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叮,檢測到儲物戒指內存入清乾隆圓明園十二宮動物時間噴泉之銅狗首。】
...
【叮,檢測到儲物戒指內存入清乾隆圓明園十二宮動物時間噴泉之銅羊首。】
...
曹子建表情一怔。
圓明園十二銅首。
即便對古玩不了解的人,對它的大名也是如雷貫耳。
畢竟在現實世界,就有一部名為《十二生肖》的電影,就是以這些銅首為主題的。
關於它的出處,正是在圓明三園中,長春園的北牆界內,一座仿歐式園林裡。
俗稱西洋樓。
這西洋樓是乾隆下旨建造的。
當時,乾隆覺得圓明園裡有太多中式的東西了,想整點花活。
再加上當時宮廷裡活躍著大量的西方傳教士。
乾隆從傳教士那邊看到了西方園林景色和噴泉的圖片後就特彆喜歡。
開始命令傳教士郎世寧,蔣友仁等人設計監造了西洋樓。
在西洋樓的設計中,大水法的應用成了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所謂‘水法’,聽著洋氣,其實就是個地地道道的華國詞。
說的是用水的方法。
其實,在西洋樓建成之前,圓明園內已有水法原理的應用了。
隻是早期的水法應用和西方傳統的噴泉有所差彆,而且規模比較小。
在傳統的中式園林中建造一個西式的水法也不協調。
於是郎世寧便在西洋樓裡模仿嘔州。
建造了一個十二青銅獸首的大水法。
其實,這十二水法青銅獸首,是獸麵人身水力鐘的一部分。
它本來是圓明園西洋樓前的一組雕塑。
同時兼顧兩種職能。
裝飾和報時。
到了一定時辰,就會在相應的生肖雕塑的嘴裡噴出水來。
以龍首為例。
辰龍,上午七點到九點的辰時。
龍嘴裡就會噴出水來。
提示宮裡的人,現在時辰是辰時,該乾嘛就乾嘛去。
西洋的水景和華國的傳統水景不一樣。
西洋水景需要極大的動力裝置。
華國傳統水景則講究曲院風荷,小橋流水,易曲不易直。
追求的主要就是一個‘靜’字。
而西洋水景就不同了,喜歡熱鬨,大量碰水。
剛開始,郎世寧設計的是人體噴泉。
隻是在當時的華國,女人暴露肌膚都不符合道德規範,更彆提在皇帝的離宮裡,建造果體女人的雕塑了。
所以,這個方案,直接被章總給否決了。
於是,郎世寧改變思路,改成了具有華國傳統理念的獸麵人身像。
十二生肖的形象自古就有,與華國文化非常貼切而且具象。
他就按此設計並鑄造了十二生肖。
這十二個生肖銅像帶有明顯的西方風格。
主要體現在造型上都比較逼真。
清宮檔案中記載,所有噴泉同時打開的時候,水法之聲,數裡外都能聽到。
到了1860年,英法聯軍進入圓明園時,這大水法其實已經壞了很久了。
所以,當時,沒什麼人盯著這東西。
英法聯軍也不是傻子,它們喜歡搶一些藝術性比較高,便於攜帶的東西。
十二生肖獸首跟傳統的華國藝術品還是有一定的距離。
大水法再好,也隻是放在院裡的一個布景。
退一萬步來說,跟水龍頭的用處相差不大,隻是比較豪華一點的水龍頭。
加上獸首用銅鑄造,在重量上比之書畫類要重上許多,不便搬運。
對於嘔州人而言,雖然獸首沒見過,但是銅做的一些雕塑在歐州還是比較普遍的。
說起來,這東西也就做的比較細致,符合西方人的審美。
於是,儘管這東西沉重,最後還是被英法聯軍給一股腦的運走了。
當年圓明園可以說遍地奇珍異寶。
如現在在大英博物館裡的東晉時期大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唐代摹本)和黃金劍柄等等。
如在漂亮國大都會博物館的唐代韓乾的《照夜白圖》等。
還有永樂大典,商代的雙羊尊....
這些是真正的具有華國曆史文化的文物。
所以,當時英法聯軍雖然將獸首給搬走,但都沒太當回事。
直到1985年。
漂亮國的一個古董商在一處私人莊園內發現了牛,虎,馬三個獸首。
其中牛首被放在浴室裡做掛浴巾之用。
另外兩個則是當做園子裝飾物擺在花園中。
當時,那古董商以每尊獸首1500美元購入。
自此,這些獸首才有了又一次進入人們視野的機會。
在現實世界,這些流轉中的獸首一次又一次的拍賣出了驚人的價格。
從最初的1500美元一尊到後來的1000萬歐一尊,其價格跳躍之大,讓人咋舌。
曹子建心念一動,四尊不同造型,寫實風格明顯,鑄工精細,獸首上的褶皺和絨毛等細微之處,都清晰逼真的銅首出現在了他的麵前。
這四尊銅首為紅銅所鑄,外表色澤深沉、內蘊精光,曆經百年而無半點鏽蝕痕跡。
“沒想到四尊在現實世界下落不明的銅首,居然一下子全部到了自己手裡。”曹子建感覺跟做夢似的,有些不真實。
作為圓明園的象征物,中西文化交流的見證物。
十二生肖獸首的價值和意義早已不是被當做‘水龍頭’去看待了。
過去,麵對一件文物,更多的是考慮它的藝術性。
但如今,文物的社會性和曆史性,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視。
至今為止,在現實世界,十二生肖獸首已有七個回歸祖國。
分彆是牛首,猴首,虎首,豬首,馬首,鼠首,兔首。
早些年有消息稱,龍首目前在台省保存完好,但是沒有公開,所以不得而知真實性。
至於蛇首,雞首,狗首,羊首這四尊,在現實世界下落未知。
曆史就是這樣,留有很多遺憾。
十二生肖銅首自出現至今,不過兩百多年。
但它卻經曆了華國帝製的崩盤,民國的動蕩。
文物有一種天賦屬性,肩賦文化責任和民族情感。
十二生肖銅首就是以親身經曆講述了這樣一個曲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