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1章折彥質入倭
在夏季朝鮮海峽的風浪出現之前,朝鮮行省巡察指揮使劉錡、征日本行軍副總管歐鵬、征日本行軍副長史折彥質,將粗略訓練的三萬前高麗軍隊,經由耽羅島、對馬島,送到了伊歧島。
劉錡與歐鵬繼續訓練新招募的朝鮮民兵,折彥質則跟隨著水師的運兵船,帶領著三萬高麗大軍,正式進入了日本戰場。
折彥質的年齡跟王倫差不多大,但他踏足軍旅較晚,三十多歲才第一次領兵,隨著折家投靠王倫,他也跟著出現在了當時的河北戰場。
跟隨王倫參與滅金之戰後,折彥質的官職一直不算高,在河北諸都督府任職,靠著資曆慢慢爬升了起來,算是前宋以來西北諸將門之家少有的、還能撐起家族顏麵與地位的人物。
王倫並沒有刻意打壓種家、姚家,但這兩大西北將門家族,屬於是為大宋流乾了血,後繼無人了,所以西北將門,便被新一代的吳家所取代,能夠攀爬上新時代大船的舊時代人物,數來數去也就隻有折家了。
朝鮮行省由於是新附,所以劉錡這個巡察指揮使並不像其他行省的同僚那樣負責民兵訓練事務,王倫從北方諸行省都督府抽調了兵力,前往朝鮮鎮守地方,劉錡要重新組建朝鮮行省的都督府兵,還要協助編練軍隊送到日本作戰,責任很是艱巨。
至於歐鵬,王倫給他的任務就是練兵,從梁山時代能夠訓練水師陸戰兵的將領就不多,單廷圭要坐鎮江南,呼延慶轉行時間不長,所以也隻有歐鵬能夠勝任這個工作。
渡過朝鮮海峽,從臨屯府至對馬島時,折彥質的船隊遇到了入夏以來的大風浪,他立在船頭不斷祈禱,隻求東海龍王保佑。
這倒不是折彥質怕死,折家子弟就沒有怕死的,他隻是不想啥都沒乾就被掀翻入風浪,那可實在太教人鬱悶了。
來自東南海域的颶風已經開始影響到了日本連同朝鮮海峽,但好在水師準備充分,這一場風浪最終隻是摧毀了幾艘運兵船以及糧草補給船,折彥質幸運地在對馬島登陸。
經曆了這一場風浪後,折彥質大概也理解了為何朝廷會要求水師隻在秋冬季節時發起對日本的進攻,接下來幾個月,朝廷不會大規模派遣船隊東來,他是最後一支抵達的船隊了。
對馬島上,阮小二將折彥質帶來的朝鮮軍隊安置好之後,便與隨軍前來的眾將議事。
“耶律寧已經占據了薩摩國的日置郡,狄成也已經占據了大隅國,倭國西海道南部已經被我軍占據,張順在築前國搶占了一塊地盤,倭國大將平忠盛仍舊有兩萬左右的兵力,皆是從東大島諸國召集而來的!”
阮小二對著身後懸掛的地圖指指點點,先將西海道戰事的大致情況簡單介紹了一番,張順推進不那麼順暢,主要原因還是參戰的主力是朝鮮兵,戰鬥力實在太弱了。
若是朝廷肯調動山東、河北、淮北諸都督府兵,隻怕一個衝鋒就能夠占據了西海道,但阮小二也知道,朝廷目的是消除朝鮮行省的內部反抗力量,禍水東引,隻能慢慢打。
“阮小七領船隊在倭國山陽道長門國外海遊弋,給你們半個月時間休整,半個月後經伊歧島入築前國參戰,彼時阮小七會截斷長門水道!”
王倫定下的對日本作戰的基調就是慢打,為的是搶占奴隸、搶奪礦藏,他覺得就是打個十年又何妨?朝廷咬咬牙都是能夠支持下去的。
折彥質點點頭,前線包括義勇水師的戰報同樣送到了朝鮮,耶律寧那裡可以隱瞞一些民兵屠殺的消息,但該詳細上報的情報,他並無半點隱瞞,所以折彥質也收到了前線的評價,認為倭兵兵弱,唯恃以勇且頑也。
若按照阮小二的評價,倭兵的戰鬥力要比朝鮮兵強的,朝鮮兵屬於典型的隻能打順風仗,而且還得打那種兵力碾壓對手的順風仗。
但他沒辦法表露出對朝鮮兵的鄙夷,畢竟跟著折彥質東來的,還有不少朝鮮軍官。
阮小二重申了朝廷對日作戰的繳獲分配,一眾朝鮮軍官頓時雙眼放光,辛辛苦苦渡過海峽,不就是奔著這個來的麼?
在對馬島休整了半個月,阮小二調度船隊,將兩萬多朝鮮軍隊依次送到伊歧島,再從伊歧島轉運至築前國。
在築前國登陸後,折彥質看著被颶風摧殘過的海灘,不由得握緊了腰刀。如今朝廷名將眾多,他難得有機會參與到倭國的戰事中,而且王倫也舍得放權,直接交給了他三萬朝鮮士兵的指揮權。
“府穀折家之聲威,當由我來重振!”
折彥質與張順見麵後,聽張順介紹了戰況,心中大定,朝廷的水師陸戰營總兵力不多,調到張順名下的隻有三千人,還有九千陸續從朝鮮送過來的前高麗軍隊。
就是靠著三千漢軍陸戰兵,張順跟平忠盛的數萬倭軍打得有來有回,大半個築前國已經被漢軍占據,平忠盛如今領兵駐屯在築前國東北以及豐前國一帶。
豐前國對麵的長門國,再東麵就是石見國,也就是此次朝廷東征最主要的目標之一石見銀山的所在地。
所以張順很大的精力放在了領船隊騷擾外海、以防止倭國的水軍滲透,接下來的陸地作戰,就要交給更專業的折彥質了。
折彥質信心十足,因為他帶來了一支騎兵,而且還是趙雲故鄉來的真定府騎兵,雖然隻有六百騎,但人人雙馬,都是大定馬,這六百騎兵就足以稱雄倭國西海道了。
根據朝廷收集到的情報,倭國軍隊多以步兵為主,騎兵絕少,鎧甲多以竹為製,主要的兵種是長槍兵、刀兵以及長弓手。
於是在築前國就地安頓好下船的朝鮮士兵後,折彥質親自前往偵查,他在近距離觀察到了平忠盛所領的倭兵。
看到倭兵中的長弓手,果真如戰報所描述的一樣,低矮的弓手背著幾乎跟人一樣高的長弓,折彥質鄙夷地搖了搖頭。
弓的力道不在弓身長短,華夏早就發明了複合弓,隻有似倭人這樣的蠻夷野人,為了追求弓的殺傷力,才不得不將弓身無限放長。
折彥質已經有了擊破這支倭軍的想法,他準備來一場酣暢淋漓的戰鬥和大屠殺,向倭人宣告折家三百年來的威名!
喜歡奪宋:水滸也稱王請大家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