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景泰風雲和洪武王朝,神化皇帝,聖誕節的誕生
四項大工程,弊端巨大。
不說疆土問題,單說自然環境,北方四省溫度極致下降,會造成大批植物寒冷死亡。
而興安嶺以南,氣溫驟升,生物多樣化遭到嚴重破壞,生物可能二次進化,甚至會直接毀滅。
最可怕的是,會影響全球生物鏈的穩定。
人與自然在一定程度是穩定的,一旦人為改變氣候,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自然災害。
有民間學者提出人類滅亡說,人為環境和人類息息相關,改變環境,會造成直接造成人類滅亡。
有考古學家稱,已經發現史前文明,史前文明滅絕的原因,和環境改變有著巨大關係。
所以,民間有很多學者是反對這四項工程的。
其中最沒用的兩項,一個的打通雷州半島和瓊州府,一個擴建炎海島礁。
老皇帝就滿足他們,讓他們當千古名將,青史名臣,你們想要朕就給!
用島礁,控製婆羅洲,著實是因此失彼。
除此之外。
皇帝是鼓勵集郵的,集郵是個好習慣。
今年是建國140年。
所以,老皇帝雖然淡出朝堂,卻又無處不在,人心被他玩明白了,哪個名臣名將,不願意跟著這樣的皇帝乾?
特此推出,為大明做出突出貢獻的140位功臣。
推出建國紀念幣後,又推出建國紀念郵票。
大明如此強盛,婆羅洲雖遠,卻無法脫離大明。
為什麼三國人傑深入人心,因為一部三國演義,寫得太精彩了。
皇帝太會拉攏人心了。
但今年四大項目上馬,中樞增發了一張概念郵票。
從景泰九年時,拆分驛站係統後,就推出了郵票,這些年,民間百姓有了集郵的愛好。
當時一共發布了一百套撲克牌,5400個故事,記錄了四千年曆史的動人故事。
而隨著國慶節提出來後,中樞每年都會發布春節郵票、國慶郵票、端午郵票、中秋郵票和元旦郵票。
製作最精美,數量最少的是國慶郵票。
在春節裡麵,正過年呢,把軍卒從軍營裡麵拉出來,容易引起軍中不滿,百姓都過熱鬨年呢,忽然看見這麼多當兵的,出了點醃臢事,就難辦了。
回到東宮,他兒子朱佑榶和他顯擺,揚言要填平所有海灣,他劈頭蓋臉罵兒子一頓,讓他滾出去跪著。
今年,皇帝以昆侖山為底色,從民間征集一首歌頌昆侖封禪的詩歌,作為郵票的主要構成,正月初四,正式公布天下。
因為大明國慶日,是正月初四。
一共十套,記載著景泰朝540個動人故事。
老皇帝讓他滾出去跪著。
朱佑榶很委屈,你爹欺負你,你回來就欺負我?
皇帝又發布一套撲克牌,以名臣名將的故事為藍圖,製作的一副精美撲克牌。
隨之,老皇帝下旨,推出大明紀念幣,紀念幣上,刻著大明功臣全身像,國慶之夜,在全國銀行皆可自由購買。
放在報紙上,接收一波流量,那會造成多麼轟動的影響?
誰不想當關張趙?
宣傳得當,本朝勳貴,也是關張趙。
以四大項目為藍圖,畫得一張漫想畫,上麵提著書法大家李東陽的親筆字。
從景泰十二年開始,皇帝每年,都會推出春節紀念郵票。
本來今年國慶,老皇帝想搞閱兵來著,太子好說歹說,才讓皇帝打消了這個不靠譜的念頭。
所以,國慶紀念郵票是最珍貴的。
還有,遼寧、北直隸、朝鮮沒了幾個出海口,陸路運輸成本增加,而新填出來的省,需要建立多少座人造山,來防備台風侵襲等等問題。
三國之後就沒有一個人傑了嗎?
絕不是的,三國人傑厲害是厲害,後世曆朝曆代照樣有厲害人物,隻是缺少宣傳罷了。
人民,是百姓,像救助孤兒、舍己救人、舍生取義、工作領域內突出貢獻等等,都算是突出貢獻的人民。
紀念郵票,那不是對公眾發行的,是對民間百姓獎賞的,這一年來,對大明有突出貢獻的人民,獎勵郵票。
並製作成一套,140位功臣家族,各賜一套。
地方會將名單提交上來,中樞遴選名單後,會將郵票郵到這位貢獻者的家裡。
名臣名將,官位爵位誰都不缺,錢財家世源源不絕,缺的是什麼?青史留名啊。
太子就不行,腦子僵化。
可看青史的人能有多少?
朱見淇也勸諫過皇帝。
以撲克牌記錄功臣事跡,其實在景泰二十五年的時候,用過一次,但那次用的是古人的故事。
大招還在後麵呢。
老皇帝親筆禦書,景泰風雲,書中配彩色插畫,以小說的形式,描寫大明景泰朝的征服世界的故事。
大明版三國演義。
其實也不是老皇帝寫的,而是從民間召集一群小說家,集體的智慧,然後皇帝禦書抄了幾頁,就打著這個旗號,刊印天下。
插畫中,將景泰朝所有文武,畫得惟妙惟肖。
把插畫單獨拿出來,也是一幅幅值得珍藏的名畫,用寫實的方式,繪畫出人像、故事場麵、劇情衝突等等。
皇帝、胡濙、於謙、王竑、姚夔、耿九疇、商輅、朱英、王越、項忠、韓雍、楊信、李瑾等等真容,將在書中看到。
噱頭一波又一波。
全書,分三十冊,共600萬字。
配畫足有十八冊。
尚且未完待續。
其中還包含了大明藩王在國外的戰爭,如明奧戰爭,波蘭戰爭,楚法戰爭,兩西戰爭,東歐血戰等等著名戰役。
整部書,從景泰五十年就開始編纂,曆時八年,終於編纂成功。
景泰朝,所有名臣武將,都會在書中登場。
一部小說,書寫大明景泰六十年風雲。
僅僅公布消息,就足以引爆全球報紙,登陸各大紙媒的頭條。
皇帝要靠一本書封神。
帶著文臣武將一起封神!
其實,這本書從編纂開始,審核編輯就是朝中所有官員,眾人拾柴火焰高,朝中官員都是文學大拿,寫小說不屑為之,但審美小說卻是在線的。
對小說家來說,都是甲方爸爸,錢給足就好說。
從民間一共征召了1700位小說家,2500位畫家,耗時八年,終於編纂成功。
算是依托史實的二創。
國慶當天,各大書店,同時登陸。
但第一波發行的,隻有前三冊,接下來每個月發布三冊,十個月內發布完畢。
算上插圖,四冊以上,數量不固定。
這是世界第一部連載小說。
這樣做的目的,是維持熱度,增強民間話題度。
也是給印刷提供充足的時間。
各大書城預測,這部景泰風雲,可能會超過三國、水滸,成為大明第一暢銷書籍。
全國54省,書店同時登陸,印刷時間完全不夠。
為了配合宣傳,各大紙媒已經空出頭版頭條,對景泰風雲這部書進行大規模宣傳。
皇帝買下了天下所有城牆的廣告位,宣傳景泰風雲。
這也是第一部官方小說,以皇帝、大臣為視角,描述對外戰爭,對內治理國家,開海後四十年的發展盛況等等。
故事以土木堡之變為起始。
老皇帝臨危受命,被朝臣推上皇位,第一個高潮情節是,於謙的北京保衛戰。
皇帝以漫畫視角,讓畫師繪畫,隻看插畫,也能明白其中經過,畫作風格,偏重曆史沉重的畫風。
猶如一部古裝電影,超級大製作。
每一幅畫,都是經過反複核對,反複審核,反複商討,不吝惜原料,追求到極致。
畫風要美,還要寫實,還要有意境。
可難倒了宮廷畫師了。
北京保衛戰勝利後,大明一片狼藉,看似強盛的大明帝國,其實已經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
前八年,初登大寶的景泰帝,出現了對權力的迷茫、癡迷等心理活動,在政治上恪儘職守,不敢有一絲懈怠,積極積蓄國力。
直到易儲風波後,太子朱見濟病死,皇帝朱祁鈺才幡然醒悟,將全部心思放在治國上麵,徹底放棄了權力傳承,而是撲在國事上,一心積蓄國力,複仇瓦剌。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可在景泰八年,皇帝被害,奪門之變爆發。
第一冊第二個大高潮開始。
然而,第一冊戛然而止。
第二冊開篇,是皇帝智破奪門之變,以王勤喋血奉天殿、範廣及時救駕為終,終於平定了奪門之變。
皇帝並沒有殺死兄長,而是寬容地放過了他。
奪門之變,讓皇帝清晰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奪門派處處難為皇帝,一身正氣的於謙和胡濙,牢牢團結在皇帝身邊,皇帝智鬥文官,處死陳循,奪回權柄。
名場麵是皇帝智擒陳循。
下半部分,蒙古叩邊,屠城焚城,於謙第二次力挽狂瀾,於邊疆外擊賊寇,內鬥蛀蟲,挖出龐大的走私集團。
第三冊,於謙大功封國公,一場重病,險象環生,皇帝和朝中英傑,開始一心整飭吏治、國內政務,殺貪官,清理吏治等等故事。
前三冊,主要立下皇帝的人設,皇帝是一個果敢、英明、一心為國的好皇帝。
至於朱祁鎮,棺材板都蓋不住了。
皇帝不止沒藏著掖著,反而往死裡黑他,首次提出留學瓦剌,叫門天子等稱號。
關於皇帝的所有情節,都是經過反複修改,皇帝一看再看,最終才定稿的。
皇帝,才是景泰風雲中的核心人物。
景泰朝能有今天,功勞最大的就是皇帝。
書裡不止要寫,還要大寫特寫。
讓皇帝的光輝形象,深入百姓心中。
景泰朝的疑案,也會在這本書裡,給出一個定論。
像於謙、胡濙等人,自然都是正麵人物了,但需要小說家將暗鬥寫在文字之間,讓細心的讀者能看到機鋒。
當然了,好小說重要的要吸引人。
很多平淡的情節進行了魔改,增加戲劇衝突,以吸引讀者為主。
果然。
景泰風雲前三冊,一經發售,在民間引起了搶購潮,初期準備的一千萬冊,僅僅一天就被搶購一空。
各大印刷廠壓力巨大。
因為插畫都是彩色的,書裡又以皇帝、大臣為藍本,絕不能出現錯漏。
所以,天下印刷廠加班加點的乾活。
搶到書的書迷立刻挑燈夜讀,看得如癡如醉,故事文學性、故事性都很高,整體比三國演義高出一籌。
看完後,又覺得很空虛。
這斷章太惡心了!
看到爽呢,沒了!
很多人找門路,想看到後麵部分。
真的找不到,因為第四到六冊,還沒印呢,還在宮中藏著呢,各大印刷社都印不過來前三冊,後麵的還沒送過來呢。
為了擴大印刷速度,推出了無插畫版,和黑白插畫版。
但市場上還是供不應求。
民間學者在報紙上討論景泰風雲的故事性,有人接著狗尾續貂,在報紙上賺流量。
反正這本書是真火了。
二月初四,第四到六冊公布。
書籍市場直接引爆。
因為這部書太火了,民間新開了上萬家印刷廠,就是想接住這波流量,賺一波就撤。
盜版商出奇的少,因為這上麵主要人物是皇帝,你敢盜版?
你逃到藩國也沒用啊,後麵各大藩王都會出現,你敢盜版?
最重要原因是,盜版商也參與印刷了,民間所有印刷廠二十四小時不停印,也供應不了市場,盜版商做正版就夠賺的了。
這波版稅,皇帝賺得盆滿缽滿。
小說家的稿費,皇帝早就付過了,算是買斷的,後續收益全都歸皇帝。
皇帝也不吝嗇,將第一年版稅,全都賞給了小說家、畫家。
官方主導的下一部小說,開始動筆,洪武王朝,開寫。
從太祖皇帝兒時開始寫,寫到太祖皇帝紫微星墜落為止。
這部書,預計一年結束。
接著,永樂王朝和宣德王朝。
建文四年,放在永樂王朝裡,正統八年,放進宣德王朝裡。
大明從建立,到今年,所有故事都要寫出來,當然了,景泰風雲是一部未完結的書,先編纂好這三本書,就繼續寫景泰風雲。
接下來幾個月,景泰風雲正常更新。
景泰風雲,一部書,共48冊,全是大部頭的書籍,銷量超過所有書籍的總和。
這也是第一個,皇帝沒死,就開始編史的書籍,也是第一部以皇帝為藍本寫的演義。
一本書,創造了很多第一個。
也給民間小說,開啟了一個新思路,原來小說是可以這樣寫的。
中樞要求教坊司,將整部書裡的故事,編成戲劇,搬上舞台劇。
這可難倒了教坊司了,誰敢扮演皇帝呀?誰敢扮演於謙啊?那不是瘋了嗎?
這倒給了皮影戲機會。
皮影戲班不敢扮演皇帝,可以刻一個於謙呀,可以刻王越呀,刻楊信、李瑾、歐信、李震、郭登等等,這一場場戰爭,哪一場不精彩呀?
漫畫行業,也受到了這部書的刺激,各種漫畫新編,擴大景泰風雲的二創市場。
一部小說,想成為一個ip,必須要經過大量二創,創造一個個深入人心的故事,才能形成矩陣式強大的聚合力,進而形成一個ip。
景泰風雲,已經成為大明第一ip小說了。
看看西遊記對華人的影響,幾百年了,還是第一ip。
現在西遊記還沒誕生。
景泰風雲就取代了西遊記,成為第一ip。
其中最有名的,是景泰封神錄一書,將景泰風雲,改編成了封神,把皇帝變成了玉皇大帝轉世,文臣武將都是天星下凡,拯救人世間。
這部書,得到了皇帝禦批。
一時間,銷量超過景泰風雲中的幾冊書。
但景泰封神錄,隻是站在風口上罷了,文學性真的不高。
皇帝的禦批,擺明了是鼓勵民間二創。
果然,優秀的二創書籍,大規模湧現市場,助力景泰風雲,成為大明第一ip小說。
有人膽子大,為了錢不要命。
竟然出現了風月版景泰風雲,剛出現就被於冕的兒子於允忠給乾死了,他的爺爺是他最敬佩的人,誰敢敗壞老爺子的聲名?
諸多重臣家族聯合起來,不許任何人敗壞英傑的聲名。
優秀的也有,有童話版景泰風雲,漫畫可愛風景泰風雲,有戰爭割草型景泰風雲,有深度解析版景泰風雲,挖掘景泰風雲裡的小故事等等。
銷量都很高。
皇帝也都看了幾頁,覺得不錯。
一個ip的形成,需要長久的生命力,就是需要人不停二創,優秀的二創越多,越能激發一本書的生命力。
古代小說那麼多,為什麼就四大名著,在後世最受歡迎?
寫作深度是一方麵,重要的是優秀二創多,看看名著哪一部都不是一版,而是有很多版本。
說明了,這東西,古往今來大家都喜歡,是真的喜歡。
景泰風雲從創作之初,皇帝為二創留下足夠的留白,然後主動推動民間二創,甚至很多宮廷小說家都主動下場,開始二創。
像四大名著主動形成的ip,是很少見的,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都很少。
ip是打造出來的,就是宣傳、鼓吹出來的。
景泰風雲肯定不如四大名著經典,但皇帝掌握著宣傳機器,可以製造出大ip出來。
而景泰風雲裡麵的故事特彆多,隨便拿出來幾個,稍加填充,就能湊足一本書。
這也是皇帝非要寫大部頭書籍的原因。
可挖掘的東西多,二創容易。
隻要保持報紙上的熱度,景泰風雲就會深入人心的,有熱度二創就會多,能賺到錢呀。
皇帝先讓宮廷小說家挖掘裡麵的小故事,填充湊成一本書。
主動引起民間效仿。
報紙再進行矩陣式宣傳。
這麼火的書,主題曲不能少,一首名叫景泰風雲的歌舞,在民間引起潮流。
歌舞出自教坊司,這不是一首歌,而是每一個故事單元就有一首歌。
歌曲一出。
民間就有人填詞,又引起一片熱議。
熱度居高不下。
到了八月。
景泰風雲頒布了24冊,僅剩六冊了,在民間真的是萬人空巷,街頭巷尾都在議論這本書。
劉健請命皇帝,改萬壽節為聖誕節,陛下乃天降聖人,當區分萬壽節,以聖誕為名,過新節,成為定律,讓天下世世代代永遠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