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長孫無忌拿著食品包裝袋說道。
“看著配料表的成分,這應該是豬肉。”
“豬肉!”
“豈不就是賤肉!”
李世民大驚,但隨後卻是納悶兒道。
“不對呀。”
“賤肉腥臊帶苦,難以下咽,但朕這紅燒肉朕卻是沒吃出來一絲異味。”
“難道,後世將豬肉改良了?”
..............................
其實,早在春秋戰國以前,古人是吃豬肉的。
當年勾踐為了增加人口,補充國力,曾經下過這麼一條命令。
越國子民,不管什麼身份,隻要你生了兒子,就獎勵一條狗,兩壺酒。
如果生了女兒,就獎勵一頭豬,兩壺酒。
而且在古代,肉分三六九等。
但凡有大型宴會或者祭祀,必定會有“三牲六畜。”
六畜指的是馬、牛、羊、雞、狗、豬。
彆看豬排在最後,但它的地位可是一點兒也不低。
《國語·楚語下》:天子舉以大牢,祀以會;
諸侯舉以特牛,祀以太牢;、
卿舉以少牢,祀以特牛;
大夫舉以特牲,祀以少牢;
士食魚炙,祀以特牲;
庶人食菜,祀以魚。
太牢,也就是大牢,指的就是豬牛羊。
少牢則是把牛去除,隻有豬羊。
天子平時吃的就是以豬牛羊組成的大牢,所以祭祀的時候需要供上三份大牢。
諸侯吃的是牛,祭祀的時候要供上一頭牛。
後麵的就依次論處。
由此可見,從周朝開始,豬就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吃得起的。
隻有天子和諸侯貴族才能享用。
隻不過,雖然很早古人就開始了與豬共舞的時代。
但一直到漢代之前,古代的畜牧也都還是以放牧為主。
而且豬是雜食性動物,不像牛羊吃草就可以長膘。
它還要攝入五穀雜糧,但那個年月,人都吃不飽,又何談豬呢。
為了吃肉養豬?
純粹就是血虧!
所以當時豬的數量沒有太多,但也算是一種主要食肉食。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原因。
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遊牧民族南下,中原地區的肉食習慣開始轉變為吃羊肉。
其中皇室尤為喜愛。
宋神宗時,皇宮一年的肉食銷量中,羊肉達到了434463斤。
但豬肉隻有40多斤。
.....................
不過後來,人們找到了豬的新用途。
積肥。
在化肥出現之前,牲畜的糞便是優質有機肥。
農書《氾勝之書》就提到“溷中熟糞”。
“溷中熟糞”指的就是豬圈中的豬糞尿、人糞尿和墊圈物充分混合、腐熟了的肥料。
那麼這些東西從哪兒來呢?
你猜對了。
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