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四年的秋天,朝廷不斷組織物資向九州島方向增調,劉錡的注意力全麵轉向石見國方向。
捕倭人為奴隸的生意,朝廷幾乎是全部讓給了義勇水師也就是分給了民間,日本又是個窮國,戰爭的那一點兒繳獲漢軍也看不上,但朝鮮兵就很滿足,他們倒是很有覺悟,認為自己還配不上天兵那種高昂的戰利品繳獲分配比例。
但劉錡心裡原本是一點兒底氣都沒有的,新漢開國以來曆次戰事,朝廷哪次的整體收益不是巨大的?總不能先後投入了數百萬貫的軍費,隻收獲這麼一點點吧?
所以阮小五以水師配合占據了石見銀礦後,他立刻再度分兵,協助肅清石見國的反抗勢力,就此將戰線牢牢穩固在周防國中部吉敷川以西。
六千左右的漢兵、朝鮮兵就牽製了日本方麵大約兩萬兵力,倭人是再沒有了主動進攻的勇氣,他們現在無法斷定,漢軍下一步會向哪個方向進攻,隻能沿著周防、備後、出雲三國布設防線。
劉錡這裡也收到一個好消息,仍舊在朝鮮訓練新兵的歐鵬,又接到樞密院調令,向他這裡增派了四千名完成訓練的朝鮮兵,這讓他可用的兵力不至於那麼捉襟見肘。
折彥質那裡也大致完成了對前高麗王國投降士兵的二次訓練和整合,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從山東、河北、遼東三行省抽調了部分基層軍官,補充到了他的隊伍中。
這樣折彥質軍中,都頭一級的軍官,基本都換成了漢人,折彥質便領兵從築前國向豐後國方向轉移,接下來他就要進攻日本南海道的伊予國,也就是四國島的西部。
在東征軍忙碌著入秋之後下一階段的戰事時,虞允文也艱難地返回了北海南岸。
七月間天氣轉暖,虞允文便兵分兩路,一路由他帶隊,隻挑選了十六人,劃三條小船,其中還包括一名本地牧民向導;另外一路則是二十名騎兵,沿著北海西側北上。
虞允文本以為,北海的出海口在最北麵,但乘船出發、一直抵達骨厄剌水時,他才發現自己錯得有多麼離譜!
虞允文出發是在色楞格水的入湖口附近,大概位置其實在北海南部偏東北,而骨厄剌水居然在北海西南偏北,也就是說,他坐船是一路向西而非向北行進的。
儘管骨厄剌水的出海口果真壯觀,但虞允文的喜悅卻遠沒有出發時那麼多,合著我憧憬了許久,就隻是在北海之南打轉啊!
他想要繼續北行,看一看北海究竟有多大,跟隨他前來的官吏隨從,就有專門負責掌控羅盤確認方位、距離,從而繪出北海大致輪廓的。
但在岸上跟隨的漢軍騎兵小隊,沿著骨厄剌水向下遊探索了數十裡,發現很難尋找到一處適合馬兒渡水的河段,隻能無功而返。
在骨厄剌水出海口的西側,虞允文下定決心,既然騎兵不能跟隨,那他就劃船繼續北上!
但這個決議被眾人聯名反對,這件事也怪不得向導,畢竟本地牧民少有冒險踏足骨厄剌水附近的,所以他們也不清楚北海到底有多麼廣闊,這一支探險科考小隊攜帶的糧食補給並不多。
無奈的虞允文隻得同意了眾人的建議,那就是從骨厄剌水出海口沿著海岸向西、向南再轉回色楞格水,至少將北海南部的大致輪廓測繪出來不是?
這是一次艱難的考察旅行,入夏後的北海,注入的數百條大小河流帶來了充足的水量,從骨厄剌水出發後的第四天,虞允文就遭遇了一場大暴雨,隻能緊急靠岸躲避。
壞消息是,一艘小船被狂風損毀,於是五名隨從不得不在岸上等候,加入了趕到的漢軍騎兵當中。
虞允文堅持不下船,哪怕隻有兩艘小船,他也要環繞北海南部走上一圈!
這份堅持讓他最終順利完成了從骨厄剌水回到色楞格水的壯舉,但漢軍騎兵攜帶的六十匹馬兒,因受傷、生病折損了十九匹,一名隨從小吏冒險攀爬湖邊岩石近距離觀察築巢的海鳥時跌斷了腿。
還有兩人途中水土不服引發疾病,藥石無救,將生命永遠地留在了北海之側。虞允文主持了儀式,將這名來自河東的漢軍騎兵以及來自河北的小吏收殮了屍身,放火焚燒,仔細收攏了骨灰。
這一路上,他們還遭遇了棕熊的襲擊,狼群的跟隨,隊伍的繳獲就多了兩張虎皮和三張熊皮,由於長途跋涉、糧食不足再加上水土不服,安全回到色楞格水的科考隊伍,人人骨瘦,衣裳襤褸。
蘇武祠已經大致建設完畢,是一座小小的、中原樣式的祠堂,就坐落在色楞格水入北海口附近的一個小山坡上。
祠堂裡隨行的工匠們還沒有來得及塑造泥胎神像,隻有一塊由石匠鑿刻了的石碑擺放在堂內的角落,講述著蘇武壯烈的過往。
虞允文恭恭敬敬地將兩個死去的戰友骨灰壇供在了堂內的香案前,等到他完成了對北海的全麵考察,就會帶著戰友同袍返回故鄉安葬。
若從功利性的角度來看,北海對中原王朝並沒有太大的占領意義,這裡到處都是肆意奔流闖入北海的諸多河流,由此形成了大片的沼澤,放眼看去,原始叢林莽莽,其中野獸時有出現。
也就是在北海一帶放牧的牧民們,為了糧食,極其粗糙地開辟了些適合種植糜子的土地,由於缺乏農業知識,這裡的農業生產相當原始和粗放。
附近也沒有發現什麼礦藏,若以著前宋文人的思維,這裡就是狗都不要的廢地,但是在北海漂泊了兩個月的虞允文卻不這麼認為。
此前王倫在朝堂上說過一句話,曾經引發了不小的爭議,當時有禦史認為吉林行省苦寒之地,朝廷不應該投入太多財力物力,不如以蠻夷部落為首領,加其冊封,從而為中原守衛邊疆。
但王倫反駁地說:“華夏的土地,沒有一寸是多餘的。今我等收之無用,難道後世子孫就不會開發了麼?”
虞允文覺得這句話說的太對了,這是我們這些先人留給後輩的遺產啊,以漢人之智慧,誰敢說現在的無用之地,未來就不能為後人所用呢?
喜歡奪宋:水滸也稱王請大家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