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臣賀大家喬遷之喜!”
六十多歲的畫家李唐向著新漢的天水郡公趙佶鄭重行禮,趙佶笑嗬嗬地受了他一拜,這才說:“曦古先生無需多禮!”
王倫此前封趙佶為和樂公,明眼人都知道,這是仿安樂公的舊例,但朝廷的說法,卻是取用嘉名,因為前宋廣南西路的朱崖島,曾設了萬安軍,萬安軍管轄的萬寧縣,下麵有個“和樂墟”的鄉。
所以嚴格來說,和樂公屬於鄉公,但新漢承唐宋製度,公爵分國公、郡公、縣公三級,因此和樂鄉公就頗有些不倫不類。
洪武四年時,水師大都督李俊受命安撫南海,海南島就變成了新朝的瓊崖府,萬寧、陵水、寧遠、吉陽等島嶼東南的幾個縣,則被劃為靖海府,而和樂縣也第一次出現在了朝廷的坤輿地圖上。
和樂縣大致在後世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一帶,瓊中縣的古地名其實都不錯,比如三國時孫吳命名朱盧縣,兩晉以來為玳瑁縣,隋朝為顏盧縣,唐朝則定為樂會縣。
李俊在陵水縣附近開辟了一座小碼頭,尚書省則將萬寧縣西麵的大片山林確定為和樂縣地,趙佶總算是名副其實地成為了縣公。
滅金歸來後,王倫放寬了對趙佶父子的限製,不再軟禁於青城,而是在東京城東南挑選了兩處宅院,作為天水郡公與成紀侯的府邸。
趙佶喬遷,朝廷派了軍隊協助搬家,但前來道賀的人並不多,實際上趙佶的朋友還真不少,隻是在新朝為官的官員們幾乎沒有,所以頭一天隻有李唐前來祝賀。
李唐字曦古,是孟州濟源府河陽縣人士,政和年間被趙佶選中補入畫院,便成為了一名低級待詔,在趙佶為帝時期,他在皇家畫院的聲名並不顯赫。
因為李唐擅長畫山水、人物、牛,隻可惜趙佶時代的畫院人才濟濟,山水畫有天才王希孟,畫人物他又比不過張擇端,至於畫牛,趙佶的審美傾向是花鳥,所以他遠不如前二人那麼出名。
同許多皇家畫院的畫家一樣,李唐也是民間畫師出身,四十八歲才考中畫學,所以他一向非常感激趙佶的賞識、提拔之恩。
在王倫領軍逼近東京城、趙佶父子光速投降後,李唐原本也打算就此辭官,仍舊賣畫為生,卻被張擇端極力挽留並推薦給了王倫,因為張擇端認為,李唐的畫技,非常符合王倫曾對他要求的所謂“立體感”、“層次感”,以及“光影效果”。
李唐很是憤怒,覺得張擇端背叛了對繪畫藝術的熱愛,反而熱衷官場,既然王倫請他繪畫,他就要用圖畫表達立場。
於是李唐畫了一幅《采薇圖》,並落款“河陽李唐畫伯夷、叔齊”,就這麼送呈了上去。
王倫也不傻,如何看不出李唐想要表達“寧死不食周粟”的氣節,但他並沒有計較,因為說實話,那時候反對他的人多了去了,也不差李唐這位畫家一個。
古代的畫家們往往有一個缺點,那就是無法在繪畫中表現出距離感和方位感,比如著名的《韓載熙夜宴圖》,圖中的官員權貴與侍女們的身高、大小比例很是失調。
出於軍事上的考慮,王倫迫切需要懂得、或者說能夠表達出這種方位感的畫家們,來教授學生們相應的技巧,因為軍事上測量河流、道路、山林等的方位,要求的是準確、直觀。
李唐在《采薇圖》中就用了一種很合適的技巧,他在相對高大的伯夷、相對矮小的叔齊之間,畫了一個裝野菜的籃子,從而在平麵圖上營造出了兩人之間的距離以及方位感。
這說明畫家們其實都明白以觀察者的視角,人物或者物品遠近會導致成像的比例並不完全符合實際,隻是將這種視野內的圖像投射到平麵的紙張上時,畫家往往會突出重要人物,讓不那麼重要的人物就變得十分矮小。
王倫於是特意召見了李唐,詢問了許多問題,最後滿意地表示,好了,你就繼續留任新朝,仍舊在翰林院任職,先做個畫學學士吧。
李唐就這麼尷尬地升了職,而且很快他就有了新的任務,負責教導一批從京東路趕來的年輕學生,這些學生們將會任職軍情司,負責對地形的詳細繪製。
更讓李唐尷尬的是,由於王倫也像趙佶那樣推崇寫實,甚至更追求類似於後世相片那樣的寫實,他的作品在東京城的藝術市場上突然就成了高價。
畢竟張擇端已經沉迷於如何做一個好官,被新皇帝看重的畫師本就不多,李唐就這麼稀裡糊塗地成為了洪武年間宮廷畫派的代表。
李唐不是個忘舊的人,所以趙佶被軟禁期間,一開始還有不少前宋官員前來拜訪,意圖試探趙佶的口風,隻要趙佶說錯一個字,他們就要告發,從而在新朝升官。
隻是趙佶能夠坐穩皇帝二十餘年,他又不是傻子,口風一直都很緊,於是官員拜訪漸漸地少了。
隨著王倫對趙佶的逐漸寬容,便有許多民間畫家們同這位和樂公成為了朋友,李唐也成為少有的在新朝任職仍舊前來拜見的人。
李唐不好再稱呼趙佶為“官家”,便以“大家”相稱,認可了他在畫壇的地位,趙佶也就這麼大大方方地認了。
兩個人從來很有默契地不談國事,隻鑽研畫技,李唐曾經討論過王倫對繪畫,或者說繪圖的要求,覺得這是將繪畫的藝術向著工匠的方向指引,若長此以往,隻怕畫師、畫家們免不了要淪為畫匠了。
但趙佶聽說王倫非常喜愛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將之視若國寶,並且請張擇端、李唐等人,將他對立體感、層次感、方位感的要求形成繪畫方麵的理論時,趙佶沉默了許久。
趙佶看過不少“北海畫派”的畫師們的圖畫,他還記得第一次看到一一幅城池圖時的那種震撼,那是一幅張擇端以炭筆站在城外小山繪製的蓬萊縣城圖,那種圖畫的遠近大小、各種細節,隻看一眼就能夠讓人身臨其境。
城中的街道走向、高閣連樓、居民區、集市區、軍事區,甚至城外的官道、城頭巡邏的官兵都一目了然。
這幅畫是張擇端按照王倫的要求精心繪製、作為軍情司學員們學習練筆用的,趙佶自然看不到原圖,他看到的是一幅學生們的臨摹圖。
那是趙佶第一次意識到,自己輸給王倫真的不冤!這種細致的繪圖若用來當作攻城時的情報,簡直太適合領兵進攻的將領們當作參考了!
喜歡奪宋:水滸也稱王請大家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