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乾脆,封出很多藩國,各管一地就好。
“朕看愛爾蘭不錯,冰島也不錯,適合老四十一的性子,過幾天朕問問他的意思。”
divcass=”ntentadv”把兒子封去冰島,多少有些對不起兒子。
他的兒子,都是大藩國。
冰島那地方,除了極光,什麼都沒有。
“陛下,卡馬爾聯盟那幾塊地方不錯。”謝遷笑道。
朱祁鈺微微頷首,但還在思考,小兒子該封去哪裡好呢。
聊了一會後,皇帝要吃飯了,留他們用膳後,才回到府衙處置公務。
皇帝身體康健,大明一切有序運轉。
從景泰四十六年開始,鐵路鋪設了十年,幾乎通了大明54個省,從北麵的捕魚兒海到最南邊的馬六甲。
從最東的庫頁島,到最西邊的苦盞,全線通車。
西邊的鐵路還在繼續修。
要連通莫斯科到北京,以後要連通華沙,甚至柏林。
鐵路技術十年保護期到期,今年開始,各國都開始修建鐵路,大明負責幫扶。
景泰五十四年,人工發電成功。
景泰五十五年,第一個燈泡誕生。
今年,景泰五十六年,大明第一個電燈,試驗成功,標誌著從煤油燈時代,過渡到了電燈時代。
電氣革命,悄然出現萌芽。
大明第一座發電廠,在京畿建造,預計景泰五十九年,三年內,皇宮通電。
電燈的誕生,看似容易。
卻是皇帝長達十五年的漫長投資,背後是近百萬工程師的潛心研究,一次一次錯誤試驗,凝結出來的成果。
對於電,皇帝大手一揮,實行國企壟斷。
一方麵是投資巨大,資本未必願意投,另一方麵,則是電,不掌握在自己手裡,朱祁鈺不放心。
這就使得,電氣革命發展緩慢。
因為蒸汽革命的紅利還沒吃完呢。
工廠不願意折騰,現在錢賺得夠多的了,隻有等工廠進入兩難境地的時候,才會想辦法求變。
大明超級龐大的人口紅利市場,造成各行各業的繁榮。
景泰五十六年,大明人均月工資超過了1000塊!
這是人均啊,大明總人口27億。
最近幾年,人口增長緩慢,因為百姓生活好了,不願意生兒育女,畢竟過上小資生活了,不願意把精力投資到下一代,而是更想享受現在的美好生活。
還有一點,是婆婆家庭地位直線下降。
以前婆媳關係中,婆婆永遠占據主導地位,再加上孝道作用下,導致婆婆蠻橫無理。
而最近幾年,民間彩禮暴漲。
這個彩禮,可不是中樞控製的,而是在外藩賺到錢的人,回來娶媳婦,帶動的彩禮暴漲。
明女在世界上都是第一等人。
沒有嫁不出去的姑娘。
外藩明人,玩慣了土著和白女,都覺得明女好,所以不惜重金,回國娶媳婦。
政策也推動明女外嫁。
對於外嫁的明女,給予一定的政策補貼。
這就促成了,外嫁成為一種潮流。
本地男人找不到媳婦,隻能一味提高彩禮,玩命開卷,帶崩了生態。
彩禮價格連年瘋漲,買房買車是基操,現在又加上天價彩禮,導致社會上的女子身價暴漲。
生女兒比生兒子更合適!
直接打碎了民間重男輕女的世俗觀念!
人都是勢利的。
以前生兒子,因為兒子是勞動力,還能防老。
現在兒子是啃老啊。
一房兩車,兩台自行車便宜,但房子貴呀,大明房地產,每年都在穩步增長中。
貸款買一套房子,要掏空祖孫三代錢包。
然後娶媳婦了,忘了娘了。
要還貸,要養家養孩子,根本養不了父母呀,這就造成了親情的疏離,這在以前是萬萬不可能發生的。
養兒防老,沒人說出口,但所有人都在做。
不做的是異類,是犯罪的。
現在,做的反而是異類。
孝心的人越來越少,人性越來越冷漠。
以前,路人討口水喝,本家都會拿出好東西招待萍水相逢的客人。
現在,親戚見麵,除了攀比外,沒有一句真情話,至於拿好吃的給親戚吃,彆做夢了,我兒子還不夠吃呢。
以前是爹媽當家,現在是兒女當家。
整個社會實行大顛倒,人心也徹底崩壞了。
哪怕皇帝連年下聖旨,要求民間苦讀經義,但誰讀那東西啊,裡麵說的更沒人信了,聖人之道都是傻子之道,什麼吃虧是占便宜,那都傻子,現在是商品社會了,醒醒吧……
大同社會那麼好,為什麼房價不掉價?
為什麼不漲工資,隻漲房價?
為什麼口袋裡沒錢,卻要處處花錢?
社會矛盾,階級矛盾,全都在激化。
所以呀,老百姓會算賬,立刻發現生女兒合適呀,女兒有彩禮,家裡不補貼嫁妝也沒問題。
一家女百家求,這是常態。
女兒長得醜,也能嫁得好。
長得漂亮,那就去給達官顯貴當小妾去,雞犬升天。
直接影響就是,民間生育率降低。
以前一家恨不得生20個孩子,因為免稅呀。
現在,恨不得就生一個,最好是女兒,千萬彆生出兒子來,那個倒黴玩意……
還有一個直接原因,就是移民問題。
皇帝對多兒多女的家庭,進行強製移民,這就導致民間不敢生育,生了養大了,被移走了,倒黴死了。
女子地位直線提升。
兒子地位暴跌。
景泰四十五年,大明出現第一例,兒子不給父母養老的案例,兒子被判為移民捕魚兒海。
當時,全社會指責這個兒子。
現在,兒子不給父母養老,在民間竟變得屢見不鮮,指責的聲音越來越少了。
景泰五十年,皇帝下聖旨,子女都有給父母養老的義務,不給養老的子女,皆判徙刑。
以前這還用說?這是兩千年來約定俗成的禮法啊,還用下聖旨嗎?
可現在,變成了義務,是必須要承擔的事情!
而這,反響寥寥。
民不舉官不究,世界上隻有狠心的兒女,沒有狠心的爹娘,哪家爹娘舍得把兒女告上官府啊。
因為爹娘舍不得,導致這波風氣正在向全社會蔓延。
同年,大明設立第八部,司法部。
民間設法院,管民間案件。
可社會風氣,不是一道聖旨就能改變的。
就像當初裹腳,皇帝下了多少道聖旨,用途並不大的,最後是皇帝把裹腳的官小姐趕回家,這才刹住了官場中的裹腳風波。
但是,至今,都有人在裹腳。
隻是裹腳的不是漢人而已,國外的女人,都要裹腳的,漢人到底有沒有,皇帝會知道嗎?
關於此事,皇帝不停下聖旨,每年都有聖旨,還是沒用。
這種畸形審美,無法理解。
也刹不住這股風潮,沒有買賣才沒有殺害。
還有溺殺女嬰,這些年一直都有。
但是,近幾年,生育率暴跌之後,確實少了,幾乎沒有了,因為女嬰值錢了。
送去養濟堂,讓皇帝幫養的女嬰也少了。
前幾波這些女嬰是到民間教書,過得都不錯。
再之後,則是受教育後,全部送去外藩。
民間百姓是會鑽空子的。
發現,去外藩了,肯定不願意把女兒送去京師,讓皇帝那個傻子幫著養了。
出生率暴跌。
死亡率也在暴跌!
從皇帝強行推行保險製度後,人均壽命一年比一年提高,從景泰四十六年的人均57歲,到景泰五十六年,變成了人均67歲。
整整推遲了十年。
就為了養老金!
55歲退休,退休後拿養老金生活,不賺回本他們不舍得死呀。
老齡化,竟成為了未來發展趨勢。
所以,景泰五十五年,中樞下旨,鼓勵民間生育。
但效果很差。
景泰五十六年,中樞下旨,廢除強製移民,改為自願移民。
為了生育,中樞也是拚了。
這些年,每年以五千萬人口的速度外移。
主動外移人口,在千萬上下,這些都是技術型人口,去外藩賺的比本國多,所以願意去移民。
這種移民,是拖家帶口式的,也是理想移民狀態,能得到雙份補貼。
大明給一份,藩國給一份。
如今廢除強製移民,就意味著大明征服的腳步,可能要暫時停止了。
可聰明人就會發現,中樞在玩文字遊戲。
中樞完全可以用征兵的方式移民,女兵也征,這種事不是沒有過的,當年第一批移去魏國的,就是男兵、女兵。
資本家最清楚,他們現在這麼賺錢,吃的是人口紅利。
現在市場上,青壯勞動力,高達15億,這些人都是主力消費市場,市場極端繁榮,和大明青年勞動力多有直接關係。
官方財報說,大明若繼續降低生育率,會在未來三十年後,進入老齡社會。
想想老年人的消費市場,資本家不寒而栗。
大明資本家,是不允許鑽政策漏洞,更不許賺完錢就跑的。
大明支持做實業,做百年實業公司,做基本盤夯實的正規公司,對於那種投機取巧,賺黑心錢的企業,一律打擊。
這就是社會責任感。
當然了,誰不想賺巧錢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但皇帝把這個漏洞補上了。
強製企業擁有社會責任感。
你沒有,好呀,我教你,你教不會,那不好意思,你下地獄吧。
逼著資本家做實業,逼著他們捐款做慈善。
為了謹防他們轉移資產。
早就征收了富人稅。
所有人的家底兒,每年都查一遍,按照資產收稅,若埋在地下了,好呀,你永遠彆見光,一旦見光,就能罰死你。
收稅官不是吃人的,也無權殺人,但他能給你開罰金單。
對富人,不要讓他們死,要讓他們看到錢沒了,那才是最殘酷的。
為了計算全國所有富商資產,財部擁有20萬個計相,就是會計,宮中也養著十幾萬個會計。
天天算,天天查。
交了富人稅,好處也有,每次慈善晚宴,都會邀請你,畢竟你是富人嘛。
想離境,沒門。
為了查稅,財部嚴防皮包公司,冒名法人等等。
甚至,為了順利收稅,中樞的股市計劃一直沒有推出。
股市,其實在景泰十二年的時候就誕生了,中樞是不支持的,因為這種民間募資情況,很容易誕生騙子。
皇帝一直將股市作為下一個蓄水池用。
但現在房地產穩步發展,皇帝也沒打算做大股市,而是維持現狀,中樞是不支持也不反對。
所以呀,資本被嚴控在大明境內。
那麼他們隻能支持民間生育。
畢竟人多,市場才大,他們才能持續賺錢。
想賺錢就跑,把一個行業禍禍沒了的人,得問問自己脖子硬不硬,九族同不同意。
反正在景泰年間,沒人敢跟皇帝對著乾。
萬壽節之後,皇帝下恩旨,實行五胎政策,鼓勵支持年輕男女生五個以上的孩子,對於第六胎,予以政策性獎勵。
並將地方富人稅,拿出來一部分,用作嬰幼兒基金,為嬰幼兒提供社會便捷服務,就是嬰幼兒免票、免稅、贈送小食品等好處。
這可讓富商叫苦連天。
皇帝肯定又要割他們的肉,補貼窮人了。
整個大明,沒有絕對窮人,景泰四十四年,中樞定下窮人線是家庭年收入低於500元。
以後這些年,從五百元起,每年向上調整。
做不到500元的家庭,地方官員了解情況後,進行非福利性幫扶,就是說幫他們找工作,不能給錢。
若因為慵懶等自身原因,造成的赤貧,一律徙邊。
若因為疾病、天災、不可抗力等外在因素,造成的赤貧,當地官員必須予以一對一幫扶。
這叫精準扶貧。
所以,在大明找不到一個流浪漢,找不到一個赤貧家庭。
皇帝每年都會派人下去走訪。
在大明,隻要不懶,一個家庭每年賺500塊是很輕鬆的事情,哪怕去工廠打工十天,都能賺到。
彆小瞧殘疾人,殘疾人照樣自力更生,修表的、修皮鞋的殘疾人很多,人家照樣日子過得很好。
大明對於殘疾人,是予以政策照顧的。
每個月補貼一些米糧錢,錢不多,但肯定餓不死。
到景泰五十六年,赤貧線已經到了830元。
而現在,人均月收入達到1000元,一個人,一年是要賺1.2萬元的,一個家庭,年收入在3萬以上的。
這還沒算房產升值呢。
算家底的話,農民有地,土地是自己的,城裡的有房子,房子也是自己的。
都是升值型資產。
農民日子過得也不錯,隨著商業發展,大明對農補年年增加,景泰五十六年,每畝土地農補達到了200塊,一家有二十畝地,就是4000塊。
農民種糧,加上農補,收入比不上城裡工人,但也沒差多少。
景泰五十六年,農民人均月收入在760元左右。
工人平均月收入在1200元。
但農民沒有住房壓力,也沒有交通費。
住在城裡,住房壓力和交通壓力,是一筆很大的支出。
如果平均的話,農民和工人收入是差不多的。
但工人有上升空間。
基礎工1200塊,工程師月收入6000塊。
但農民,你種地水平再好,也是打這些糧食,也是賺這些錢,沒有上升空間。
好處是守家在地,不用出去闖蕩。
進城打工的農民工很多,但他們不受待見,政策也不待見他們。
這是進城和城裡人搶飯碗,造成城裡失業率增加。
沒錯,農民也大批生兒子,兒子一堆,但沒有土地,他們在農村也沒地種,隻能進城和城裡人搶飯碗。
但他們可以移民啊,去新地,就有土地分啊。
大明本土沒有,外藩全是土地,就是缺人。
其實本土也有,北方大麵積凍土,種植糧食也能生活。
對於這種農民工,政策是一概不支持,甚至還會驅趕他們返鄉。
城裡工人更不待見他們了。
城裡壓力大,工會嚷嚷著漲工資,工人都想漲工資。
但農民工便宜呀。
資本家就用農民工跟工人壓價,而農民工技術含量不行,想學技術得有師父帶,城裡人壓根就不帶農民工當學徒。
這就造成了,農民工成為資本家壓價的手段,農民工和工人矛盾激化。
農民工當然便宜了,他們一沒技術,二家裡有地,沒有後顧之憂,出來打工是賺錢娶城裡媳婦。
在娶媳婦方麵,又把城裡人給氣壞了。
多少漂亮媳婦嫁去了農村。
因為農村人給得起彩禮呀,有的農村人有五個閨女,三個兒子,他們把閨女的彩禮扣下,全都給兒子結婚用,城裡人要多少彩禮,農村翻倍給,我們農民有錢。
城裡以前也這樣做。
但城裡女孩受過良好教育,有獨立思想,她們不停反抗,導致這股風狠狠地吹去了農村。
農村女孩也讀書,但聲音還小,無法反抗大家長,即便朝廷有政策,家長裡短的事,也沒法讓官員評斷。
城裡人娶不到媳婦,農村人能娶上媳婦,矛盾又來了。
但是,隨著農民一代代開枝散葉,家裡的土地,根本養活不了太多人口的,更彆提娶媳婦了。
為了逼迫無地的農民移民,中樞對沒有土地的農村人,進行黑戶處理,在戶籍上填寫成黑戶。
要求沒有土地的農村人,要麼移民去新地,要麼在工廠裡掌握一項技術,成為熟練工,經過考核後,才能更改戶籍。
這直接造成,農村勞動力大麵積外流,移去外藩。
不移不行啊。
工廠裡的技術,是老師傅口耳相傳的,隻傳自己徒弟。
城裡人和農村人的矛盾,由來已久,這一代人是經吃過被農民工擠兌的苦的,所以他們敝掃自珍,絕對不把技術交給農村人。
這就造成了,近幾年,大批無地的農村人,被迫移民去外藩的移民潮。
在家真的吃不飽飯了。
比方說,一家二十畝地,景泰九年時候分的,當時計劃是三十年不變。
但現在已經是景泰五十六年了,四十七年過去了,剛分的時候,每家喜氣洋洋。
這幾年中樞又瘋狂鼓勵生育。
那麼就造成了,二十畝地,三代人,男女加在一起上百口,吃不上飯。
一家家愁眉苦臉,數著米粒兒過日子。
要麼移民,要麼去學技術。
女人好說,怎麼都嫁得出去,可家裡幾十個男丁怎麼辦啊?他們還得娶媳婦呢!
尤其外藩藩王說,到新地分媳婦,頓時吸引了幾千萬人外流。
也多虧了皇帝這幾年在民間大肆征兵,並不斷補貼農民,不然民間早就造反了。
從景泰四十年開始,朝廷在民間征兵數字超過了2個億。
這才緩解了農村人地矛盾。
再加上農補,和精準扶貧。
民間再苦再難也能吃一口飯,家庭再苦也得供孩子讀書。
截止到景泰五十六年,民間識字率達到了95。
而完成三年教育的人口,達到了13億。
完成六年教育的,人口在7億上下。
九年教育,在2億左右。
十二年教育的,隻有4千萬人。
也因為教育,百姓多少懂點文化,知道前麵有明路,去了新地,就不用忍受人地矛盾了,有大片的土地,也有媳婦了,什麼都有了,唯獨沒有老家了。
可這年代,老家還那麼重要嗎?
隻要農民有活路,他們就不會造反,這也是皇帝對基層掌控牢固的原因,換做以前士紳掌控基層的時候,造反早就不斷了。
從景泰五十年到景泰五十六年,這六年間,大明沒有一個造反案例。
因為全民都能吃飽飯,不說全部過上好日子了,但大半人都能過上好日子,隻要肯努力肯吃苦的人,都能過上好日子。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