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起,黃震在上海交通大學,先後擔任動力機械工程係講師、副教授、係副主任。
1997年5月起,黃震先後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動力與能源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
2002年1月起,黃震先後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
2009年6月起,黃震在上海交通大學,先後擔任能源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副校長、研究生院院長。
2019年11月,黃震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從業之路解碼
黃震院士的從業經曆豐富且紮實,對他成為院士有著多方麵的重要影響。
黃震在上海交通大學擔任講師,之後在不同崗位上不斷深耕。
在教學過程中,他不僅將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還通過與學生的互動,不斷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同時這也促使他思考如何將理論知識更好地應用於實踐。
這種教學與科研的緊密結合,讓他能夠從教學中發現科研問題,又將科研成果反哺教學,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和實踐能力,為成為院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黃震在日本群馬大學做博士後期間,黃震接觸到了國際前沿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
國外先進的科研設備、嚴謹的學術氛圍以及多元化的學術交流環境,使他能夠站在國際學術前沿,了解全球動力機械工程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
這極大地拓寬了他的學術視野,為他回國後的科研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提升了他的科研競爭力,對他後來在相關領域取得創新性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
後來,黃震擔任了多個學院和機構的領導職務。
在這些領導崗位上,他不僅需要關注自身的科研工作,還需要統籌規劃學院或機構的發展方向、組織科研團隊、爭取科研資源、促進學術交流與合作等。
這些經曆鍛煉了他的組織協調能力、團隊領導能力和戰略規劃能力,使他能夠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待學科發展,整合各方資源,推動動力機械工程及相關領域的整體發展。
這也為他在更大範圍內開展科研合作、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創造了條件,有助於他在學術領域取得更顯著的成就,進而為當選院士增添了重要砝碼。
院士科研之路
黃震院士長期從事發動機燃燒與排放控製、石油替代途徑與新能源汽車、城市大氣汙染控製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係列卓越成果。
在發動機燃燒領域,黃震院士創建了發動機燃料設計與燃燒控製新方法,闡明了燃料特性與著火、燃燒、排放和熱效率之間的複雜耦合關係。
他基於燃油溶氣霧化現象,提出氣爆霧化新概念,解決了均質壓燃著火控製與負荷範圍拓展的技術難題,成功開發出新型智能燃料發動機,推進了發動機燃燒控製技術發展,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在石油替代技術領域,針對我國發動機節能減排和燃料多樣化需求,黃震院士帶領團隊開展二甲醚、天然氣等代用燃料發動機研究。
他發明了係列發動機燃料多樣化關鍵技術。他積極推動產學研結合,形成了完整產業鏈,使我國二甲醚汽車在專利、標準和產業技術上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相關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和國際清潔燃料成就獎。
在大氣汙染防治領域,黃震院士提出了發動機缸內燃燒到大氣p2.5形成的全曆程分析研究方法,揭示了燃油特性、燃燒過程對顆粒相關特性的影響規律。
他還提出了基於噴射管理的發動機顆粒物排放控製新技術,應用於移動源p2.5治理。同時,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通過提案建議國家關注p2.5,促進了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完善等。
科研之路解碼
黃震院士的研究成果在技術創新、產業推動、社會貢獻等方麵成就卓著,為他當選院士奠定了堅實基礎。
黃震創建了發動機燃料設計與燃燒控製新方法,解決了均質壓燃著火控製與負荷範圍拓展的技術難題,開發出新型智能燃料發動機。
該成果被國際同行高度認可,認為燃料設計已成為先進燃燒模式控製的通用方法。他因此被授予國際燃燒學會feo。
這極大提升了他在國際學術領域的地位,也為其當選院士積累了重要的學術資本。
黃震院士的研究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等多項重要獎項。
這些獎項是對他科研成果創新性和實用性的權威認可,是衡量其學術成就的重要指標,在院士評選中,優秀的科研獎項是重要的考量因素,為他當選院士增添了有力砝碼。
針對我國發動機節能減排和燃料多樣化需求,黃震帶領團隊發明了係列發動機燃料多樣化關鍵技術,並積極推動產學研結合,形成了完整產業鏈,使我國二甲醚汽車在專利、標準和產業技術上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這種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推動產業發展的能力,體現了他的科研價值和社會貢獻,符合院士應具備的推動科技與產業進步的要求。
2.5形成的全曆程分析研究方法,提出基於噴射管理的發動機顆粒物排放控製新技術,應用於移動源p2.5治理。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他還基於研究成果提出環保提案,促進了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完善。
這種關注社會重大需求,運用科研成果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的做法,展現了他的社會責任擔當,也為他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對其當選院士產生了積極影響。
黃震發表了200多篇論文,其中3篇為esi高被引論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3項,出版專著3部,製定國家和行業標準各1項。
豐富的學術論著和專利成果,體現了他深厚的學術功底和持續創新能力,是他科研實力的重要體現,在院士評選中具有重要優勢。
後記
浙江寧波鄞州是黃震院士的原籍地,其地域文化或許賦予他勤奮、堅韌等品質,為其成長奠定精神基礎。
求學之路上,他在上海交通大學內燃機專業本碩博連讀,係統深入的專業學習為他打下堅實的學術基礎。
從業後,在國內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經曆,使他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科研和管理經驗,海外經曆還拓寬了他的國際視野。
科研上,他在發動機燃燒與排放控製等領域成果豐碩,創新研究方法、推動技術產業化、解決實際環境問題,提升了學術地位,贏得廣泛認可。
以上這些因素相互交織、共同作用,最終使他成功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馨提示下一位院士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