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君今年冬訓。
可沒有閒著。
這些比賽的實戰,也一直在為他的技術推進打基礎。
隻是這些技術,他還沒有完全掌握好。
或者說掌握好了,但是還沒有足夠的經驗在比賽裡麵施展。
原本他是打算大賽結束之後找一些比賽再慢慢打磨。
一點一點的試試。
孫海瓶最開始認可他的想法。
不過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就這麼一下子。
隨著幾個熱門奪冠選手的退出。
獎牌位置大幅度讓出來。
再加上謝文君自己的狀態讓孫海瓶覺得出乎預料的好。
再配合他也很年輕。
大賽的決賽也不是沒進去過。
那這麼來看的話。
反正還有未來。
機會在眼前。
乾脆賭一把。
或許。
就像是孫海瓶自己告訴謝文君的那樣。
也許這就是你人生中最好的奪牌機會。
也許未來即便是實力有所提升。
都不會有這麼好的奪牌機會了。
對於運動員來說,大賽裡麵出成績。
才是關鍵。
才是上麵和領導們要的東西。
才能夠真正意義上的給運動員們未來的道路保障。
這一些。
孫海瓶比誰都清楚。
所以他在這裡想了想後,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大膽的判斷。
他在賽前告訴謝文君——
待會兒膽子大一點。
這個技術去衝擊獎牌。
謝文君一愣。
說句實話。
用什麼技術去衝擊獎牌?
他本來想問一聲。
但看見了孫海瓶他的臉,還有他的眼神。
謝文君自己一下也懂了。
師傅,這是要讓自己。
在比賽決賽開大呀。
“可是師傅,我感覺我還沒有準備好啊,在大賽裡麵沒有累積足夠的經驗呀,就直接來嗎,要知道我們之前的計劃……”
謝文君還沒有說完。
孫海瓶就開口打斷:
“我知道和之前的計劃不一樣,但是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你知道嗎?我很喜歡你崇拜的蘇總說的一句話。”
孫海瓶看著麵前的弟子,他知道這是和劉祥完全不一樣的運動員,劉祥根本不用自己說這些。
可像劉祥那樣的人有幾個呢?
如果都帶著這樣的標準,那自己是在劉祥退役之後就不需要執教。
因為可能窮其一生,也都碰不到一個這樣的人了。
所以。
孫海瓶這裡展示了自己的耐心。
一點一點的引導道:
“任何事情都沒有完全準備好的時候。”
“我們要做好任何時候都沒有做好準備的準備。”
“機會來了。”
“就不要錯過。”
“因為沒有完全讓你準備好的時候。”
……
謝文君雖然當時被這番話震驚。
孫海瓶以往在他的印象裡都是比較的沉穩,很少打這種大膽的主意。
要不然當年劉祥自己想要八改七。
孫海瓶也不會直接站出來反對。
可。
剛剛他聽到自己的師傅說什麼?
讓他……
大膽上。
這。
真不是自己聽錯了嗎?
其實還真不是。
孫海瓶,這麼多年彆的不說。
對於機會的把握。
還是有幾分心得。
而且在他手下的運動員沒有一個說他不好。
這絕對說明問題。
那麼。
在為運動員職業生涯考慮方麵。
孫海瓶絕對是用心的。
劉祥那些方麵隻能說是沒經驗,但看劉翔對他的態度甚至是送彆墅,給他就知道對於劉祥用不用心。
如果說這就是謝文君人生中最好的一次拿牌機會?
那麼。
孫海瓶絕對會讓他抓住,用力一拚。
那麼起跑前。
謝文君的起跑器設置就打破常規。
前起跑器距起跑線1.18米,後起跑器距前起跑器1.45米,且與跑道中線呈7°夾角。
這一設計源於他1.90米的身高與102cm的下肢長——
相較於歐美選手,亞洲運動員下肢相對較短,但髖關節靈活性更高。
較近的起跑器間距比歐美選手平均短35cm,能使他在蹬地時更高效地利用下肢爆發力。
而7°夾角則巧妙引導身體在啟動瞬間產生向內的分力。
幫助其快速切入跑道內邊。
減少過欄路徑長度。
以前孫海瓶肯定會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個起跑器設置都要做這麼多花樣。
但是現在他理解了。
這麼多年在二沙島不是白待著。
他也找了很多時間和拉爾夫.曼做一些心得交談。
所以人家對於他不一定有興趣。
但是他對人家感興趣就行了。
現在他處於想要學習的姿態。
那自然要拿出相應的態度來。
這一點孫海瓶做得很不錯。
而且他確確實實在這些年學到了不少新東西。
以前完全不知道的東西。
就比如眼下。
這麼做是根據運動生物力學分析。
而不是自己憑空瞎想。
這種布局使他蹬地時的水平分力占比提升至78%,超過了之前的72%。
同時垂直分力控製在22%。
既保證了啟動速度,又避免因過度垂直發力導致重心起伏過大。
此外,將起跑器踏板傾角調整為前板15°、後板25°,這種不對稱設計契合謝文君其前腳掌發力的習慣,使蹬地瞬間的肌肉募集效率提高12%。
同時,謝文君將起跑器與跑道中線呈7°夾角。這個看似微小的角度調整,實則蘊含著精妙的原理。
這是因為在蹬地時,該角度產生的側向分力能夠引導身體自然地向內側傾斜。
幫助他在起跑後迅速切入跑道。
縮短過欄的實際路徑長度。
會這麼多是謝文君在啟動的時候身體總是產生偏移,這樣反而能讓他的啟動恢複到一個正常的局麵。
根據計算,這一設計可使他的過欄總路徑減少約810厘米,在爭分奪秒的比賽中,這一優勢不容忽視。
在預備姿勢階段,謝文君的身體姿態展現出高度的專業性。
他的雙手間距略寬於肩,手指緊扣跑道,這種抓地方式能夠提供更穩定的支撐,同時有助於在啟動瞬間將手臂的擺動力更好地傳遞到全身。
頭部保持自然下垂。
目光注視起跑線前約50厘米處的固定點。
視線角度既能保證身體重心的穩定。
又能在發令槍響時迅速做出反應。
臀部位置略高於肩部。
與地麵形成約135°的夾角。
這種姿態使得髖關節、膝關節和踝關節都處於適度的屈曲狀態,股四頭肌、膕繩肌等主要發力肌群被拉伸到合適的長度。
根據肌肉的長度張力關係,此時的肌肉能夠在收縮時產生更大的力量。
同時的背部保持挺直,核心肌群處於緊張狀態,為即將開始的啟動動作提供穩定的動力傳導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