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步態疲勞自動調整。
蘇神整個人感覺自己的步伐都舒適起來。
極速在維持階段,最為困難。
尤其是對於極速前程選手來說。
前程類型百米選手通常具有較多的快肌纖維,快肌纖維收縮速度快、力量大,但耐力較差。
在最大速度維持階段,運動員需要持續的能量供應來維持肌肉的快速收縮,而快肌纖維主要依賴無氧糖酵解供能,這種供能方式會產生大量乳酸,導致肌肉疲勞,限製了最大速度的維持。
百米短跑主要依賴磷酸原係統和無氧糖酵解係統供能。
前程階段,磷酸原係統快速供能,使選手能迅速達到較高速度,但磷酸原儲備有限,很快會消耗殆儘。
進入最大速度維持階段,主要依靠無氧糖酵解供能,然而該係統供能效率相對較低,且會使血液和肌肉酸堿度發生變化,影響肌肉收縮功能,增加維持最大速度的難度。
在最大速度階段,需要極高的神經衝動頻率來驅動肌肉快速收縮。
前程類型選手在起跑和加速階段能高效地募集運動單位,產生強大的爆發力,但隨著時間推移,神經中樞容易疲勞,神經衝動頻率下降,導致肌肉收縮力量和速度減弱,難以維持最大速度。
也就是所謂的神經衝動頻率消耗過度。
這個點消耗過度,又會引起肌肉的配合不協調。
維持最大速度需要全身肌肉高度協調配合。
難點就是:
前程類型選手在起跑和前段加速時,主要關注的是腿部伸肌的發力,而在最大速度維持階段,不僅伸肌要持續穩定發力,屈肌以及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肉也需要精確地協同工作,以保持身體平衡和高效的運動姿態。
對於前程選手來說,這種複雜的肌肉協調控製在最大速度階段更具挑戰性,一旦某個環節出現不協調,就會影響速度的維持。
這時候又會引起心血管係統的應激反應。
在百米短跑中,前程類型選手憑借強大的爆發力在短時間內達到高速狀態,這對心血管係統形成巨大衝擊。
當進入最大速度維持階段時,心率迅速攀升至極限水平,可達200次/分鐘左右,心臟需以極高頻率和收縮強度向肌肉輸送氧氣。然而,受限於心肺功能儲備,血液氧合效率開始下降,即使呼吸頻率大幅增加,可達5060次/分鐘,仍難以滿足肌肉的耗氧需求。
在最大速度維持階段,肌肉組織的氧分壓可降至靜息狀態的1/3以下,導致有氧代謝通路受限,無氧代謝比例進一步上升,加速疲勞積累。
同時,血液流變學特性發生改變。運動初期的快速加速使血液重新分布,大量血液流向運動肌群,導致內臟器官相對缺血。
隨著疲勞加劇,血液黏稠度增加,循環阻力上升,心臟泵血負擔加重。
這種心血管係統的應激反應會觸發身體的代償機製,如交感神經持續興奮,釋放腎上腺素等激素維持心率和血壓,但也會導致血管收縮,進一步影響肌肉的血液灌注,限製最大速度的持續維持。
這樣一來,代謝產物積累與內環境也會紊亂。
代謝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無機磷酸鹽和氫離子,進一步加劇內環境紊亂。
Pi的積累會與ATP競爭結合位點,影響肌肉的能量代謝。
H+則會與肌細胞內的緩衝物質結合,消耗緩衝能力,破壞酸堿平衡。
前程類型選手由於前期加速消耗大量能量,在最大速度維持階段代謝產物積累速度更快,內環境紊亂程度更嚴重,對運動表現產生顯著負麵影響。
這樣一來。
運動員的步幅步頻關係的就會——失衡。
這就是之前所謂前程選手為什麼難以破局的要點。
隨便看幾個人前程選手,比如國內的文勇毅就是典型,前程類型選手在起跑和加速階段通常采用大步幅、高步頻策略快速提升速度。
但在最大速度維持階段,空氣阻力與肌肉疲勞的雙重作用打破了這種平衡。
隨著速度增加,空氣阻力呈指數級增長,據計算,當速度達到10m/s時,空氣阻力可消耗運動員約30%的輸出功率。
為維持大步幅,選手需額外消耗大量能量克服阻力,而疲勞的肌肉難以提供足夠動力,導致步幅逐漸減小。
所以你經常可以看見,前程選手一旦過了極速區就會逐漸的發力,從視覺效果上看,步幅出現明顯的降低。
如果你覺得國內太片麵,也可以看看世界級的強者。
比如格林或者科爾曼,他們都是上個時代和下個時代最有代表的極致前程選手。
格林在選擇極致前程爆發的時候,後半程也必然會出現問題。
最主要的要素就是——高步頻也難以持續。
這個問題也同樣出現在科爾曼身上。
當肌肉疲勞時,下肢擺動的角速度會下降15%20%,步頻相應降低。
步幅和步頻的下降使選手無法維持有效的前進動力,速度隨之衰減。
此外,前程選手在訓練中往往更注重起跑和加速階段的步幅步頻優化,對最大速度維持階段的技術調整缺乏針對性訓練,難以在疲勞狀態下及時調整運動模式。
即便你是精英級彆的運動員。
到了他們兩個的這種級彆。
也很難避免這個問題。
甚至即便是你做了調整。
像是格林這種類型,明明能夠前後兼顧。
擁有分段的能力。
但是卻因為沒有辦法兼顧。
隻能讓自己卡在一個點上。
沒有辦法再突破。
不然以他在好一些分段曾經跑出曆史極致的能力。
本該跑得更快才對。
因此格林經常在不同的場合似乎自己如果身在這個時代身體健康的話可以跑到更快甚至能夠硬剛博爾特。你可以把它當做是一種誇大其詞,但細細研究了他的比賽和他的跑步動態模型,你會發現其實他說的很多話……
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但是格林有一個地方是沒有辦法攻克的。
他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他背後當年也是最強大的美國運動科學實驗室。
集中了當時最強最先進的運動科技水平。
因此即便是他作為極致前程選手。
卻沒有辦法突破這個界限。
不僅僅是步幅和步頻會容易出現失衡,怎麼都難以平衡維持。即便是利用自己的能力以及比賽經驗強行進行了一波整合……
還是有一個點沒有辦法避免。
那就是。
關節活動度與肌肉發力模式的改變。
因為疲勞會導致關節活動度和肌肉發力模式發生顯著改變。
就像是在在最大速度維持階段,髖關節伸展幅度可減少10°15°,膝關節屈曲角度增大,踝關節背屈程度降低,這些變化直接影響蹬地效果和能量傳遞效率。
例如,當你到了極速維持的階段,因為疲勞開始大量累積,髖關節伸展不足會縮短蹬地距離,降低推進力。
同一時間,踝關節背屈受限則削弱了前腳掌的扒地動作,影響步頻和速度維持。
最難搞的一個點就是——
肌肉發力模式也從高效的協調收縮轉變為代償性收縮!
這就很難解開了。
原本由臀大肌、股四頭肌等主要肌群主導的發力過程,逐漸依賴小腿肌群和腰部肌群進行代償。
這種代償性發力不僅效率低下,還會導致身體姿態失衡,增加能量消耗。
前程類型選手由於前期過度依賴優勢肌群發力,在疲勞時更容易出現發力模式紊亂,進一步加劇速度下降。
而代償性發力,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力越長,身體姿態穩定性的就會維持越發困難。
可高速運動中保持身體姿態穩定是維持最大速度的關鍵,但疲勞使這一過程變得極為困難。
如果你看看,前程類型選手在加速階段身體前傾角度較大可達45°50°,甚至更大,以獲得更大的水平推進力。
進入最大速度維持階段後,疲勞的核心肌群難以支撐長時間的前傾姿態,身體逐漸直立,導致重心後移。
而有數據可以得知,運動員的百米階段,身體前傾角度每增加1°,水平推進力可提高3%5%,反之則會降低速度。
更不要說,還有其餘的地方也會遭到影響,比如說手臂的擺動。
手臂擺動的協調性也受到影響。
疲勞時,手臂擺動幅度減小、節奏紊亂,無法有效維持身體平衡和助力下肢運動。
還有頭部姿態的改變同樣會乾擾身體平衡,如頭部過度抬起會增加空氣阻力,破壞整體運動協調性。
這些姿態變化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使選手難以維持高效的運動狀態。
那怎麼解決這個核心的原因呢?這好像身體自發性的行為。
感覺好像沒有解法。
反正在格林那個時代碰到了這個問題後。
當時的運動科學實驗室,嗯都是一籌莫展,甚至有人認為。
已經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除非人類進行基因改造。
不然這種代償性行為將是限製人類速度繼續提升的死結。
尤其是限製了極致前程類型的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