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毛景文院士,1956年12月19日出生於山西運城。
運城位於山西省南端,與陝西、河南兩省隔黃河相望,北與臨汾市毗連,東與晉城接壤。
運城曆史悠久,原始社會時,運城是華夏文化重要發祥地之一。
夏朝時,夏啟將都城從陽翟遷到安邑,使之成為政治中心。
商朝時,境域內有缶、虞、宣方等地。西周時,周天子分封有髳、虞、魏、荀、耿、宣方等國。
春秋時,運城屬晉國,晉獻公於公元前669年將都城設在絳城。
戰國時,三國分晉後運城屬魏國,都城曾設在安邑。
秦朝統一後設河東郡,郡所設在安邑。西漢時仍設河東郡,隸屬於司隸部管轄。
東漢時,河東郡治仍在安邑,隸屬於司隸校尉部管轄。
三國時,運城屬於曹魏屬地,分彆歸屬司州的河東郡、平陽郡管轄。
北魏時,隸屬於司州管轄,境域內設有河北郡、河東郡、北鄉郡、高涼郡、正平郡等郡治。
隋朝時,運城境域分彆歸屬河東郡、絳郡管轄。唐朝時,屬於河東道的蒲州、絳州管轄範圍,另外芮城、河北兩縣歸屬京畿道的陝州管轄。
北宋時,運城分彆歸永興軍路的河中府、解州、陝州,以及河東路的絳州管轄。
南宋時,金兵南侵,該地區歸河東南路的河中府、解州、絳州分彆管轄。元朝時,運城屬於中書省的晉寧路管轄範圍。
明朝時,運城隸屬於山西布政使司的平陽府管轄。清朝時,運城屬於山西行省的蒲州府、解州、絳州分彆管轄。
1947年12月28日運城全境解放,1949年屬運城專區。
1958年安邑縣政府遷至運城鎮後,並與解虞縣、永濟縣、臨猗縣合並成立運城縣。
1970年設立運城地區管轄十三縣,1983年改為縣級運城市,2000年6月設立地級運城市至今。
運城人文底蘊深厚,這裡不可移動的文物6205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多達102處,數量居全國地級市第一。
如關公故裡關帝廟、道教祖庭永樂宮、西廂舊地普救寺、四大名樓鸛雀樓等。
運城市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8項,省級183項,市級413項,縣級905項,非遺資源信息餘條,其中國家級和省級項目均居全省第一。
運城名人輩出,關羽,運城解州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被尊稱為“武聖”。
趙鼎,運城聞喜縣人,南宋名相,著名的政治家。
王勃,運城河津市人,唐代著名詩人,初唐四傑之首。
王維,運城永濟市人,唐代著名詩人。
關漢卿,運城解州人,元曲四大家之首。
柳宗元,運城永濟市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哲學思想和文學成就對後世影響深遠。
李毓秀,運城新絳縣人,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弟子規》的作者。
司馬遷,運城河津市人,西漢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出生地解碼
故土文脈滋養與科學誌業啟航——出生地對毛景文院士成長的深層影響。
山西運城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其獨特的地域基因、人文傳統與精神氣質,對毛景文院士的學術成長與人生選擇產生了潛移默化卻深遠持久的影響。
這片浸潤著厚重曆史底蘊的土地,以其特有的文化土壤、思維範式與價值取向,為他日後在地質學領域登頂院士殿堂埋下了關鍵的精神伏筆。
運城“表裡山河”的地理特質與“耕讀傳家”的文化傳統,構建了毛景文早期認知世界的獨特視角。
這裡東峙中條山、西臨黃河水,複雜的地質構造本就是天然的地質教科書。
中條山古老的變質岩係、黃河衝積平原的沉積地層,在童年毛景文眼中不僅是家鄉的風景,更是地球演化的直觀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