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漢外患已除,陛下盯上了世家權貴,豪強大族,。
想要收回他們手中的舉薦之權,可哪有那麼簡單。
陛下也不想想,沒有世家權貴、豪強大族的支持,大漢會有今天。
他們盤根錯節,關係密布,互相知會一聲就能讓考試者獲得照顧。”
吏員考試中,孔臧就已經發現了漏洞。
每張試卷上都有考生的姓名和籍貫信息,熟悉的人還能認出他們的筆跡,如果他認識其中某個人,完全可以在閱卷時暗中照顧。
“老師,隻要不考數學,學生完全可以比軍中士卒考的好。
這麼多年的聖賢書不是白讀的。”
這點信心他還是有的,再加上老師口中的照顧,就算施行科舉製,他也是最頂尖的人。
……
“陛下,這次吏員考試其實很粗糙,要是科舉考試也這麼做的話,漏洞會很多,難以起到公平取仕的作用。”
孔臧還不知道,他發現的那些漏洞隻存在於吏員考試環節,科舉製不會留下那麼多漏洞的。
“吏員考試的題目,絕大多數都隻有一個答案。是三畝地就是三畝地,算錯了就不得分,律法類題目大多也都是以填空題為主。
考官能發揮的空間很小,隻要注意泄題問題,比較容易保證公平。”
未央宮中,君臣幾人正在總結這次考試的情況。
陸鳴把後世的科舉經驗拿了出來。
“但科舉不同,科舉帶來的好處值得他們冒風險,甚至是冒一切風險。”
資本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潤,它就鋌而走險;為了百分之百的利潤,它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敢這麼做的不隻是資本,科舉舞弊在曆朝都是重罪,但從未停止。
“所以,考生的信息不能暴露在考官眼前,考生的筆跡也同樣不能暴露,糊名法和謄錄法是科舉的必備措施。”
糊名,也被稱為彌封或封彌,在考生交卷後,由專人將試卷卷首的考生姓名和籍貫等個人信息內容封住或直接裁去,起源於武則天時期。
謄錄,則是由專人將考生的試卷另行抄寫,防止考官辨認出考生字跡,在宋朝開始實行。
兩種方法都是為了防止考官認出考生信息,從未為其作弊。
“唐宋兩代才摸索出來的防作弊製度,朕現在就能用上,感覺真不錯,也能幫一些人減少麻煩。”
執政多年,他很清楚官場的一些情況。
有的人可以頂住金錢的收買,但頂不住人情往來。
倘若某位考官是被人舉薦而踏入仕途的,當初舉薦他的人來請求他照顧自己的孩子,他又怎麼好拒絕。
如果他堅定的拒絕了,又會被周圍人如何看待?
會不會被人說成是忘恩負義之途徑?
劉徹覺得可能性很大。
“你們說,朕是在科舉考試之前宣布這兩項製度,還是在考試之後閱卷時再讓考官們知道這兩項製度呢?”
要是在考試之後在宣,閱卷的考官已經同意徇私舞弊,拿到試卷時,他們會是怎樣的表情?
劉徹想想就覺得有趣。
“要是在考試之前宣布,倒是能為一些考官省去一些麻煩。”
他看向陸鳴三人,“你們覺得呢?”
“陛下,我認為應該在宣布科舉考試消息的時候直接公布這兩項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