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加高興安嶺,填平兩灣,用葉尼塞河注水,大明基建遙遙領先
景泰五十七年,正月,國慶。
朱見淇在東宮裡發怒:“老爺子到底是怎麼想的,封禪華夏英靈,四千多位呀,要花多少錢啊!”
“祭祀英靈,是不是需要人守墓,從其後人當中挑一支當守墓人,未來就要養著一個大家族。”
“這不是養著一年兩年,而是世代養著。”
“四千多位,就是四千多個大家族!”
“中樞負擔會多大呀!”
“年年祭祀,年年花錢。”
“現在財政收支寬裕,倒也不差這點小錢,以後呢?總有個困難時候,這筆錢成了固定支出了。”
“去年為昆侖封禪,修了一條鐵路,造價幾個億!”
“你說說,這錢夠他花的嗎?”
他這副皇帝乾的,在前朝沒那麼大公信力,在後宮裡受他爹氣,回來罵媳婦兩句,媳婦也跟他不對付,實在太窩囊。
朱見淇火大:“今年老爺子還要大肆冊封勳貴,我在養心殿勸了幾句,他說我賞罰不公,讓我滾出去。”
她雖沒有文治武功,但女子中詩才第一,在民間有超級多的擁躉。
楊氏讓人過來扇扇子,給太子爺降降火。
朱見淇把火撒她頭上:“你倒是什麼都依他,難怪他最疼愛你,宴會上總誇讚你這兒媳有大詩才,又賢惠又孝順,反倒我,裡外不是人,我當的是大明的家,什麼都依他,那天下百姓還過不過了?”
楊氏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女兒都出嫁了。
“我代父封禪,一路行程花了兩千多萬呀!”
被哄了兩句,楊氏臉上露出些許笑容:“你呀,就跟老爺子頂牛,你能頂過老爺子嗎?順著點老爺子心意,把他老人家伺候舒坦了,比什麼都重要。”
太子妃楊氏安慰道:“老爺子開心,又是為大明好的事,也不算是亂花錢。”
“不是頂,這件事就不該這麼辦嘛。”
雖是冬天,殿裡燒著地龍,四季如春。
“大明看似繁花似錦,遍地是機遇,遍地是金銀,可不未雨綢繆,這盛世怕是傳不到我手上,就會崩潰。”
見楊氏真的要走,朱見淇慌了,不說他爹會不會罵他,這事磕磣啊,大過年的,又國慶,雙節過著,太子妃回家了,傳出去多難看。
全家就他不受待見,皇帝喜歡兒媳婦,喜歡孫子們,就討厭他這個親兒子,好像他是撿來的。
他今天實在生氣。
要不是他兒子去求情,估計老爺子還不鬆口。
朱見淇火大:“我回來跟老爺子說,老爺子反而罵我小家子氣,他不當家,不知道財政艱難。”
“怎麼不算?”
朱見淇才不肯低頭呢,悶聲道:“作詩要是能治國的話,我也去作詩,還治什麼國啊。”
她的影響力,真的比太子還大。
楊氏氣呼呼地又回來了:“臣妾也不跟您置氣,也不住在東宮受你這閒氣了,我去萬壽宮跟我兒子住去。”
“這本是不該花的錢。”
他總在想,我要不是長子,也出去繼藩該多好,總不用在家看他爹臉色活著。
兒子朱佑榶住在萬壽宮。
“就依著老爺子便是。”楊氏安慰他。
“那小子就跟老爺子說,辦一場華夏大聯歡會,遴選民間最優秀的戲班子、相聲小品大師、歌舞表演等文藝節目,搬到聯歡會上去。”
“我看呀,他就是想看戲,有他這麼不靠譜的嗎?辦這樣一場聯歡會得花多少錢?”
“祭奠英靈,在一處祭奠就夠了,搞得四處祭奠,以後都要花維護費用的。”
朱見淇趕緊說兩句軟話:“我這不被老爺子氣糊塗了嘛。”
楊氏可不慣著他。
“老爺子不是說,春節、國慶、元旦要大辦嘛。”
“我這家當的,早朝上被臣子罵,回宮裡還被爹罵,我這太子當得裡外不是人。”
“夫人,夫人。”
“老爺子是今天想這一出,明天想那一出,處處都得花錢。”
楊氏狂翻白眼,太子爺算是鑽錢眼裡了。
“太子爺在陛下那受了氣,拿臣妾一個婦道人家撒什麼氣呀?既然太子不喜歡臣妾吟詩作對,以後臣妾便不碰這些文雅之物了,乾脆剪了指甲,去乾粗活去。”
早朝後,被他爹劈頭蓋臉一頓臭罵,讓他在門口跪了一個小時,才把他趕回東宮。
她雖是太子妃,但六宮事務都是她在管的,皇帝喜歡她,天下人都知道。
“在大明和各大藩國,同一天,聯合辦,普天同慶,各省都辦,然後聯歡會挨市搞巡演。”
朱見淇苦笑:“還有你兒子,那個更不著調。”
難怪老皇帝瞧不上他,咱能賺錢,也得會花錢,攢錢是攢不富的。
兒子就和他不一樣。
兒子是個會花錢的,但賺錢能力好像不咋地,好在老爺子攢下的家底兒夠厚,呃,也許夠兒子敗家吧……
“等他繼位後,我看這大明的家,遲早被他敗光了。”
朱見淇生氣:“夫人,伱是不是和我一樣的看法?”
因為這事,他爹又罵他了。
他爹是支持大孫子的,隻要花錢為大明辦事,這錢就不虧。
他很想得到老婆的支持,也好壓製那小子。
那小子現在了不得了,連他爹都敢無視了,就不該讓他出宮去住,還有他那個媳婦,更是個不安分的。
老皇帝都拿她沒辦法,疼愛得都不想見她。
“臣妾覺得吧,這也不是壞事……”
朱見淇的臉直接就黑了,直接往外走,我想把腦袋紮進雪裡,冷靜冷靜。
但前朝是比較支持太子的。
都覺得皇帝過於鋪張浪費了。
其實皇帝對自己倒並不大手大腳的,皇帝在六十歲之後,就不食寒物了,包括冰塊,所以宮中也不再花錢儲備冰塊。
這筆錢,皇帝拿出來用作地震賑災款。
皇帝吃東西,也是能省則省,一般都用於養濟院,養濟孤兒。
剛出門,就看見謝遷急匆匆過來:“太子,您快去勸勸陛下吧,陛下又異想天開了。”
“什麼?”朱見淇激靈一下,他爹不會要斥巨資辦什麼聯歡會吧?
“不是聯歡會的事,黑龍江布政使進言,根據地理學家預測,東北氣溫比同緯度氣溫低十幾度。”
“原因是大小興安嶺無法阻擋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導致東北亞氣溫很低。”
“皇帝這一聽,就想著加高東北興安嶺的高度。”
沒等謝遷說完。
朱見淇腦袋嗡嗡響:“這得花多少錢啊?”
“計劃是一百億。”
朱見淇捂著心臟:“宣太醫吧,我要死在這了。”
“太子呀,大過年的,彆說這不吉利話呀。”
“您要是倒下,就沒人勸諫陛下了。”
謝遷苦笑:“這不是錢的事,陛下現在想一出是一出,那中華江建設成功,毀了烏斯贜的自然環境,又導致印度北部乾旱無比,改變了氣候,總體來說弊大於利。”
“微臣最擔心的是,擋住了寒流,東北亞不冷了,突厥、韃靼、捕魚兒海三個省,容易被徹底冰封啊。”
朱見淇苦笑:“我爹是一天不折騰就難受啊,你說咋這麼讓人不省心呢。”
倆人快步走到養心殿。
聽到皇帝和朱佑榶這對爺孫興致勃勃的談論,朱見淇整顆心墜入深淵。
完了,他爹被說動不可怕,他兒子被說動了才最可怕。
他今年五十歲了,沒準走在他爹前麵。
到時候他兒子繼位,肯定會走他爺爺的路線,大明能有好?
他那兒子多不靠譜,他最清楚了,估計就老爺子被他蒙在鼓裡呢。
之前他說太孫不靠譜,還被老爺子一頓訓斥,說他懂個屁,讓他抓緊滾。
“太子,來,看看這道密奏。”朱祁鈺心情不錯。
朱見淇表示不想看。
他兒子朱佑榶興致勃勃給他講述,但他的語言中,又多了一條,把渤海灣和朝鮮灣填充,填出來兩個省。
再把庫頁島、北海道、倭國三島全部連上。
瓊州府也必須連上。
還要在炎海多多建島,用島礁和婆羅洲徹底連接起來,這樣大明也就變成了一個大整體。
加高興安嶺,直接好處就是東北亞溫度提升,本就富饒,會變得更加富饒、宜居,會增加無數農田。
壞處就是,突厥、韃靼、捕魚兒海,甚至蒙古四省,都可能受到寒流二次侵襲,變得巨冷無比。
但這些地區,本就沒什麼價值。
放棄也就放棄了。
按照朱佑榶的計劃書,預計投資280億,計劃建設100年,先提高東北溫度。
把黑吉遼朝倭變成富饒的宜居地,因為丟掉了突厥、韃靼兩個邊疆省,填充渤海灣、朝鮮灣,就能增加兩個富饒省份。
等到以後技術成熟,再在邊疆四省裡找一座綿延的高山,進行加高,創造出第二個東北來。
如果用富饒的溫帶省份,換取寒冷的邊疆四省,預計能多養5億人口,是劃算的。
加高興安嶺之後,會提升河北、河南、朝鮮的溫度,造成惡劣的環境影響。
弊端確實有。
大明地理學家,對同緯度所有城市,進行了溫度考察,發現隻有大明東北溫度最低。
因為西伯利亞是一片平原,來自北極的寒流,能夠隨意侵襲這片大陸。
需要一座高山,擋住寒流。
至於填充的沙土,去哪裡找,西北的沙漠多的是。
大明混凝土技術非常成熟了,樓房已經能建造11層樓的了,隻是沒有電梯,有手動扶梯。
景泰五十五年,誕生了大明第一居民樓,11層高樓。
大明最高建築,是瓊州燈塔,塔高109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燈塔。
有技術,也有能力。
中華江尚且能建設成功,加高興安嶺,填充渤海灣、朝鮮灣,有什麼難的?
“陛下,您這是征詢兒臣的意見,還是?”
朱見淇話沒說完。
奏疏就被老皇帝搶走了:“跟你說話磨磨唧唧的,甚是不爽快,太孫,你跟他說。”
朱佑榶跟他爹說皇帝的意思,他吐沫星子亂噴,比老皇帝還興奮呢。
朱見淇知道要壞。
“謝遷,不用朝廷的錢,錢朕出還不行嗎?”朱祁鈺躍躍欲試。
填出來兩個富裕省份,足夠抵消北方四省的損失了。
其實,這四個省,隻是戰略縱深而已。
四個省總人口,還沒超過一百萬呢。
再說了,可以不止加高興安嶺,還能加高北麵的山脈,最好製造出一個烏斯贜來。
“陛下,這不是錢的事呀。”
謝遷有些無語:“中樞正在釋奴,您忽然又要上馬大工程,需要多少奴隸?”
“您計劃是一百年,這中間會有多少變數啊?”
“其實東北現在也挺好的。”
朱祁鈺不開心了:“以前大明沒這個能力,朕也不勉強。現在高樓大廈都能蓋,填海造陸有什麼難的?”
“加高一些山脈,能讓東北變成和河南一樣的氣候,若加高捕魚兒海北麵的山巒,說不定蒙古也成了富庶省份呢。”
“你們就一群死腦筋呢!”
“就喜歡躺在功勞簿上享受,就沒有想做栽樹的前人嗎?”
“朕想為大明栽樹,你們百般阻攔,都說了,錢不用你們出,朕自己出。”
“幾百億而已。”
謝遷沒聽到前麵的話,聽到後麵那句話了。
幾百億而已?
皇帝有多少錢?
沒人知道皇帝有多少錢,不是說皇帝在各行各業投資巨多,所以沒人知道皇帝有多少錢。
而是,皇帝參與在美洲開采金銀礦,非常多。
中樞密議過,皇帝手上的黃金,估計超過700噸,是世界上最富有的皇帝。
反正有人說,紫禁城地下埋的都是錢。
這倒是真的。
內閣也收到風聲了,皇帝的養心殿底下,有一個巨大的藏寶庫,裡麵裝著數不完的金銀財寶。
不,銀子都不配藏在這裡。
藏的都是頂級珍寶。
這還沒算字畫古董等寶物,那些放在兩個博物館了,那也都是皇帝私人物品,都是姓朱的。
朱見淇也被震住了,他爹到底有多少錢,他也不知道。
反正他知道,皇帝是一把一把真金白銀地往各行各業砸錢,絲毫不見皇帝窮。
朱佑榶蠕了蠕唇,爺爺這麼有錢,傳到他手上的時候,安靜的當一個敗家子好不好呢?
“咳咳。”
朱祁鈺發現財富外露了:“諸卿,朕的意思是該修。”
“陛下,您確定280億,全由您出嗎?”李東陽小聲問。
“胡說什麼呢,朕哪來那麼多錢呀。”
可養心殿的人都不信。
“彆說錢的事了,這是為百姓著想的大事,錢不錢的,多俗啊。”朱祁鈺岔開話題。
“陛下,烏斯贜環境專項治理,還缺兩千萬,要不內帑出嘍?”劉健腆著個大臉說。
“你要是不能乾,就讓李東陽接班。”朱祁鈺變臉了,這錢都說好了國庫出,憑啥內帑出。
“陛下,您看您說的,微臣上來,也沒錢呀。”李東陽壞笑。
朱祁鈺臉直接就黑了:“太子,把他們拉出去,朕不想看到他們。”
“陛下,一千萬,就一千萬。”
劉健嘿嘿笑道:“您出了這錢,聯歡會的事,微臣幫您想辦法。”
“滾蛋,聯歡會是太孫的事,你讓太孫掏錢。”朱祁鈺才不傻呢,這次錢掏了,下次內閣還找他,皇帝可不當這個冤大頭。
劉健不懷好意地看向太孫。
朱佑榶可不敢和皇爺爺站在對立麵上,他還想繼承萬貫家財呢。
最後好說歹說,皇帝從內帑掏了二百萬,才打發走他們。
“皇爺爺,您跟孫兒說個實話,咱家到底有多少錢?”朱佑榶有點小激動,當敗家子的好日子要來了。
“有個屁錢,朝廷是這要錢那要錢,民間發展也要錢,研發還要錢,朕哪來的錢?抓緊滾,再晚一會,朕就把你剁了賣了換錢去。”
朱佑榶敢斷定,他爺爺準有錢。
他忽然有點明白了。
老皇帝不遺餘力的支持藩國,藩國那些皇帝,逢年過節的誰不孝順孝順他們的爹,像美洲、澳大利亞、非洲,金銀珠寶鑽石最多了。
老皇帝隻要勾勾手指,他們就會不停往皇帝手裡送。
所以,看似藩國沒有給大明好處。
其實這些好處是給皇帝了。
可老皇帝保密工作做的好呀,連朝堂上都不知道,皇帝在藩國做大生意,賺海量的錢。
皇帝對加高興安嶺,非常感興趣。
他已經派人去西伯利亞考察了,看看北麵有沒有比興安嶺更合適的地方。
翌日早朝,朱見淇和群臣全是牢騷話。
認為大明沒必要折騰了。
奈何皇帝已經派人去東北考察了,並向全社會征集意見,反正中樞想吵,那就讓天下人跟著一起吵,看看能吵出什麼結果。
果然,密奏內容曝光,引起全社會熱議。
東北人倒是希望過上溫暖日子。
但河北、河南人不想啊,本來夏天就夠熱的了,這要是阻止寒流過來,他們會不會更熱?
突厥四省百姓是堅決反對,他們習慣了寒冷生活,不想改變居住環境。
至於填充兩個海灣,反對聲音倒是不大。
也有生態學家擔心,填平海灣後,會不會造成生物多樣性的丟失,會不會造成環境不可逆的影響。
近幾年,蒸汽機的推廣,工廠增多,排汙問題,已經引起全社會的警惕。
再加上中華江的修建,嚴重破壞了烏斯贜的良好生態環境,這幾年中樞斥重金治理環境。
汙染,已經近幾年最熱門的話題。
中樞也在花錢治理,不斷下文件,解決排汙、排放等汙染問題,甚至,為了保護京畿環境,把重汙染工廠挪去了天津。
北直隸,隻剩下北京和天津兩個市了,土地完全連在一起,分不清哪裡是北京,哪裡是天津。
南直隸也是,隻有南京和上海兩個市。
而隨著工廠挪走,北京房價下降,天津房產增值,但天津環境問題愈發嚴峻。
景泰五十六年,中樞決定從天津遷走二十家重汙染型企業,遷去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