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悲劇,老身不希望再有第二次!從今往後,五溪蠻必須團結一致,過往恩怨,一筆勾銷!”
眾族長如蒙大赦,連聲應諾,忙不迭地起身,幾乎是逃離般匆匆離開了阿瓦山寨。
隨後,沐悠悠即刻點齊阿瓦部落三萬兵馬,浩浩蕩蕩殺向潭頭寨。
大軍抵達寨門外,被折磨得蓬頭垢麵、灌了迷藥昏死過去的黎老三被像垃圾一樣扔在陣前。
“潭頭寨黎老三!勾結外敵,謀害同族,挑撥離間,罪大惡極!”
“今日,我阿瓦部奉大巫師之命,肅清內賊!爾等若敢頑抗,便是自尋死路!”
潭頭寨族人又驚又怒,黎老三的長子順位成為新族長,悲憤交加,下令箭矢齊發,誓死不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爾等要戰便戰!何必找此拙劣借口!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我黎氏與你們勢不兩立!”
論實力,潭頭寨遠勝阿瓦部,擁有族眾二十餘萬,可戰之兵七八萬。
沐悠悠的三萬人馬根本攻不進去,反而被聞訊趕來支援潭頭寨的另一個部落兵馬從側翼圍住,形勢危急。
次日清晨,得到“求援”消息的諸葛亮,即刻率領二十萬南越主力,打出“支援阿瓦部落,平定蠻族內亂”的旗號,浩浩蕩蕩從鬱林郡開拔,北上進入武陵郡!
南越軍隊公然介入五溪蠻內部事務,已是越界行為。
二十萬大軍深入武陵,兵鋒直指潭頭寨,大有一舉蕩平之勢。
整個武陵郡的蠻族部落被徹底震動,有的急忙發兵支援潭頭寨,有的則持觀望態度,各地立場紛亂不一。
與此同時,潭頭寨新族長黎萬山也暗中派出了多名使者,分頭火速趕往江東和益州求援。
黎老三生前為人精明,左右逢源,與江東、益州都維持著不錯的關係,收取了大量好處。
對於孫策和劉備而言,爭取到潭頭寨的支持,是在武陵釘下一顆重要釘子的絕佳機會。
求援的消息很快傳至柴桑,呈於周瑜和孫策案頭。
江東軍剛從交州慘敗而歸,損兵折將,士氣低落,此時再啟戰端,讓孫策和周瑜都深感猶豫。
大都督帳內,眾將請戰之聲不絕,周瑜卻按下眾人的熱情,冷靜分析道。
“此事不急。黎萬山定然也向益州求援了,我軍不妨暫且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若益州軍率先出戰,且戰事順利,我軍再伺機介入不遲。”
孫思成也點頭附和:“大都督所言極是,與南越交戰,我江東已付出巨大代價,而益州卻始終坐享其成,毫發無損,要戰,也該讓他劉備先出兵!”
最終,江東的態度明確而直接:一封言辭委婉卻立場堅定的書信被快馬加鞭送回武陵使者手中。
江東軍已與南越交手,元氣未複,此次若要乾預,理應由益州軍先行出戰。
這封信很快也被抄送副本,以最快速度送到了成都,擺在了劉備、法正、龐統等人的麵前。
劉備拿不定主意,再次將決策權交給了龐統。
南越一直聲言要進攻南中,卻雷聲大雨點小,轉頭去打江東,現在又插手武陵,偏偏就是不碰南中。
這一年來,益州百萬大軍囤積邊境,舍棄生產,每日耗費糧草無數,卻白白空等了這麼久,軍中怨氣早已積蓄頗深。
成都軍議廳內,龐統、關羽、法正、汪小星等人圍在地圖前,仔細研判著武陵郡的形勢。
楊頂天指著地圖,情緒激昂地陳述道:“軍師!末將認為,我軍應立即出兵乾預武陵亂局!此乃天賜良機!”
“此戰對我軍有三利:其一,韓信遠征百乘,南越國內兵力空虛;其二,南越新得交州六郡,防線拉長,需分兵防禦江東,捉襟見肘。”
“其三,諸葛亮二十萬主力深陷武陵蠻地,久戰不克,已有被反包圍之勢!”
“此時我軍若以雷霆之勢東出,進入武陵,與蠻族義軍裡應外合,定能一舉將諸葛亮所率南越主力徹底圍殲於武陵山中!屆時,武陵郡亦可落入我軍掌控!”
從當前的局勢判斷,楊頂天的分析條理清晰,利弊分明,幾乎挑不出任何瑕疵。
廳內眾將的目光紛紛投向龐統,等待他最終的決斷。
巨大的戰機與巨大的風險,同時擺在了這位鳳雛先生的麵前。
喜歡三國:身為反賊,沒有金手指請大家收藏:()三國:身為反賊,沒有金手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