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昆侖封禪,打假歐洲,思想碰撞,民間百態除夕快樂)
華沙以東,是齊國。
以西則被德國一口吞下,德國為了順利吞並領土,喊出接收波蘭人的口號。
大批大批波蘭人湧入德國,德國得到北波蘭大麵積領土,也在華沙以西站穩了腳跟。
所以,波蘭人喊出建設新波蘭的口號,沒毛病啊。
我們波蘭人也不貪心,以原有德波疆域劃分就行。
德皇救了個白眼狼。
立陶宛也想獨立,問題是立陶宛沒有土著了。
一個和波蘭聯邦製大國,卻在幾個月之內,土著人口全部消失,做這事的真不是倭軍。
大商建製內倭軍很少,他們大規模招募哥薩克人。
“人口紅線的多少?丘濬算過了吧,大明如果人口超過30億,就會有人餓肚子。”
為什麼要滅絕我們,建立什麼魯國?我們也願意臣服,不行嗎?
可惜,商王不跟他們講道理。
白俄人口在消失,路過正在建立。
“滿打滿算,得到些寶物,價值在兩千萬上下。”
白俄最倒黴,以前他們被波蘭征做仆從軍,四處遠征。
趙國也在往北擴大地盤,趙國要做波羅的海的霸主。
朱祁鈺不跟他辯,問道:“李東陽,朕問你,大明的蒸汽機發明成功,歐羅巴人出力多少,你清楚吧?”
朱祁鈺也是為兒子著想。
“但國內人口多少,你們心裡沒數嗎?”
“現在的科技,支撐不了全球40億人吃飯。”
“至於陣亡人數,戰士為家國而死,死得其所。”
但大商還把他們當奴隸用。
“這是什麼道理?”
“撫恤一分錢沒少發,有什麼好鬨的?當兵吃餉,就得做好為家國獻身的準備,這是光榮的事。”
“陛下呀,這些都是藩國的家務事,既然分封出去了,就讓藩國自家管自家事吧。”
“陛下,國內對支援天下藩國,頗有微詞。”
“如果現在不遏製歐聯體,歐聯體會不會集中力量研發蒸汽機?”
當奴隸,我們白俄也認了。
劉健這番話,得到了李東陽、謝遷、王鏊的讚同。
大麵積征召哥薩克人,在境內展開一輪一輪肅反。
李東陽這話,引起王鏊等人讚賞。
“軍費支出確實多,但卻是朕一力承擔的,出自內帑,民間有什麼可說的?”
大商來了,本以為能過好日子的。
“若什麼都需要母國出麵,當初為什麼大明不直接實控呢?非要分封出去乾什麼?”
給足好處,他們就會化身為殺戮機器,為大商屠光立陶宛人、波蘭人。
李東陽回應道:“陛下,既然封了藩國,就要做好獨立麵對風險的準備。”
“若大明不相幫,楚國、陳國,乃至隋國、衛國都無法在歐羅巴立足,崩潰是必然的事,這些年大明的努力,可就付諸東流了。”
“享受了藩國國王的待遇,就要承擔對應的風險。”
“而為了皇子繼藩,大明連年對外征戰,軍費支出年年高漲,就說去年,景泰五十五年,軍費支出3.2億。”
景泰五十六年八月,皇帝剛過完八十大壽,就傳來歐羅巴17國,組建歐聯體。
劉健小心翼翼道:“這些年,為了往藩國移民,移走了9億人,民間對朝廷又愛又恨。”
朱祁鈺詢問首輔劉健:“大明能征多少兵?”
朱祁鈺淡淡道:“確實,這幾年移民厲害一些。”
“楚、陳、隋、衛等國,對內稱製,不給大明一分賦稅,還反過頭來吸取母國的血。”
哥薩克是吃人的野人。
“軍費支出虧損高達3億。”
朱祁鈺狡辯:“劉健,你想過沒有,17個歐洲國家組建歐聯體,意味著什麼?”
“大明得到多少?”
“陣亡人數居高不下,這幾年美洲戰爭,中亞戰爭,諸汗國戰爭,大明每年陣亡人數,高達10萬人。”
“像美洲、大洋洲人少地多,讓他們移民出去,是享福去了,緩解國內人口壓力,又讓藩國繁榮起來。”
波蘭人口在消失,齊國正在建立。
“到時候,大明西陲出現一個龐大的強國,天天和大明對著乾,這樣好。”
“還是趁著他虛弱的時候,一棒子把他打死更好?”
朱祁鈺詭辯:“李東陽,你幫朕選。”
李東陽翻個白眼:“陛下您是狡辯呀。”
“朕哪裡狡辯了?”
朱祁鈺指著自己胡子:“朕胡子都白了,一把年紀了,和你個小孩狡辯?你小時候在宮裡尿急的樣子,朕記得清清楚楚。”
李東陽整張臉通紅!
他小時候就被皇帝詔進宮中問話,被皇帝欣賞,然後在國子監讀書,一直都被皇帝重點培養。
“你們幾個,哪個不是朕看著長大的?”
朱祁鈺撒潑:“現在進了內閣了,想踩著朕這個老皇帝上位嘍?朕對伱們有養育之恩、教導之恩,都忘了?”
“微臣等不敢呀。”劉健等人跪下。
“劉健,你歲數最大,你來說。”朱祁鈺還不信了,治不了這個內閣了呢。
現在的朝中重臣,基本都是皇帝近臣出身。
有很多都是皇帝看著長大的。
他們天然在皇帝麵前矮一截,他們尿褲子那點破事,皇帝一清二楚,太熟了啊。
劉健老臉一黑,苦笑道:“陛下,李閣老不是這個意思,隻是為母國抱不平罷了。”
“哼。”
朱祁鈺手插袖子,躺在禦座上:“朕不管,這個什麼歐聯體,朕聽著心煩,乾翻他們。”
然後,翻過身去,屁股對著臣子。
劉健等人無語。
皇帝是越老越玩賴,總充長輩架子,也是,他今年八十歲了,朝廷重臣,比他兒子歲數還小呢,確實是長輩。
偏偏這老皇帝極難糊弄。
朱英、項忠為皇帝清查吏治之後,朱英去世,項忠繼任首輔,沒過兩年,項忠病逝,韓雍繼任首輔。
景泰五十四年,韓雍病逝,大明將星隕落。
同年,範廣、王越病逝。
李秉繼任首輔,剛剛當首輔三個月就卒於任上,劉健繼任首輔。
朱祁鈺就從當年的少年皇帝,變成了老皇帝,朝中他資曆最老,把一眾老臣都給熬死了,朝堂上下,他歲數最大。
劉健和李東陽對視一眼,頗覺無奈。
這老頭是順毛驢,逆著他肯定摩挲不舒服,關鍵這老頭說著正事呢,就往人家小時候尿褲子的事上說,專插人肺管子。
現在朝野重臣小時候那點破事,都是皇帝傳出去的,天下人都知道。
民間百姓教子,都說,李東陽小時候還尿褲子呢,我兒子尿褲子怎麼了?
“陛下,僅此一次。”
李東陽苦笑:“就最後幫藩國打一場大仗,以後就全憑藩國自己本事,您看如何?”
朱祁鈺不吭聲。
“陛下呀,歐聯體不是小仗,征完之後,大明真的再無力西征了。”李東陽不肯鬆口。
王鏊出來圓場,說些藩國也該獨立麵對危險的話,皇帝一直幫下去,藩國反而長不大。
朱祁鈺才勉強順著台階下來。
旋即,內閣擬旨,向歐聯體宣戰。
“都起來,在養心殿沒那麼大規矩,你們小時候就在這殿裡玩耍,長大了怎麼這麼拘束呢?”
朱祁鈺走下禦座,臉上掛著笑容。
您能不能彆說了?我們也要臉呢。
“昆侖山已經準備好了,朕要做第一個昆侖封禪的皇帝。”
朱祁鈺笑道:“可朕的身體,去不了那麼遠了,讓太子代朕去,把朕的重臣們牌位請出來,一並帶去。”
說到這裡,朱祁鈺語氣低落:“朕當年答應過他們,要帶著他們去封禪的。”
“五十年過去了。”
“朕終於能去昆侖山封禪了,可他們都不在了。”
朱祁鈺長歎:“但大明越來越好了,鐵路修到了昆侖山,讓朕逝去的重臣們,坐著火車看一看大明的萬裡河山!”
劉健很是唏噓,他的老師薛瑄,很早就病逝了。
但更唏噓的是,皇帝是真能活啊。
過完生日,八十歲整。
忽必烈活到了80歲,趙構活到81歲,武則天活到82歲,梁武帝蕭衍活到86歲。
這是曆史上最長壽的幾位皇帝。
而看皇帝這架勢,八十歲了,一點毛病沒有,估計還會繼續苟著。
民間有相士算過皇帝的天命,認為皇帝天不假年,誰能想到,皇帝活到了80歲。
除了著急的太子外,朝野上下倒是覺得無妨,這老頭摩挲舒服了,是真的胸襟寬廣,什麼人都敢用,什麼人都會用。
太子朱見淇這幾年其實也不太著急了。
因為在景泰五十二年,皇帝封太子的嫡長子朱佑榶為太孫,太子之位算徹底穩定了。
主要是他爹折騰不動了,無法換太子了。
而朱祁鈺過於長壽,隻能敕封太孫,一旦兒子沒接上班死了,就讓孫子直接接班。
其實太子位已經穩固了的。
真沒人和朱見淇爭皇位,他爹太能活了。
像皇帝最喜歡的老四,朱見漭都是東歐大皇帝了,誰願意回來和他爹熬啊,萬一把自己熬死了,竹籃打水一場空。
誰也沒法保證,自己能活過老爹。
現在宮中的皇子,隻有老四十一朱見涯。
最重要的是,好聖孫啊。
朱祁鈺對嫡長孫朱佑榶是比較滿意的,此子和他那個傻爹不一樣,倒有幾分像朱祁鈺的狡詐和狠辣,對帝王心術掌握得比他爹好。
還是個大詩人。
和他娘一樣,是個隱藏詩人,善於琴棋書畫,雕塑,化學,物理,建築設計等等。
是個全才。
但這樣的人,反而容易走入歧途,儘情山水,而荒廢朝政,曾經的宣宗皇帝就是這樣。
這幾年,太子爺倆秉政,朱見淇有些事還得聽他兒子的,這爹當的窩囊。
朱見淇這幾年精力放在造人上,生了五個兒子,夭折一個,現在也有八個兒子了。
對於東歐土地,他也是垂涎三尺的。
想讓兒子去分一杯羹。
奈何老四不肯,反而將好處都給了自己兒子,這讓朱見淇對他不滿,總跟兒子念叨,他四叔不恭順。
這要是都在國內,肯定要削藩的,然後就是靖難,重演太宗皇帝的人生軌跡。
而在皇帝麵前,是朱見淇是不敢表露分毫的。
皇帝老了,喜歡看合家歡這種戲碼,所以遠在世界的兒孫們,年年都會給他上表,表露孝心。
真假不知道,反正皇帝開心,會賞賜很多東西。
“老四十一的封國,諸君可有想法?”朱祁鈺又道。
世界好地方都分得差不多了,還占著的都是強國。
“陛下,您是想封去西歐?”李東陽一語中的。
陳國建藩後。
朱祁鈺發現西歐沒那麼厲害的。
軍事不強,政治一般,繪畫也很爛啊。
之前他以為歐洲油畫很厲害的,畫得跟拍攝出來似的,所以宮中有很多油畫畫師。
但王越給他揭開了油畫真麵目。
油畫的原理是小孔成像,用鏡子映射出畫麵,然後照著塗,所以畫得像,但左右會錯,因為小孔成像是倒著的原因。
很多宮廷畫師,因為王越的揭秘而失業。
油畫變成諸畫之末。
倒是油畫有很大的實用性,在民間還很受吹捧的,因為畫得像啊,百姓也不懂意境,花花綠綠的,看著好看就行。
甚至。
最近一艘尋寶艦隊,回京稟報,說埃及金字塔規模並不雄偉,他們耗時四年,將金字塔一比一畫在紙上,送回京師。
朱祁鈺發現,這是金字塔?咋這麼小呢!
沒錯。
畫裡的金字塔確實很大,但和朱祁鈺前世看到的完全不一樣,是等比例擴大的?
是誰乾的?
朱祁鈺有點懵,詔來所有考古隊成員,進行詳細詢問。
得知畫回來的是真金字塔,不摻一滴水分。
就是說,後世看到的金字塔是假的!
誰等比例擴大出來的產物?
有金字塔,但沒有那麼大的,所以這不是什麼史前文明,而是人工製造出來的假東西。
還有從希臘挖掘回來的寶物,剛開始引起了東北旅遊熱,但去過一次的人,全都失望而歸。
就這?
扭扭歪歪的獅子,沒臉的人像,光屁股騎馬的騎士,這都什麼鬼啊!
窮的穿不起衣服嗎?
這破玩意有什麼藝術價值?比屁股大會嗎?什麼垃圾啊!
大明考古界,對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提出了質疑。
從那之後,朱祁鈺徹底摘下來對西方的濾鏡,他一直以為,這個年代的西方,要比大明強大的。
確實,他得到了很多西方技術。
比如醫學、天文、機械、化學等等技術,確實比大明先進。
但是,醫學和天文是印度的好不好!
機械和化學也跟歐洲沒半分錢關係,那是全世界文明的整合版,歐洲隻是去蕪存菁,進一步發展了而已。
這幾個方麵,大明確實和他們有差距,但絕對不是巨大的、無法彌補的差距。
而這種比較,是大明單挑世界所有文明,才得出的結論。
比文學,世界上所有文學都渣渣。
比繪畫,中國畫才是最高明的東西。
比音樂,大明音樂、舞蹈都是扛把子。
比數學,大明的算經,單挑世界所有文明。
所以,大明的所有比較,都是大明在和世界比較,而不是大明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比較。
因為任何一個國家,全方麵評比的話,全方位比不過大明的。
考古界開始嚴重質疑埃及文明存在的曆史,甚至開始質疑,是否存在埃及文明。
至於巴比倫文明,已經直接被史學家給剔除了,表示世界上不存在這個文明,沒有任何遺跡,連書裡麵的記載,都是模棱兩可的,完全不可信。
想證明巴比倫文明的存在,需要拿出確切證據來,必須拿出考古遺跡,沒有實物證明,一切都是無效的。
而且,這個實物,必須證明是古巴比倫的產物。
就跟讓華夏證明夏朝存在是一樣的,必須出土一件東西,證明是夏朝人做的,如何確定,必須穿越時空四年前,還要全程直播,讓天下人看見,這東西是夏朝人在做的,然後去相應位置挖出來,才能證明。
否則,夏朝就是不存在的!
一樣,古巴比倫也不存在,但這個是真不存在!沒有一本完全確定的古籍,並具有絕對權威性,經得起考證、推敲的古書,上麵說過古巴比倫存在的證據。
沒有。
所有書籍,都經不起推敲,這就證明,古巴比倫文明,不存在。
至於文物出土,那是一件都沒有,一塊石頭都沒有,存在個屁啊。
希臘文明確實存在,但隻能對標夏朝,商朝你還不配。
所以,考古界有人提出,華夏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存在、並延續至今的古國。
希臘和印度文明也存在過,但他們都滅亡了。
埃及文明也許存在,也許不存在,存疑中。
那麼,歐洲人是來自華夏嗎?
民間學者王守仁提出人種起源論,認為天下人都是從大明起源。
言論一出,引起天下人討論。
這種說法得到了廣泛認同。
中樞是不認可這種說法的,因為明人和歐洲人長相是不一樣的,所以無法推測出起源論。
民間覺得,文化起源,可能源於大明,畢竟從張騫出使西域之後,漢文化向世界進行文化輸血,這是毋庸置疑的。
世界文化的起源,是不是漢文化,這個有待商榷,但民間普遍認為,文化起源恐怕沒有定論,文化發展更像是一起發展,融合、再發展這種節奏。
爾後,王守仁推出重磅炸彈,進化論。
人是從類人猿進化過來的,當人離開熟悉環境,到了新環境,就會根據環境進行進化,所以人和人長相不一樣,這種長相區分是和環境息息相關的。
進化論,補充了起源論,在大明惹起熱議。
這種說法,竟然傳到了歐洲,在歐洲很有市場。
教宗卻駁斥這種思想,認為人是上帝創造的,不容質疑。
人的來源,誰也說不好。
朝廷對人是怎麼來的,不敢興趣,但對王守仁這個人感興趣,他爹王華,如今在西域任督撫呢。
王守仁這家夥不好好科舉,搞什麼進化論,被他爹寫信罵個狗血淋頭。
皇帝讀了進化論,震驚於王守仁的驚才絕豔。
這家夥不研究心學了,研究人類起源了。
天才是在哪方麵都是絕頂天才。
達爾文也隻是因緣際會罷了,想成為絕頂人物,必須占據天時地利人和,世界上被埋沒的大才太多了。
科學發展,必須要有極度寬鬆的社會環境,和超級充裕的資金。
這也是文藝複興,對歐洲那麼重要的原因,沒有文藝複興,歐洲還被教宗統治呢,他們發明個屁啊。
朱祁鈺這些年,一直遏製自己的暴脾氣,就是想給民間創造寬鬆社會環境,皇家商行的錢,他全都投資出去,給民間預留充足資金,讓科學、發明井噴。
王守仁就從陽明心學,邁上了另一條軌跡上,直接開始格物致知。
“陛下,微臣看希臘就不錯。”謝遷開口。
王鏊反駁:“希臘是楚國的盤中餐,咱們插一腳進去,楚國未必會願意。”
“大明發兵40萬,未來會湊足150萬大軍,征伐奧斯曼。”
“奧斯曼滅國,隻是時間問題罷了。”
“不如請四十一皇子,封去奧斯曼本土土耳其?”
謝遷哼了一聲:“奧斯曼煌煌大國,沒有幾十年,是無法徹底滅亡的,四十一皇子絕非驚才絕豔之輩,拿不下這塊沃土的。”
這話說得難聽,卻是實話。
朱見涯有沒有能力且不說,這個人很佛係,準確地講,他是個科研人員,很喜歡搞物理實驗。
他對政治不感興趣,更喜歡搞實驗。
送去土耳其,這是逼他死啊。
“謝遷說的對,老四十一擋不住奧斯曼反攻。”
朱祁鈺笑道:“你們覺得太子家的老二、老三怎麼樣?”
太子家的老二朱佑榷和老三朱佑槿,都是不安分的性子。
顯然,他們對在家做個藩王不感興趣,更想去闖一闖外麵的世界。
“微臣覺得兩位郡王皆好。”李東陽道。
皇孫都跟李東陽學習過,李東陽深知朱佑榷和朱佑槿的秉性,太子八個兒子中,就他們兩個想做太孫。
也就皇帝提前定好,不然以後也是一番奪嫡之亂。
大明皇帝無望,那麼就想外藩。
按照朱佑榶不容於人的性子,待他登基後,兩個弟弟怕是沒好日子過。
他們自己也提前打算,想出去繼藩。
“那就把奧斯曼帝國分成六份,楚、商、衛占一份,再封兩個藩王過去,剩下一份,再劃分出多個小藩國,這次出力的列國,都封一個兒子過去。”
奧斯曼太大了。
分成兩個藩國也吃不下。
關鍵奧斯曼不可能一次就打死的,未來戰爭可能在二三十年,才能徹底滅亡奧斯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