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興南被捕的消息很快便傳到了京城。
朱祁鈺倒是沒有在意蒲興南抓沒被抓,反而對安南的政變有些注意。
大明沒有很強的侵略意圖,不過這安南的政變,從朱祁鈺自己掌握的角度,倒是有著不同的看法。
隨著大明商業發展,得益於關稅的設置,從外流入大明的糧食之中,安南便是其中最主要的海外糧食來源地。
在沒有新技術的出現時,各地區的產量基本上也就那樣,而大明百姓吃得多了,就有地方的百姓被剝削的慘了。
安南朝局不穩,從而那廢太子抓住鄭義歸國的機會,悍然發動政變。
其中必然有著百姓對於當政者的不滿。
大明商人在安南可不是跟本地農戶交易,基本上就是地方貴族或者大地主,他們從農戶手裡集中糧食,然後再成批賣給明商,至於他們是怎麼收集的,明商並不在乎。
而獲得了明商資源的上層階級,說不定就有那叫黎宜民的廢太子的支持者。
再加上鄭義的歸國和明使的逼迫,成了最後的導火索。
朱祁鈺捏著下巴,這種用少許力量引動地方政權不穩的做法,在後世有著專業的政治術語。
當然,這些並不是朱祁鈺有意為之去推動的,隻不過因為大明太過龐大,其本身的一舉一動,就算自己不在意,影響也會擴散到周邊。
宣德六年,大明皇帝冊封黎利為安南國王且接受其朝貢,本身就承認了安南國的獨立性,所以,現在安南內亂,朱祁鈺也不會直接向其宣戰。
戰爭本身就是政治的延續,現在安南的糧食出口供養著一部分大明百姓,將其收回來,那朱祁鈺就要安撫本來被嚴重剝削的農戶,反而可能需要原本的大明百姓受些苦。
這對於大明而言,並不劃算,反而現在的狀態是大明最能接受的,通過貿易手段來榨取邦國價值,肥了邦國的貴族,也使得一部分大明百姓富裕起來。
邦國的統治階層滿意,大明的統治階層也滿意,可以說是雙贏。
作為代價的安南百姓會如何,那就和朱祁鈺沒有關係了。
看完錦衣衛傳回來的消息,朱祁鈺走到書桌前,抬筆書寫了起來。
對於蒲興南的審判是必須的,其作為明人,所犯的事謀反大罪,依據大明律法,滅族和淩遲是必須安排上的,而這類刑罰,必須通過皇帝的朱批。
而大明律法中的【謀反】並不是後世的叛國罪,更像是西方在冷戰時期設置的【國家安全法】。
蒲興南身上並沒有朱祁鈺感興趣的秘密,而讓其在瓊州海峽直接與朝堂的軍隊發生武裝對抗,無疑是重大案件,需要經過三司會審。
朱祁鈺現在就是給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寫條子,好讓他們提前準備,及早送蒲興南上路。
三法司是大明的法治基礎,同時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法規製度,如果不是特殊情況,皇帝並不會選擇繞過三法司。
喜歡大明:殿下請登基請大家收藏:()大明:殿下請登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