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楊思義想要立馬彙報給朱元璋,蘇璟提醒道:“楊大人,我給你一個建議,最好有失敗的打算,陛下那裡,或許不會很順利。”
嗯?
楊思義一愣,不是很理解。
這種對大明利好的事情,朱元璋又有什麼理由反對呢?
不過他也沒有反駁蘇璟,隻當是蘇璟的一個善意提醒。
……
奉先殿內。
蘇璟評價楊思義的話,也傳到了朱元璋的耳朵裡。
好官!
蘇璟說的好官,此前蘇璟從未見過楊思義,就這麼短的時間,蘇璟便已經給出了如此評價。
朱元璋的眉頭微蹙,不知道蘇璟這樣的評價到底什麼意思。
到底是逢場作戲還是真心覺得如此呢?
楊思義這個戶部尚書,老朱也不用怎麼調查,這能當上六部尚書,哪一個都是在老朱這裡掛了號的。
可以說從上到下,任何的記錄,朱元璋這裡都有。
楊思義的能力,自然是不用說,非常好,尤其是去年年底的時候,那些個財務審查,抓了不少貪官。
這讓朱元璋很是滿意,這這距離朱元璋心裡的好官,還是有些差距的。
因為這些事情,以朱元璋的目光來看,那就是他們應該說的。
將自己本來應該做的事情完成,隻能是及格。
但,蘇璟的評價,朱元璋很是重視。
楊思義或許都沒有想到,自己和蘇璟的這一次見麵,會讓自己之後的仕途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時間流逝。
農學院內,工部的人已經進場,蘇璟作為設計師和監工,直接監督著這個改造工程。
順帶著給一旁的朱橚講解著一些詳細的內容。
而楊思義這邊,他直接擬好了折子,遞到了朱元璋的案前。
“職業教育?”
朱元璋看著楊思義的折子,有些詫異,但看的很認真。
因為有了蘇璟的評價,他對待楊思義格外的在意,這折子自然也看的更詳細些。
不過,很快他就發現,這職業教育正是蘇璟提出來的,楊思義也沒有半點掩飾,直接在開篇就明說了這是蘇璟的想法。
之後是對於蘇璟那些詳細內容的一個整合和綜述,這要是叫蘇璟看了,肯定得大誇特誇。
這文字濃縮的能力,真不是蓋的。
蘇璟口述的大片大片的內容,楊思義直接將其變成了一篇數百字的精髓,這說明他是真的有仔細的思考理解蘇璟所說的東西。
“嗯……嗯……不錯,這倒是有些想法。”
朱元璋看著,不住的連連點頭,楊思義的描述,讓他也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
“這蘇璟,倒是有些意思,隻不過這事推行怕是不易。”
朱元璋也很敏銳的察覺到了這件事裡的困難,他的心裡在衡量著利弊。
楊思義和朱元璋終究不是站在一個角度上思考問題的,楊思義隻是單純的覺得,這樣的事情執行下去,於大明萬世皆是有利的,小小的阻礙隻不過是成功路上必經的挫折而已。
但朱元璋得考慮一些更深的東西,比如職業教育的普及,會不會讓大明變得不穩定。
要知道,朱元璋在創立大明的時候就已經定下了大方針,那就是特殊的戶籍製度,世襲的戶籍。
說的簡單點,就是什麼人乾什麼事,子孫後代也一直繼續乾下去。
這時候的大明,主要有三種戶籍:軍籍、匠籍、民籍。
匠人本身是一份工作,卻因為這樣的製度變成了一個戶籍。
這是為了避免某種匠人無人上崗,強製選定了某戶人家,不過匠戶作為一項職責性的職位,可以由幾戶人家同時承擔,類似於征收徭役。
幾戶人家合在一起輪流充當匠戶是當時的一個常見場麵,而且人員並不固定,完全由民間自發組織。
而軍籍的話更為複雜,有一個清勾製度,也就是勾軍與清軍。
勾軍即在役軍人死後,勾取其直係或旁係親屬充軍。
這項製度產生的由來是明軍衛所逃亡人數過多,所以形成了這樣一個獨特的軍籍世襲製度,幾近於種姓製度!
勾軍條例規定,在役的正軍老疾或逃亡後,即到原籍勾取繼丁補役,若正軍一家全部亡絕,則到原籍勾取其族人頂充,以保證衛所軍伍不致缺額。
這種製度當然是皇帝為了自身權力而設立的,不合理性誰都清楚,但這樣的製度卻無法改變,甚至一直延續到了明朝滅亡。
所以,如果真的出現了職業教育,那麼匠籍的變化,就勢在必行。
匠籍變了,那軍籍和民籍呢?
這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朱元璋最怕的事情,就是大明有不穩定的因素。
儘管楊思義的描述非常的美好,對於大明的好處也非常的多,但朱元璋本能的已經產生了一種抵觸。
這事,朱元璋終究是無法下定決心直接同意的。
思考過後,朱元璋給了原路打回的批複。
職業教育的前景和現在大明的穩定,朱元璋終究是選擇了後者。
很快。
楊思義便收到了自己被打回的折子。
他一臉不可置信的看著折子,反反複複的看了好多遍,確認沒有問題,直接癱坐在了椅子上。
“不可能啊?為什麼?為什麼陛下會不同意這件事?”
楊思義完全無法理解。
在他看來,這件事有阻力那是必然的事情,但怎麼也不能在朱元璋這裡出現。
理論上來說,朱元璋這個皇帝,應該是最快同意的才對。
但是現實給了他一記響亮的耳光,事情的發展,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
此時,楊思義想到了蘇璟的話:陛下那裡,或許不會很順利。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