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_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329章(1 / 2)

第329章

戰報是兩份,一份送去北京,一份送到皇帝手裡。

真臘人口在四百萬左右,土人可能有二百萬上下,被清理掉三百七萬。

二十萬北軍,清理了250萬左右,起碼他們交上來的耳朵是這些。

這是要算戰功的。

十五萬雜牌軍,清理120萬。

戰鬥力高下立判,若非隻有七天時間,戰果還會擴大。

戰報送上來的時候,紫電軍已經開路,移人過去了,新益州可能會成為前線,暫時不設督撫,為軍管,於謙過去會管的。

朱祁鈺也驚歎北軍的戰鬥力。

京營建立之初,也是抽調精銳邊軍入京拱衛,從景泰十年開始,為防止軍中腐化,實行輪換製。

抽調精銳入京拱衛一到兩年,再調換輪值,去邊疆打仗,而調令掌握在軍機處手裡,皇帝可隨時調換兵將。

並不是天下兵卒都調動,衛所兵不動,動的是精銳,精銳調動,來回調動。

在京師期間,皇帝也能趁機施恩,讓他們心中隻有皇帝。

朱祁鈺又詳細劃分騎兵、步兵、火槍兵、火槍騎兵、盾兵、弩兵等等兵種,劃分平原戰爭、山地戰爭、叢林戰爭等等。

又讓兵部和勳貴一起,設計戰術。

又重新規劃五軍都督府的劃分地區,南北分治,這個南北不是地域劃分,北軍主要是騎戰、平原戰等,南軍是山地戰、叢林戰等,兵員也是天南海北的招,看看兵卒適合什麼,就分配走。

不按地域,而是看兵員的類型,身高臂長的是騎兵苗子,矮壯精悍的是山地戰苗子,人儘其用,按照自身優勢調配各軍。

對各軍也做出戰術劃分,建立攻城軍、騎戰軍、火器軍等等,注重地形戰術,而不是像正統朝那樣,發生戰爭就天南海北調兵,不考慮兵卒適不適合,打就完了,最後一敗塗地。

讓騎兵去打山地戰,這不是送死嗎?

大明一直在犯這種錯誤,精兵四處調,全國打,最後在戰場上去消耗掉,這樣建立起來的強兵,隻是一時的。

所以,朱祁鈺想建立多支王牌軍隊,讓他們在自己的戰場上發光發熱,打山地戰的就永遠去打山地戰,騎戰不讓他們上,攻城的就鑽研如何攻城。

並注重軍中軍吏的培養,保持軍隊的長期穩定戰鬥力。

朱祁鈺離京時,留守京師的隻有十萬大軍,這一年多從邊軍中抽調,再實行精銳輪換,讓精銳適當休整,適當上戰場磨練。

精銳在京中期間,則是遴選立功將士去講武堂旁聽,同時勳貴府中派教習去軍中教人認識,並講解戰術,讓他們對戰爭有更深刻的認識。

這才興辦武學,因為底子已經打好了,水到渠成。

不是一拍腦子就要辦武學,那樣最後還是辦得稀碎,朱祁鈺早就吸取教訓了。

動員二十萬人,幾乎把南直隸、山西、陝西、山東、河南駐軍都給掏空了。

聞聽二百多人戰損,朱祁鈺吸冷氣的心疼。

這些人是他積攢的家底子。

可以這麼說,這些人放在各軍,都是軍官,所以合起來,強得恐怖,以他們為基本,能拉出來一支百萬人的大軍,戰鬥力還強。

“柬埔寨還有二百多萬人?”朱祁鈺凝眉。

“皇爺,都是土人,算不得人,等森林被砍伐殆儘後,他們就無處可逃了。”馮孝看了軍報。

“去把老太傅和葉卿請來。”

馬上就是雨季了,他擔心沒時間掃除後患,必須儘快把人移進去,再從這些人中拉出一支軍隊,訓練成民團,保衛一方平安。

二百萬土人,鑽在山裡,根本沒法抓出來。

交趾大肆砍伐樹木,才把這些土人逼出來。

胡濙和葉盛聯袂而來,行禮後,正在看奏疏,幽幽一歎:“若非諸國形成聯軍,我大明也不會這般被動。”

“三百多萬人啊,可惜了,若都變成奴隸,新益州的治理會容易不少。”葉盛跟著說。

占領柬埔寨後,並沒想過屠城。

而是想把人貶成奴隸,讓他們為大明發光發熱。

“說這些已經沒用了,事都乾了。”

朱祁鈺無奈:“這該死的雨季,耽擱建設新益州的時間!”

“明年年底,朕不管戰爭到哪了,新益州必須建設完成!”

這幾年,大明發展夠快的了,皇帝卻還不滿足。

他仍覺得太慢、太慢。

胡濙竟沒反對:“留給新益州的時間不多了,必須先讓百姓安頓下來。”

“朱英不是說工具不夠用嗎?斧子、鋸子什麼的,讓各地鐵廠趕製出來,多多的造,趁著雨季之前,送到新益州去。”

“再給他們送去一批糧食,從滿刺加、渤泥等國購買的糧食,全都運去交益,給百姓發下去,應對雨季。”

“還有,新益州地裡的糧食,要注意收割,全都保存好了,這是救命糧。”

朱祁鈺道:“還是用糧食換樹木,伐得越多賞得越多,不止賞糧食,鋪麵、城裡的宅子都可以賞下去,隻要把森林給朕砍伐殆儘,吏員都可以封!”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想安置這麼多人口,就得讓森林急速消失。

管理新益州的官員已經到達交趾了,隨時準備進入新益州。

“糧食不夠,就從江南運去一點……”

話沒說完,胡濙就斷然拒絕:“欽天監預測,今年怕是有災情,大明還是緊著北方吧。”

熱河、甘肅尚且不能自給自足,熱河、吉林得朝廷養著,還有一個伸手要錢的朝鮮,版圖還在擴張呢。

糧食肯定是不夠吃的。

今年氣候熱的晚,欽天監預測是災年,上疏給內閣,請求注意防範。

不管是真是假,肯定得先防著。

“要是不打一場國戰該多好。”葉盛牙疼。

這不是大明要打,而是人家打過來的。

“也是人口增長太快了。”

胡濙苦笑:“景泰八年時,人口才五千萬,四年過去,人口已經高達1.1億人了,近兩年新生兒還沒統計呢,估計新生兒更多,人口可能逼近1.3億人。”

這個數字,把朱祁鈺嚇了一跳。

人口過億,那是隱戶清理出來了,並不稀奇,可那三千萬是哪來的?

這麼多人口,絕不是什麼盛世,而是極為可怕的壓力,隨時能把大明壓垮的壓力,是大禍啊。

本來指著百越之地的糧食,結果戰爭一起,誰都指不上了。

各地都在建設,男人乾活消耗的糧食是平時的三倍,這兩年年景不錯,民間糧價不漲。

但今年不行啊,馬上就要打一場國戰,還有新擴之地要安置,處處都是用糧食的地方。

“咋這麼多人呢?”朱祁鈺嚇到了。

“陛下,這還是老臣保守的數字呢。”

胡濙苦笑:“您這兩年雖然移民,搞得怨聲載道,好在死得人不多,又大麵積蠲免稅賦,百姓安定了,自然要多生孩子。”

“若日子繼續好過下去,最遲景泰十三年,人口就會突破兩億。”

“景泰二十年,人口可能突破五億以上。”

這不是開玩笑的。

多子多福,不用管民間多能生,看看滿朝文武,誰家孩子少了?

葉盛倒吸口冷氣,十分恐懼:“那等景泰三十年,人口恐怕要超過二十億!”

沒錯,人口是暴增。

因為這一代孩子多,他們結婚後,就會瘋狂生育,隻要糧食夠吃,人口就會暴增。

不是翻倍似的增長,而是次方似的暴增。

“所以要擴張,不停擴張!”朱祁鈺臉色發黑。

若人口這麼漲下去,大明永遠不會富,永遠在原地踏步,彆說什麼工業化了,吃飯都吃不上。

“陛下,人越多擴張越窮,大明早晚死在擴張上。”葉盛苦笑。

“那怎麼遏製人口增長?”

這是生產力低下的傳統農業社會啊,民眾承擔能力十分脆弱,一旦鬨上天災,鬨個三年,大明就穩沒了。

而大災是很正常的,幾年就一個輪回,躲不掉的。

王朝更替,本質就是人口太多了,現有的生產力養不起這麼多人,所以崩潰了。

“最好把人口分封出去。”

葉盛道:“咱們打下來一些地盤,自己不要,把人口轉移出去。”

這種轉移矛盾,治標不治本。

朱祁鈺倒是想說,實行計.劃.生.育怎麼樣?

這年代,要是皇帝敢實行計.劃.生.育,大明瞬間就會沒,殺頭沒事,彆擋人家生孩子就行。

“陛下,那是以後的事,以後再解決吧。”胡濙也頭大。

“當務之急,是這場國戰。”

“邢國公已經帶著人動身南下了,他會在雨季之前,抵達交趾。”

胡濙道:“當務之急,是先把兵卒調進去。”

朱祁鈺歎了口氣,也不想了,越想越恐怖,道:“交趾氣候跟內地不一樣,各地兵卒去了,容易病故。”

“就說北軍那般精銳,到了交趾,還有一千多人病倒了被運回來了呢。”

“先在廣西集訓即可,適應廣西氣候。”

“何況,交趾要負擔新益州占領時期的軍糧呢,沒有糧食供給的,從內地調糧食過去,成本太高了。”

“新益州有十五萬人,又有郭登等三將,還有紫電軍協同,出不了亂子的。”

“這些人在廣西吃飯,內地能支應著。”

朱祁鈺道:“於謙也不要去交趾,他身體不好,先在廣西養著,順便練兵,等雨季過去,他再揮軍南下。”

胡濙轉念一想,覺得也可以。

雨季不是就對大明的,而是氣候,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大明這般強兵都在雨季施展不開,何況他們了?

調大軍守住西邊和暹羅交界地帶即可,老撾則交給交趾來守。

安心搞建設,適應雨季即可。

封刀後,各軍也抓了些奴隸,這些人會給大明辦事的。

“在廣西再建一處軍械廠,規模比瓊州府要小,負擔征夷大軍軍械即可。”

新益州太遠了,若什麼都從北京調,未打先敗。

朱祁鈺向來放權,也不擔心會做大了誰,反正做大了,就削權唄,權柄在他手裡攥著呢。

收基層軍官入講武堂,就是掌握基層軍官的心,保證即便大軍遠離大明,也不會隨著主將叛逃。

“陛下,萬一鬨了糧荒,征二百萬青年之事,怕是要擱置了。”胡濙苦笑。

這不是錢的事了,而是糧食問題。

朱祁鈺沉吟:“今年種下玉米,北方能不能自給自足?”

“難啊,兀良哈是一定要打的,開支不小,而吉林的建設也不能停下,都需要糧食啊。”

“您移民二百萬去吉林,又得養著二百萬人。”

“老臣覺得怕是擠不出糧食了。”

胡濙很悲觀。

朱祁鈺卻靈機一動:“海魚怎麼樣?”

“啊?”

胡濙微微一愣,轉瞬明白過來:“陛下,海魚難吃呀,曬成魚乾也不好吃。”

“不好吃總能頂飽吧?而海裡的魚有多是,派人去打撈就行。”

朱祁鈺一拍手:“鼓勵沿海漁民下海打魚,曬成魚乾後,中樞來收,朕掏錢收,等賑災的時候就用魚乾賑災。”

其實,他高估了這年頭的打魚能力。

胡濙並不反對,儲存一批魚乾也是好的,起碼可用來賞賜軍中,關鍵海魚便宜,花不多少錢。

至於森林裡的野物就彆想了,這年頭人難吃葷腥,早被人打牙祭了,根本舍不得晾曬後儲存,損失太大。

“陛下,頂餓的未必是糧食。”

葉盛忽然道:“像窮苦百姓,肚子裡沒半點油腥,每個人都特彆能吃,怎麼吃也夠不到底兒。”

“而油吃多了,人不止壯實,反而不像無底洞那樣,吃一些就能吃飽,還有力氣。”

胡濙一翻白眼:“油料比飯還少呢,誰家能天天喝油?那些小地主家,都得省著吃呢。”

油料的來源是動物油和植物油,動物油就是動物身上的肥肉,熬製成葷油,這可是好東西。

而植物油,就是麻油、豆油、芝麻油、蘿卜籽油這些。

想普及大豆種植,那就得減少糧食種植,畢竟大明耕地有限,大明又是全球最頂尖的種地高手,沒人比他們更會種地。

這一點就不用操心了,能種大豆,肯定是會種的。

朱祁鈺卻想到了:“國內可有橄欖樹?”

“陛下,橄欖樹乃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來的,大明多有種植。”

葉盛不解:“但這是觀賞樹木呀,您提它有何用?”

“橄欖樹的果實能榨出油啊!你們不知道嗎?”

朱祁鈺一拍腦門,他說尚食局怎麼沒有橄欖油呢,他還認為大明有呢,因為他在古籍上看到過橄欖樹記載。

“那東西能出油?”胡濙吃了一驚。

“老太傅,您沒看西夷翻譯過來的書籍嗎?他們都在吃橄欖油啊!”

胡濙老臉一紅,他真沒瞧得起西夷的書籍,他幾乎不怎麼看。

看了眼葉盛,發現葉盛也滿臉懵。

很顯然,這位也沒瞧上。

“如果那樹能出油,咱們可有多是地方能種樹啊!”

胡濙掩飾尷尬:“寶州府、瓊州府、交趾、劍南都能種植啊,反正咱們把原來的樹木給伐了。”

“雲南、福建、廣西、貴州也能種植啊。”

“朱英上疏想種植茶葉,乾脆,在交益種植上甘蔗、椰子樹、橄欖樹,這回這些地方可就富了。”

尤其是甘蔗,熬製甘蔗取糖,已經傳入上流社會,權貴家都喜歡蔗糖,不喜歡甜菜糖。

“回頭朕下一道聖旨,勒令中樞官員,皆要讀一讀西夷書籍,看看哪些東西是益國益民的,統統提出來,彆什麼事都指望著朕。”

這話把朱祁鈺和葉盛臊得。

兩個人發誓回去就讀書,他們自問學識獨步天下,怎麼能被皇帝比下去呢?

“陛下,橄欖樹能出油料,卻解決不了麵前的問題呀。”葉盛道。

國內縱然有很多地方種植橄欖樹,但無法供應整個大明的油料市場。

“魚油!”

胡濙卻道:“蝦夷國進貢之品,就是燃燒照明的魚油,其實可以取魚油做油料。”

“如今蝦夷國已經並入大明,咱們可令其多多打魚,熬煉魚油,大明來收。”

多腥啊。

但人都快餓肚子了,能吃就不錯了。

“看來咱們的目光,得多多放在海上啊。”朱祁鈺笑眯眯道。

胡濙老臉一紅,開海後,的確很多東西都來自海洋。

“先派人去查詢書籍,製作橄欖油,再去捕撈魚類,取魚油儲存,以及動物油,爭取讓民間能吃上油。”

朱祁鈺道:“百姓吃上油了,肚子也就不是無底洞了,倒是能省一些糧食。”

“若再有一些肉,生活條件也就上去了。”

一聽說肉,胡濙翻個白眼:“陛下,此事不宜乾涉過甚。”

百姓不能喂飽。

“多養些雞鴨鵝豬羊,吃些肉食,肚子有了油水,災年也好管啊。”

朱祁鈺不置可否:“尤其是孩子,營養充足,才能長得高長得壯。”

民間不是不想養,自己都吃不飽呢,養什麼牲口啊?

等玉米推廣種植就好了,用棒子麵喂牲口,就能吃得起肉了。

又聊了一些。

馮孝站在一旁,有點著急。

“有事?”朱祁鈺問他。

“皇爺,閔節的座鐘做好了,在宮門外停著呢。”馮孝回稟。

提起閔節,朱祁鈺就想想笑。

江南移民,有一技之長的人留下。

所以,那些不想走的,就挖空心思討皇帝歡心,就開始鑽研奇淫巧技,比如這個閔節,就根據古書和西夷的書籍,研究鐘表。

這一年多,江南各種發明井噴。

沒辦法,逼的。

皇帝也說話算話,對這些有能力的人,全家都可以留在江南,不予移民,並且家產還予以歸還部分,有的還征召為官,有的則賞賜兒子入國子監讀書。

是以,江南士紳挖空心思搞研究,有的發表文章,有的寫詩,有的研究西學,有的搞發明,甚至有的去乾木匠活,就為了展現一技之長。

甚至被移走的,也不停往南京進獻東西,隻要能證明有一技之長,哪怕是被移走的,也額外賜生員的身份,成為秀才公。

這才一年多時間,壓井從木製的變成了鐵製的、開采石油的機器也出現了鐵製機器、高爐也被他們研究進步、還有精研的火藥、望遠鏡等等等,實在太多了。

江南發明井噴,詩歌井噴、小說井噴、工匠井噴、農業人才井噴,什麼都在井噴。

為了不被移走,江南有才學的人爆發出恐怖的能力。

3200萬人,被移走了1700萬,剩下的都是精華中的精華。

也催生出各行各業,連化學、物理行業都被迫催生出來了,大明的快速發展,跟他們脫不開聯係。

人才都是被逼出來的。

閔節就是,他好好的一個讀書人,被迫鑽研奇淫巧技,為大明製造出第一口座鐘。

皇帝和胡濙一起,出去瞧個新鮮兒。

巨大的馬車拉進宮中,車板上裝著一個用布蒙著的龐然大物,裡麵還發出哢哢的響聲。

閔節先行禮,東西太大了,幾十個太監一起搬下馬車,累得氣喘籲籲。

“陛下,草民仿製北宋的水運儀象台,製作出這樣一口座鐘。”

民間打開紅布,露出一個龐然大物。

按理說,鐘表應該是華夏最先出現的。

因為北宋,就製造出最原始的鐘表了,結果華夏並沒有按照這個思路去發展,最後被西方趕超。

“以秤錘做動力,每一個時辰鳴響一次。”

正講解著呢,到了時辰,這口座鐘發出秤砣的撞擊聲,聲音不好聽,卻是大明第一座鐘表,比西方晚了一百年。

這聲音把胡濙嚇了一跳,他走下台階,圍著這個龐然大物轉了一圈:“是什麼維持動力的?”


最新小说: 救贖係統:開局魔術夾魔法 左右心室 我在末世活下去 死遁後師弟他過分粘人 上交係統帶飛祖國,全家哭求原諒 被搶人生,真千金被頂級豪門寵瘋 直播整活!全內娛爭著給我封口費 我有小姨管後院,你們有嗎 我靠演戲在驚悚世界求生 讓你相親警花,你逮通緝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