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6章華夏贏學一)
洪武十四年三月,朝廷重設安西都護府,以楚國公、征西域行軍總管嶽飛為首任安西大都護,兼安西營田蕃落諸大使、監察院左都禦史。
簡而言之,王倫是將北庭都護府之外的所有事務都全權交給嶽飛,韓世忠出任北庭大都護,兼北庭營田蕃落諸大使,史文恭出任北庭副都護。
原北庭副都護薛弼,升任西域宣撫使,負責巡察、安撫西域諸國、諸部落。
去年初回到京師的袁朗以及從漠南返回的縻貹,也接到了一個新的任務,負責護送朝廷選拔出來的北庭、安西兩大都護府的各級官吏們。
如今已是五月,袁朗與縻貹向西進發的隊伍剛剛抵達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府,但朝廷已經將最新的人事任命公布並刊登於《民報》之上。
這一係列的人事任命,又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盛唐時為何會出現大批的邊塞詩人?並不完全是因為盛唐積極的對外開拓,而是唐朝的科舉,還帶著察舉製度的部分遺存,考生若能得重臣推薦,那麼擠破被世家把控的科舉才更有可能一些。
所以許多科舉上進不能的文人,便將尋求立功的目光投向了邊疆。
王倫改革了科舉考試,打通了吏與官之間的升降通道,所以新漢的讀書人們,並不一定總要尋求其他晉階的機會,但在邊地為官吏,升遷機會自然是更大一些的。
看看此次朝廷的任命吧,洪武十二年以白身入西域的洛陽府人士高潁,如今已經授占德校尉一職,這升官速度簡直像是飛的一樣啊!
安西都護府以碎葉城為中心,向西包括了怛羅斯城,以及藥殺水上遊東岸的占德城,向南則包括了藥殺水下遊的俱戰提城,以及西南方向的薩末犍城。
直白一點地講,安西都護府將後世中亞地區伊塞克湖西岸一直到費爾乾納盆地給占據了,這裡幾乎是大半個西域精華區域之所在。
安西都護府屬於軍管轄區,所以占德校尉就可以認為是占德城縣令加縣尉,同時有治民權和統兵權。
當初高潁與老鄉張延才一起入西域尋求出路,他畢竟是前宋最後一屆科舉的進士,本事自然是有的,所以從高昌城被薛弼連著其餘百餘名年輕人一起送到嶽飛那裡時,他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統計剛剛被嶽飛攻下的占德城各種繳獲。
高潁將自己入西域後的第一個任務完成的很不錯,於是他就成為征西域大軍負責後勤管理中的一員,至於張延才,他口才好,能說會道,就被選去負責協助與西域諸國的外交事務。
自此高潁就與一百五十名漢軍、四百漠北諸部牧民一起,留在了占德城,高潁的任務,就是協助上官對本地區百姓收稅,那麼漢軍就可以保護本地區的安全以及來往道路的通暢。
可以說高潁主要打交道的對象,都是西域諸國來往的商人,在這裡,他遇到了一個自稱是從天竺來的珠寶商人。
高潁正在學習波斯語和突厥語,他覺得多掌握一門外語總不會有錯,至少收稅時不會被狡猾的本地人所蒙騙。
這位天竺的珠寶商人會說波斯語,由於跟占德城的一個小貴族有生意上的糾紛,雙方拉扯著就來到了占德城實際統治者的漢軍麵前。
高潁調解了糾紛,喝令妄圖趁著漢軍占據占德城的混亂時期賴賬的波斯小貴族補償天竺珠寶商人,為表感謝,天竺商人請高潁喝酒,兩個人就此混得熟了。
雖然朝廷已經規定,身毒、天竺、信德、印度等諸多翻譯後的地名統一定為印度,但高潁還是習慣地稱呼為天竺。
高潁聽說過有關天竺的許多傳聞,便向這位名叫本塞裡的天竺商人打聽所謂的“種姓製度”。
本塞裡自稱來自天竺西南的孟巴德維城,那裡現在屬於希爾哈拉王國,是靠近大洋的一個由諸多島嶼組成的繁華城市。
本塞裡並不是土生土長的天竺人,而是兩百多年前被迫從波斯逃離南下的,所以他屬於居住在天竺的波斯人。
這句話被他反複強調,高潁本不以為然,但隨著本塞裡對天竺的諸多種姓詳細介紹了一番之後,高潁突然明白,這家夥為何要反複強調自己不是天竺人而是波斯人了。
因為被本塞裡稱為“瓦爾納”的種姓製度,實在太荒謬了,人居然會因為膚色、從事的職業、姓氏、血緣等諸多複雜的原因,而被區分為四大種姓,也就是四等人,最下麵還有“達利特”這個“不可接觸者”的龐大群體。
高潁並不知道皇帝交給楚國公的任務是從西域打通前往印度的道路,他純粹是出於文人的好奇而已。
於是高潁主動邀請本塞裡飲酒,想要聽一聽他講述更多與天竺有關的事情。但一時高興而喝大了的本塞裡說了一席話,讓高潁既憤怒又覺得不可理喻。
本塞裡認為,哪怕你們漢人擊敗了突厥人,但你們曾經敗給大食人,所以大食人是不可戰勝的,永遠是高於漢人的。
而我們波斯人,曾經與大食人打得有來有回,所以波斯人與大食人是同等的對手,也就同樣高於漢人。
他舉了一個更簡單易懂的例子,就好比高潁讓漢軍中的火頭軍廚師做的這頓飯菜,固然美味而且乾淨,但就是不潔。
為什麼不潔呢?因為漢人都是異教徒,所以漢人生來就是站在惡魔那一邊,惡魔自然是不潔的。
這頓飯以高潁召來兩個乃蠻人,將本塞裡痛打了一頓丟出城外而告終。
儒生高潁以為,他雖然是占德城的統治者之一,但他願意與本塞裡折節相交,對方雖然是蠻夷,但起碼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但現在這個不可理喻的蠢貨居然說,漢人不如波斯人和大食人,原因竟是如此的可笑,他實在想不通。
高潁決定搞明白本塞裡產生這種思想的根源,於是找來各種波斯、大食、天竺書籍研讀,並根據他個人的理解,寫下了一篇名為《西域蠻夷論》的雄文。
這篇文章送到了嶽飛那裡,嶽飛看不懂,李若虛也看不懂,但李若虛認為,可以傳回京師,讓中原的讀書人讀一讀,辯一辯,總歸是好事情。
當這篇文章輾轉送到了王倫案頭後,王倫仔細閱讀了數遍,將之認定為批判“婆羅門贏學”的好文章。
喜歡奪宋:水滸也稱王請大家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