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了一條不是被貶就是在被貶的路上。
華國古代文人,往往以畫抒情,以畫明誌。
生活的坎坷和仕途的不順,反映到繪畫中,就變成頑石和幼竹的奇妙組合。
畫中,幼竹衝破巨石的重壓而頑強生長。
倒是很貼切蘇軾對險惡逆境的抗爭。
而且根據記載,“死生禍福有命”正是他用過的一枚閒章。
為了確定自己的判斷,曹子建查看起了畫作後半卷部分。
其上是一代又一代收藏家的手跡和印章。
尤其是卷首位置,最顯目。
居然是元代趙孟頫的題跋。
趙孟頫,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著名的書法家、畫家、文學家,同時還是一名收藏家。
接著是明代初期幾位文人的題詩。
除此之外,還有三十多方鑒賞印。
有明代收藏家項元汴,還有文征明這樣的文人。
隻是這鑒賞印實在太多,有些曹子建還能認得,有些連他也不清楚。
不過,都是元明兩代為主,至於清代的知名藏家鑒賞印,曹子建愣是一個都沒看到。
這說明,這幅手卷並沒有在清代流傳過。
甚至,連乾隆都沒得到。
不然,以‘章總’對於書畫作品的癡迷,這手卷上勢必要再多幾十方印章。
從這些印章和題跋可以看出,這幅手卷受到了曆代收藏家們的喜愛。
蘇軾的畫作,在他生活的年代,就已經有很大的名氣了。
有著“枯木竹石,萬金爭售”的景象。
可謂是千金難求一畫。
隻是同他的傳世書法作品相比,他的傳世畫作,就有點稀少了。
目前得到認可的,僅僅隻有三幅。
兩幅在華國,還有一幅《木石圖》在18年的時候在拍賣場出現過。
當時,這幅《木石圖》被人以4.636億港元拍走。
其實,根據宋人一些典籍的記載,蘇軾創作過的畫作其實有很多。
之所以留存下來的這麼稀少。
除了一千多年的戰亂以外,還跟當時宋徽宗下令禁毀過蘇軾的詩文集有很大的關係。
烏台詩案後,不僅蘇軾的詩詞被朝廷監控著,繪畫也是。
唯一能留下來的,就是轉給好友。
所以相較於北宋時期繪畫者不落款,隻鈐印的習慣,蘇軾是不敢落款。
哪怕鈐印也不敢用自己的名和號。
這也是曹子建推測,這畫卷的鈐印為什麼是‘死生禍福有命’的原因。
就好比周樹人先生一樣,不停的換自己的筆名。
至於麵前這幅手卷是不是蘇軾的真跡,在沒有得到儲物戒指的確認。
即便曹子建,也不敢百分百肯定。
畢竟目前收藏在華國美術館的《瀟湘竹石圖》,以及魔都博物館《蘇軾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對於是否為蘇軾真跡,還一直爭論不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