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夜鎮本來是一個山腳下的小村莊。
那時,村民靠著販賣山上的木材與獸皮營生。
後來,一代代人坐吃山空,這裡變得越來越貧困潦倒。
稍微有點誌向和追求的年輕人都選擇出去打工,稍微有點資本的家族都舉家遷走,留下的都是走不動的老人和窮人。
幾百公裡外的科技進步與社會變革似乎與這裡無關。
唯一不斷變更的是四季,不變的是漏風的土房、惹事的鄰居、無味的晚餐、重複的閒聊,還有無法預知,但又似乎已經確定的未來。
不過,有一群大人物一拍桌板,簽上幾個龍飛鳳舞的名字,就一下子改變了這個小村莊的命運。
規劃師、土地專家,建造師一批批跋山涉水湧進小村。
工程隊和巨大的工程車輛碾碎了土路上的石頭,衝上狹窄的街道,推平老舊的房屋和設施。
炸山挖石,鏟平山丘,填補凹地,延伸邊界,改造湖泊。
卡車運送來的材料由高端的自動建築設備加工成地基與牆壁。
小村的麵積僅一年就擴張了兩倍,並且還在不斷擴張。
小村變成了城鎮。
不夜鎮沒有圍牆,一方麵是因為在山穀中,另一方麵是因為這裡足夠安全,都是想進來而沒有想出去的人。
正西方有一條通向其他城市的道路,也隻有這一條。
大道極為寬敞,且在城鎮入口處有重裝崗哨看守。
山體間有巨大的高塔,用來搭設高速網路和電纜。
保護這些設備的是電網與巡邏機器。
從山上俯瞰,夜晚,不夜鎮就仿佛一顆倒三角鑽石鑲嵌在山穀之間,泛著璀璨的光芒。
而究其原由,改變這座山鎮命運的是一次試驗。
由世界政府開啟,名為‘智能融合生物圈’的試驗。
試驗目的是探究獨立的人工智能在人類的影響下會如何進化,探究人與智能真正意義上的共同生活是否可行,研究人類在與仿人類智能生活時的心理變化……
主導試驗的是世界政府麾下最大的人工智能研究機構:aic。
研究者往人群中投入仿人型智能機器,麵孔采用隨機生成的讓人類看起來舒適的樣貌,並設置不同的性格、年齡與性彆。
大體年齡範圍在二十歲到五十歲之間。
沒有未成年的仿人型智能機器,也沒有太老的。
每台機器都有不同的人設,承擔不同的職責,從司機,到店主,到管理。
新建築都是那種高度科技化的,充滿了未來風格,就好像這裡就是在描述人類未來的生活一樣。
曾經的牛車馬車,老式的起重機和加工工廠全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條龍的自動化設備與自動工廠。
幾乎所有過程都是全自動的——運輸,飲食,服務。
縱觀全球,可能隻有世界政府能拿得出如此手筆。
至於這裡的主要實驗對象——人類,除了一些本地人,剩下的都是半細選半粗挑的。
細選的人基本都是管理層。他們是知識分子,懂得如何與機器溝通,並且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