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親王叛亂,尤其還是在江南這種寶地的叛亂雖然已知弘治皇帝和朱厚煒已經有了決斷,但想讓文官們就這麼把嘴巴閉上顯然是不現實的。
但對於依舊狗叫的文官們,朱厚煒選擇了最簡單的應對方式。
任爾東西南北風。
管文官們有什麼觀點、看法、建議,朱厚煒全當沒聽到。
文官們叫喚、討論,朱厚煒都無所謂,就算每天的朝會文官們吵成菜市場吵成狗腦袋也沒關係。
反正......
隻要給文官們自由發揮的空間,他們自己都不能夠站在一個立場上。
就像道長皇帝在位的數十年時間裡,雖然不上朝但依舊能牢牢把持住且讓大明這個國家機器平穩的運行下去不出太大的亂子,這其中固然有強大帝王心術的支持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便是當時朝堂上人才林立互相製衡的原因。
嘉靖朝的朝堂上,人才的各種手段對抗可以說是大明二百多年裡最精彩的時期之一。
楊廷和、楊慎、嚴嵩、嚴世蕃、徐階、高拱、張居正、胡宗憲、趙貞吉......
沒有一個省油的燈,在道長朝的幾十年裡先後冒出來演繹了一段大明王朝的頂級官場智鬥。
而甩手煉丹不上朝的嘉靖帝呢,則像個穩坐釣魚台的老叟一般靜靜的看著台下群臣裝逼......不對,是耍手段搞鬥爭。
時不時呢,又充當一下裁判的身份用帝王術平衡一下各方勢力的實力。
事實也說明了,當人才一籮筐聚在一起時,就算頂上的那位不怎麼發表意見大多時候是沉默姿態,下麵也很難達成一個共識共同搞事。
因為人才,尤其是爬到了一定高度的人才,他們是有自己的驕傲自己的道途的。
沒有碾壓級的實力想要讓他們放棄自己的觀念聚在一起擰成一股繩?
想得美!
當然,看著一群文官們互相吵成狗腦子沒問題,必要的時候還是需要出麵維持一下秩序保證局勢不跑偏。
這是曆史教給朱厚煒的,也是他這些年來從朝堂上的格局之中學到的。
“嗯嗯,本王覺得你們說的在理,不過這件事吧......”
“不是說就非得本王待著鎮國府辦,那麼但是呢,沒有說啊,沒有任何事情我們談說是一定怎麼怎麼滴,主要吧,事在人為,現在南方出了這麼一茬子的事,朝堂上呢還沒拿出給統一的論斷,所以呢,本王覺得還可以再商討一下看,等諸位再想想,商量出個好的處理方案......”
一桶廢話文學,強行硬控住朝中諸臣。
對此,一眾文官作為老狐狸自然是很清楚朱厚煒這一通沒用的廢話已經將敷衍、牽製時間寫在了臉上,但是一時間內呢又很難破這個局。
沒辦法,文官集團這些年被削的很嚴重呀,劉大夏等一批文官在近些年陸續落馬,兵部近乎被掏空回到解放前,某些個文官頭子宰輔級人物還特麼“精神出軌”半步背叛了文官集團,這局麵純逆風局不好強行開團的呀。
所以,雖然知道朱厚煒現在是純敷衍的態度,但他們也頗為無奈,內部意見都做不到統一無法形成一致的勢,雖然也能帶給朱厚煒壓力但壓迫感顯然是不足的。
隻要朱厚煒顯得不在乎,這種程度的壓力真可以選擇無視過去。
所以當前最重要的還是重整文官集團。
“文官整體的地位、權利都衰弱了還各自之間分歧不團結在一起,就這還想讓文官再站起來?”
“咋想的。”
有文官暗中吐槽,但顯然起不到任何效果。
因為大明的文官集團能爬起來從來不是因為什麼團結凝聚在一起的狗屁,隻不過是每個時期都有那麼幾個比較牛波一哄哄的爬上去並把握住了挖權的機會從而帶動了整體的權利替身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