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9月至1990年3月,孫煥泉就讀於華東石油學院油氣田開發工程專業,獲碩士學位。
1999年至2002年,孫煥泉就讀於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質學專業,獲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孫煥泉院士的求學之路呈現出“專業深耕與跨學科拓展”的鮮明特點。
這種係統性的學術積累為其成為院士奠定了多維度的核心競爭力。
本科與碩士階段華東石油學院),孫煥泉連續6年深耕石油工程領域,華東石油學院現中國石油大學)作為石油行業的頂尖學府,為其打下紮實的油氣田開發理論基礎與工程實踐思維。
這一階段的學習直接對接石油工業的核心需求,例如油氣藏開發、提高采收率等關鍵技術,使其在職業生涯初期便具備解決行業實際問題的專業素養。
博士階段中科院地質所),孫煥泉從石油工程轉向地質學跨學科深造,實現從“工程應用”到“基礎地質理論”的躍升。
地質學的係統學習讓他突破了傳統石油開發的技術邊界,能夠從沉積環境、構造演化等更深層次理解油氣藏形成機理。
這種“工程+地質”的複合知識結構,使他在後續油田開發中能從地質規律出發優化開發方案。
例如在複雜油藏開發中實現理論創新與技術突破。
孫煥泉本科碩士就讀於行業特色高校華東石油學院),博士階段進入中科院頂尖科研院所。
兩種不同學術氛圍的碰撞使其兼具“工程務實”與“科研創新”雙重特質。前者培養了他對石油工業現場問題的敏感度,後者賦予他從基礎科學角度探索解決方案的能力。
這種融合在其後來主持的重大開發項目中尤為明顯如老油田穩產、非常規油氣開發等),既注重技術落地,又強調理論引領。
20世紀90年代末,石油工業正麵臨“低滲油藏、複雜地質條件”等開發難題。
他選擇地質學作為博士研究方向,本質上是提前布局“地質工程一體化”的學科交叉趨勢。
這種跨學科思維讓他在院士任期內,能夠牽頭整合地質、工程、信息技術等多領域資源,推動油田開發向智能化、精準化轉型。
例如運用地質大數據優化開發方案,提升采收率。
從1983年到2002年,近20年的求學之路雖跨度長,但每個階段都緊密圍繞“石油開發”核心問題逐步深入。
孫煥泉本科碩士解決“如何開發”,博士解決“為什麼這樣開發”的地質本質問題。
這種長期聚焦同一領域的學術堅持,使其在油氣田開發領域積累了不可替代的專業深度,成為行業內兼具理論高度與實踐經驗的領軍人才。
孫煥泉求學選擇始終與石油工業的現實需求掛鉤。
例如,博士階段研究地質學,直接服務於勝利油田等老油田麵臨的“地質條件複雜、采收率低”等難題。
這種“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的學術路徑,讓他的研究成果具有極強的工程實用性,為後來主持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如“高效開發關鍵技術”)奠定了“產學研用”結合的基礎。
而這正是院士評選中對“解決國家重大需求”能力的核心要求。
總的來說,孫煥泉的求學經曆構建了“底層工程實踐+中層地質理論+頂層交叉創新”的金字塔知識體係。
底層依托行業高校的工程教育,解決“會做”的問題。
中層通過地質學深造,解決“懂原理”的問題。
頂層通過跨學科思維,解決“創新做”的問題。
這種結構使他既能在技術層麵推動行業進步如開發工藝優化),又能在戰略層麵引領學科發展如地質工程一體化理論)。
最終使他成為兼具學術影響力與工程實踐價值的院士型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