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然涉及理論推導與實驗驗證,為後續獨立開展科研奠定方法論基礎。
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的博士研究期間,要求劉合具備更強的理論建模與算法設計能力。
例如,他可能需要建立油藏開采過程的數學模型,並用控製算法優化開采參數。
這促使他從“單純解決技術問題”轉向“構建跨學科理論體係”。
這種思維轉變,讓他在後來的科研中能將石油工程經驗與控製理論結合。
他提出原創性的技術方法,如基於智能控製的油氣藏動態調控技術,從而實現從“工程師”到“科學家”的角色升級。
院士的核心能力在於理論創新與重大技術突破,而博士階段的理論深耕正是這一能力的關鍵培育期。
在大慶石油學院求學期間,他的導師、同學多來自石油行業,這為他建立了與大慶油田、中石油等企業的早期聯係。
例如,畢業後,他可能通過校友網絡參與油田項目,或與企業工程師合作開展技術攻關。
這種“院校—企業”的資源紐帶,使他的研究能直接對接產業需求,加快成果轉化,如他研發的化學驅油技術在大慶油田的應用。
哈爾濱工程大學在控製理論、智能係統等領域具有較強科研實力,攻讀博士期間,他可能加入該校的控製科學實驗室,與自動化、計算機領域的學者合作。
這種跨學科的學術圈層,為他後來開展“石油工程+智能控製”的交叉研究提供了人才與技術支持。
例如在智能油田項目中,他可聯合控製領域專家開發數據采集與分析係統。
總的來說,劉合院士的求學路徑並非單一專業的縱向深入,而是通過“石油工程—機械工程—控製科學”的學科交叉,構建了“裝備—工藝—智能”的完整知識鏈。
他通過“本土實踐—國際訪學”的經曆互補,形成了“解決中國問題—借鑒國際經驗”的科研視野。
這種係統性的求學布局,既讓他具備紮實的工程實踐能力,又擁有跨學科創新的理論素養,同時積累了行業資源與人脈網絡。
這些要素共同推動他在石油工程領域從技術應用走向理論突破,最終憑借在提高采收率、智能油田等方向的重大成果,成為院士級專家。
求學階段的每一步選擇,都為其科研生涯埋下了精準的“伏筆”。
院士從業之路
1982年7月至1987年6月,劉合進入大慶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廠三礦工作,擔任技術員、助理工程師。
1987年6月至1990年10月,劉合進入大慶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廠器材供應站工作,擔任管理組長、工程師。
1990年10月至1993年10月,劉合進入大慶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廠信息中心工作,擔任主任、高級工程師。
1993年10月至1994年10月,劉合進入大慶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廠科技科工作,擔任副科長、高級工程師。
1994年10月至1996年11月,劉合進入大慶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廠科技科工作,擔任科長、高級工程師。
1996年11月至1998年2月,劉合進入大慶石油管理局采油四廠工作,擔任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1998年2月至2002年1月,劉合進入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采油四廠工作,擔任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2002年1月至2005年2月,劉合進入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采油工程研究院工作,擔任院長、教授級高工。
2005年2月至2009年8月,劉合進入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工作,擔任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
2009年8月,劉合進入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勘探開發研究院工作,擔任副總工程師、教授級高工。
2017年,劉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院士。
從業之路解碼
劉合院士的從業之路貫穿大慶油田開發核心領域,從基層技術崗位到行業戰略研究的階梯式成長,為其院士成就奠定了實踐根基與係統思維優勢。
基層實踐,他紮根油田的技術基因沉澱。
劉合從大慶采油四廠三礦技術員起步,曆經助理工程師、工程師等崗位,在采油現場直接接觸油井生產、設備維護等基礎工作。
這一階段讓他深入理解石油開采的實際需求,例如在器材供應站管理中,可能接觸到井下工具、采油設備的選型與優化,為後續研發高效采油技術埋下伏筆。
劉合在擔任信息中心主任期間,他主導油田生產數據的整合與管理,將技術經驗與信息化結合,逐步形成“用數據驅動生產”的思維模式。
這對後來研究智能采油係統、提高油田開發效率具有前瞻性意義。
大慶油田作為中國重要能源基地,長期麵臨“高含水、低采收率”的開發難題。
劉合在基層工作中直麵這類挑戰,例如在采油四廠科技科任職時,需牽頭解決具體技術瓶頸,如老油田增產、設備能耗優化等。
這種“問題導向”的工作模式,促使他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解決方案,培養了極強的工程實踐能力。
從科技科科長到采油四廠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他的職責從單一技術攻關轉向統籌全廠采油工程規劃。
例如,他在擔任總工程師期間,需協調地質、工程、裝備等多學科資源,製定油田開發整體方案。
這種經曆讓他跳出“技術孤島”,形成“全產業鏈思維”。
他既要考慮井下工具的技術創新,也要兼顧油田開發的經濟性、環保性等係統目標。
劉合調任采油工程研究院院長後,他從“現場實踐者”轉變為“技術戰略製定者”,負責牽頭重大科研項目,推動采油技術從傳統機械向智能化、自動化升級,如數字化油田建設、智能完井技術等。
這種管理崗位的曆練,使他具備了整合科研資源、推動技術產業化的領導能力。
劉合進入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擔任副總工程師,標誌著他的工作維度從單一油田擴展到全國油氣開發戰略層麵。
在此期間,他可能參與國家重大油氣專項研究,接觸到頁岩油開發、深海采油等前沿領域,將大慶油田的經驗與全國油田的共性問題結合,進一步提升了對石油工程學科的整體認知,為院士所需的“行業引領力”奠定基礎。
在行業變革中抓住技術突破機遇。
劉合在大慶油田任職期間,恰逢油田推行“數字油田”建設。
他憑借信息中心工作經驗,率先推動采油工程與信息技術的融合。
例如,研發智能監測係統、優化井下工具自動化控製,這些實踐後來轉化為他的核心研究方向——“智能完井技術”。
該技術通過實時監測油藏動態,大幅提高采收率,成為他當選院士的重要成果支撐。
從業過程中,他始終將現場問題作為科研起點。
在采油廠遇到的“分層開采效率低”問題,促使他研究分層注采工藝。
在管理崗位發現的“老油田開發成本高”難題,推動他探索低成本高效開發技術。
這種“實踐—理論—實踐”的循環,使他的研究成果具有極強的工程實用性。
而院士評選恰恰看重“科研成果對行業的實際貢獻”,這正是他的核心競爭力。
大慶油田孕育的“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精神,對劉合的職業道路產生深層影響。
基層工作中“不唯書、隻唯實”的態度,讓他堅持以現場數據為科研依據,避免理論脫離實際。
麵對油田開發難題,他始終保持“打破常規”的勇氣。
例如在智能完井技術中融合多學科知識,突破傳統采油模式;
長期紮根油田一線,放棄城市舒適環境,這種堅守使他對行業痛點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讓科研成果更貼近國家能源戰略需求。
總的來說,劉合的職業軌跡呈現“基層實踐—技術管理—行業戰略”的螺旋上升邏輯。
基層崗位賦予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管理崗位培養他統籌全局的係統思維,行業平台則讓他站在學科前沿引領技術變革。
這種“實踐與理論結合、工程與管理融合”的成長模式,恰好契合中國工程院院士“工程科技創新與產業化應用”的評價標準。
他不是單純的學者,而是將科研成果寫在油田大地上的工程實踐家,其從業經曆本身就是“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典型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