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出生地
孫金聲院士,1965年1月1日出生於江西省贛州市於都縣。
於都縣位於江西省南部,贛州市東部,貢水中遊。
於都縣東鄰瑞金市和會昌縣,南連安遠縣,西接贛縣區,北毗興國縣和寧都縣。
於都曆史悠久。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雩都縣,這裡屬豫章郡,轄區廣闊,有“六縣之母”之稱。
此後曆經多個朝代,其行政區劃不斷調整,先後屬廬陵郡、南康郡等。
宋永初元年420年),南康郡更名南康國,治所複遷雩都縣。
梁大同十年544年),析雩都縣南鄉設安遠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南康郡改稱虔州,雩都縣屬之。
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虔州改稱贛州,雩都屬之。
1957年6月1日,雩都縣改稱於都縣,1999年7月,設地級贛州市,於都縣屬贛州市。
於都人文底蘊深厚。
周敦頤的千古名篇《愛蓮說》在於都的羅田岩首次刊刻發表,朱熹、嶽飛、王陽明、文天祥等名人大家均在於都留下文治武功。
院士求學之路
1981年9月—1985年7月,孫金聲就讀於江西師範大學化學係,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5年9月—1988年6月,孫金聲就讀於南開大學有機化學專業,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2002年9月—2006年6月,孫金聲就讀於西南石油大學應用化學專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求學之路解碼
孫金聲院士的求學之路呈現出跨學科積累與深耕實踐的鮮明特點,其不同階段的教育經曆為他後續的學術成就和院士之路奠定了多維度的關鍵基礎。
本科階段,孫金聲在江西師範大學化學係的學習,讓他掌握了化學學科的基礎理論如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等)和實驗技能,形成了嚴謹的科學思維模式。
師範類院校的培養體係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這為他日後在科研中解決實際問題埋下了伏筆。
本科階段的係統訓練,使他具備了自主學習和邏輯分析能力,這種能力在後續跨學科研究中尤為重要。
例如,化學中的分子結構分析、反應機理推導等思維方式,為他後來研究油氣工程中的化學材料問題提供了底層邏輯支持。
碩士階段,他在南開大學有機化學專業的深造,讓他在精細有機合成、高分子材料等領域積累了專業知識。
有機化學與材料科學的交叉特性,為他日後研究“油田化學劑設計”“鑽井液材料研發”等奠定了核心基礎。
例如,通過有機合成手段開發高效抗鹽抗高溫的鑽井液添加劑,正是基於這一階段的知識儲備。
南開大學作為國內頂尖高校,學術氛圍濃厚,他在此期間可能參與了前沿課題研究,學習了科研項目的設計、執行及成果轉化邏輯,為後續主持國家級科研項目打下了方法論基礎。
博士階段,他選擇西南石油大學應用化學專業,是其學術方向從基礎化學向工程應用轉型的關鍵。
西南石油大學在油氣勘探開發領域的行業特色,讓他接觸到“油田化學”這一交叉學科化學與石油工程的結合),聚焦於解決鑽井、采油中的實際問題如頁岩氣開發中的儲層保護、高效破乳劑研發等)。
博士期間的研究更貼近產業需求,例如他可能深入油田現場調研,將化學理論應用於解決鑽井液性能優化、原油開采效率提升等工程難題。
這種“理論—實踐—理論”的循環模式,使他的研究成果兼具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為後來成為油氣工程領域的院士奠定了行業影響力。
從化學基礎到有機合成,再到應用化學與油氣工程的融合,孫金聲的知識結構呈現“基礎學科—專業深化—工程應用”的遞進式拓展。
這種跨學科背景使他能夠從多維度解決複雜工程問題如頁岩氣開發中的流體化學難題),形成獨特的學術競爭力。
本科和碩士階段的化學理論積累,與博士階段的工程實踐需求結合,讓他的研究始終圍繞“國家能源戰略需求”展開,如低滲油氣田開發、綠色鑽井技術等。
這正是院士評選中“服務國家重大需求”的核心標準之一。
長達25年的求學之路,中間可能伴隨工作經曆,這體現了他對學術領域的持續深耕。
不同階段的學習挑戰,如從化學轉向石油工程,培養了他的創新思維和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
這在他後來主持“973計劃”項目、研發多項國家專利時得到充分體現。
總的來說,孫金聲院士的求學之路並非單一學科的縱向深入,而是通過“化學基礎—有機合成—油氣工程”的跨學科銜接,形成了“理論研究—技術開發—工程應用”的完整能力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