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能和溧水縣相比的縣城,整個大明也沒幾個。”
“也就是說,其實大明的百姓,還是有許多吃不上飯的,百姓的生活,依舊是困苦的。”
封建王朝下的老百姓,絕大數人在絕大多數的時候,生活都是貧苦的。
朱標聞言,神色微沉。
思考著蘇璟所說的話。
溧水縣的百姓生活水平已經很高了,在大明算得上是相當優渥了。
但依舊有著許多的乞丐,有著許多連生存都無法保障的百姓。
這樣的大明,和朱標想象中的,相距甚遠。
百姓應該都是安居樂業才對。
“蘇師,為什麼會這樣呢?”
朱標看向蘇璟道:“明明現在的大明土地數量是足夠供養這些百姓的,應該也不會有人地矛盾的問題啊。”
“而且如今的大明,也鼓勵開荒耕種,隻要願意去勞作,應該不至於此吧。”
彆說,朱標對於人地矛盾的這個論題還是深入思考過的。
當前的大明,因為剛剛經曆過諸多的戰亂,整片土地上的人口數量其實是銳減的狀態。
畢竟大明正式建立才兩年,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有自給生存的能力,至少也得十幾年。
也就說,起碼得十幾年後,在休養生息的政策下,大明的人口數量才會出現大幅的增長。
這也是朱元璋為什麼將男子可以成婚年齡定在16歲的原因了。
儘早的結婚生子,才能讓大明的百姓數量增加的更多,人口就是勞力,勞力就是國力。
很現實,但事實就是如此。
所以呢,在朱標看來,現在的大明,是根本不存在人地矛盾這樣的問題的。
因為人口太少,土地很多,這是分得過來的。
“這不是人地矛盾的問題,這是貧窮陷阱。”
蘇璟淡淡的說道。
低收入者的陷阱?
朱標有些詫異的看向蘇璟道:“學生不懂,請蘇師教導。”
蘇璟說道:“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原本就窮,什麼都沒有,連最基本的生產力工具都沒有。”
“大明現在的確是鼓勵開荒,但開荒得要農具吧,他們沒有。”
“開荒也需要付出體力勞動吧,他們之前就是吃不飽穿不暖還沒地方住,又怎麼會有多餘的力氣去勞作呢?”
“無論是農具,還是體力,這些都是前期的投資,而種出的糧食,便是回報。”
“所謂貧窮陷阱就是,因為貧困,無法支付投資回報,沒有回報,自然隻會更加的貧窮,從而陷入窮者越窮的陷阱之中。”
聽到蘇璟的話,朱標立刻道:“那他們可以去借啊。”
“隻要熬過開頭的難關,等到了糧食收成的時候,那一切都會好起來了。”
蘇璟搖頭道:“誰會將自己的財產借給乞丐呢?乞丐沒有任何的資產,生活的貧苦更是導致他們身體的孱弱。”
“如果用資產來形容的話,乞丐本身就是一個高負債的不良資產,任何聰明的投資者都不會選擇這樣的不良資產來進行投資。”
這話聽完,朱標沉默了。
他聽明白了,這些乞丐已然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之中。
沒有錢做先期投資,那就沒有任何的回報,沒有回報,隻會更加的沒有錢。
如此下去,當乞丐也隻是苟延殘喘,根本沒有任何翻身的可能性。
當真是一個“陷阱”。
“蘇師,您是不是可以幫他們?”
朱標看向蘇璟,露出了希冀的目光。
蘇璟的商業智慧,是朱標見過最厲害的,剛才描述的時候,也用的是資產來形容的。
那麼,在蘇璟這裡,是不是已經有了解決的辦法了呢?
朱標很是期待。
“你說的幫一個,還是幫所有?”
蘇璟淡淡反問道。
朱標一愣,沉默片刻後說道:“學生自然是想幫所有。”
他是太子,未來的大明皇帝。
朱標的願望,肯定是整個大明境內都沒有乞丐,百姓的生活無比的美好。
“那我做不到。”
蘇璟搖頭道:“以我的能力,最多也就是救濟救濟他們,涵蓋的範圍也僅僅是我能見到的乞丐,怕是連溧水縣內的所有乞丐,都無法做到全部救濟。”
蘇璟的確挺有錢的,但他並不是福利機構。
救濟乞丐,也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
朱標的願望是美好的,但蘇璟的能力是有限的。
朱標默然,他已經預料到了這個回答,但他的內心還是有些期盼。
“蘇師,難道就真的沒有其他的辦法了嗎?”
朱標看向蘇璟,再次發出了懇求。
蘇璟看著朱標這真摯的眼神,略微思量了一下,說道:“辦法也不能沒有吧,隻能說這是一個長期攻堅的事情,至少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蘇師請說。”
朱標立刻正色道。
蘇璟頓了頓,說道:“這乞丐的問題,其實本質上就是貧窮的問題,如何讓這些乞丐擺脫困境,也就是讓他們擺脫貧窮,這一點牛懿你能理解吧。”
朱標點頭道:“學生能理解。”
蘇璟繼續道:“首先要肯定的是,貧窮是一個大體量的國家必然會出現的問題,這是無法避免的。”
“社會財富的分配,必然有其不公平性,越是體量大的國家,這樣的不公平性導致的差距就越發的明顯的。”
“所以,想要消滅貧窮,一定要有一個社會財富的二次分配功能。”
“比如賑災,其實這就是社會財富的二次分配,將從社會收繳而來的財富,去補貼救濟那些受災而陷入貧困的百姓。”
“所以,如何正確的進行社會財富的二次分配,對於消滅貧窮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聽到這裡,朱標突然開口道:“蘇璟,您的意思是,直接像賑災一樣,救濟這些貧苦的百姓嗎?”
救災的辦法,最是簡單直接,發糧就行了。
“不不不!”
蘇璟立刻搖頭道:“這樣的辦法可不行。”
蘇璟前世的漂亮國,便是這樣的脫貧辦法,直接給窮人發錢。
但實際的脫貧效果,並不好。
直接發錢的辦法,最終造就的是大量的懶漢。
況且,大明也沒那麼多的糧。
天災人禍,內憂外患,糧食可太金貴了。
賑災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需要維護受災地區的穩定,不然大量的百姓沒飯吃,那是要暴動的。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