1989年—1991年,葛世榮擔任中國礦業大學礦山機械係運輸提升教研室講師、教研室副主任。
1991年—1994年,葛世榮擔任中國礦業大學礦山機械係副主任其間:1991年,被評為副教授。
1994年10月—1997年3月,葛世榮擔任中國礦業大學校長助理。
1997年3月—2007年8月,葛世榮擔任中國礦業大學副校長。
2007年8月—2017年4月,葛世榮擔任中國礦業大學校長。
2025年4月,葛世榮擔任江西理工大學校長。
從業之路解碼
葛世榮院士豐富的從業經曆,對他後來成為院士產生了深遠影響。
葛世榮擔任講師和教研室副主任以及後來擔任礦山機械係副主任並評為副教授。
這期間他專注於教學與科研工作,通過授課積累了教學經驗,將專業知識更好地傳授給學生,也促使自己對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時,他參與科研項目和指導學生實踐,在煤礦機械領域不斷深耕,為日後科研成果的產出奠定了基礎。
葛世榮擔任校長助理以及後來擔任副校長,這使他有機會參與學校的管理工作,培養了領導能力和團隊管理經驗。
他學會了如何協調各方資源,推動科研項目的開展和學科建設,也更了解學校整體發展對科研的需求,為其後續帶領科研團隊、爭取科研資源提供了有力支持。
葛世榮擔任中國礦業大學校長期間,他不僅要負責學校的整體規劃和發展,還要兼顧科研工作。
作為校長,他能從更高層麵推動學科建設與科研創新,引導學校科研方向與國家能源戰略需求相結合。
這一時期,他提出了摩擦運輸傳動可靠性理論方法等,多項成果在煤礦廣泛應用。
校長的身份也為他提供了更廣闊的學術交流平台,便於他與國內外頂尖學者合作交流,提升科研水平。
葛世榮擔任江西理工大學校長以後,儘管到了新的工作環境,但他憑借豐富的經驗和深厚的學術功底,能夠為江西理工大學的學科發展和科研創新帶來新的思路和機遇。
同時,這也促使他繼續拓展科研領域,保持創新活力,在推動學校發展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自己在行業內的領先地位,為其院士身份增添更多的分量。
總體而言,葛世榮院士的從業之路是一個教學、科研與管理能力不斷提升,相互促進的過程。
在不同崗位上的曆練,讓他既具備了深厚的學術造詣,又擁有出色的領導和管理能力,這些都為他最終當選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院士科研之路
葛世榮院士是我國煤炭開采運輸工程專家,在礦井安全高效運輸技術、煤礦智能化開采等領域成果豐碩。
他揭示了變摩擦、變負載、強振動耦合作用誘發摩擦失穩事故機理,創立了礦井摩擦運輸防滑可靠性理論方法,為礦井運輸安全提供了理論支撐。
在關鍵技術突破方麵,葛世榮院士創設了深井提升重載化、巷道運輸自動化關鍵技術裝備。
他攻克了井下工作麵采運作業智能協同調控技術,取得了工作麵輸送、巷道運輸、豎井提升技術重大突破。
他還率先提出礦井提升機智能補償製動技術思路、基於地理信息導航的采煤機自主導航截割技術架構和掘進機平行智能掘支運技術模式。
在推動智能化發展方麵,葛世榮院士提出數字孿生智采工作麵的技術架構及關鍵技術,包括智采工作麵單機數字孿生驅動控製架構和三機協同控製方法,為煤礦智能化建設提供了新路徑。
他主持國家“863計劃”等項目,研發煤礦井下采運裝備智能化運行技術,帶領團隊研製出我國第一台安標認證的煤礦搜救機器人等多種智能裝備。
截至目前,葛世榮院士團隊的研究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
而且他累計發表論文300餘篇,出版《采礦運輸技術與裝備》等學術著作5部,授權發明專利30餘項。
科研之路解碼
葛世榮院士的研究成果,為他後來當選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揭示了摩擦失穩事故機理,創立了礦井摩擦運輸防滑可靠性理論方法,發明了摩擦自適應控製技術等。
這些理論成果是其學術成就的核心,提升了他在煤礦運輸領域的學術地位,展示了其深厚的學術造詣,為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他創設了深井提升重載化等關鍵技術裝備,攻克了井下工作麵采運作業智能協同調控技術,推動形成現代礦井運輸技術體係,實現了工作麵輸送等技術的重大突破,體現了他強大的創新能力和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是其能成為院士的重要競爭力。
葛世榮院士團隊的多項研究成果,在我國煤礦廣泛應用,為大型煤礦安全高效開采提供了可靠運力保障,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滿足了國家對煤炭行業安全高效發展的需求,彰顯了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和重要性,這是院士評選中非常看重的因素。
例如其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等多項大獎,還榮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等10多項學術榮譽。
這些獎項和榮譽是對其研究成果的高度認可,在院士評選中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提升了他的影響力和認可度。
他還發表論文300餘篇,出版多部學術著作,授權發明專利30餘項。大量的學術成果產出,不僅體現了他的科研活躍度,也有助於傳播其學術思想和研究成果,擴大了他在國內外行業內的影響力,為成為院士積累了良好的學術聲譽。
後記
葛世榮院士的出生地浙江天台,其人文底蘊賦予他勤奮進取的性格特質,為其成長奠定精神基礎。
求學之路上,他在礦山機械領域打下堅實專業基礎,他師從多位名師,學習跨學科知識,培養自己科研思維與能力。
從業之路中,從講師到校長,他積累了教學、科研與管理經驗,能更好地協調資源開展科研,提升自己的學術影響力。
科研之路則是他成為院士的關鍵,他在煤礦運輸等領域取得諸多創新性成果,解決了行業關鍵技術難題,成果廣泛應用並獲多項國家大獎,彰顯了巨大的學術價值與社會價值。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