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色尼王國與郭耳突厥人之間的戰爭,在李彥仙趕來後,就這麼虎頭蛇尾地暫時結束了。
李彥仙也清楚,無論站在什麼樣的角度,漢軍都不好對郭耳突厥人過於譴責,畢竟是為父報仇,有著這樣的大義,而中原人又是非常吃這一套的。
在和談的文書確定、雙方代表各自簽字後,李彥仙難得有心情參觀了一番白沙瓦城,他覺得這裡實在不錯,非常適合作為漢軍的一處駐軍地,可惜啊,安西都護府的兵力還是太少了,若非他是自己帶兵從於闐國方向而來,恐怕修鮮驛都建不起來的。
由於“安史之亂”導致唐軍從西域的全麵撤退,中原在河中地區的影響力全部喪失,所以嶽飛隻能先以碎葉城為中心,重新將中原的勢力穩固下來,在安西都護府主要轄區內部沒有完全穩定下來之前,朝廷也不會允許對外擴張太厲害的。
這就是唐朝給後人留下的一個深刻教訓,唐朝在西域、更準確地說,在蔥嶺以西地區的駐軍實在太少,往往是靠著號召諸藩屬勢力,對某個不聽話的國家或者部落進行武裝乾涉,蔥嶺以西從屬於漢人的力量太薄弱,一旦中原不穩,西域也就隨之崩塌。
這也是不花剌之戰結束後,安西都護府沒有繼續發起大規模戰事的原因之一,同樣地,北庭都護府韓世忠與史文恭分在南北、積極屯墾,也是這麼個緣故。
李彥仙一直等到郭耳突厥人退回到印度河東岸,這才從白沙瓦城返回了修鮮驛。
他調解兩國戰事這件事處理得相當漂亮,實際上嶽飛在收到李彥仙的飛報之後,立刻派朱仝帶領三千騎兵南下,並向呼羅珊地區附近的幾個城邦蘇丹小國發出了征兵令。
李彥仙調解的情報第一時間送回後,嶽飛也沒有解散剛剛彙集而來的諸城邦蘇丹小國的兵力,因為他收到消息,韓存保、張清已經帶領內地都督府兵以及漠南騎兵,向西域增援而來了。
這一次朝廷是決意要給波斯人來一次狠的了。
若將目光投向得更遠,遙遠的大理國境內,王倫按照慣例,剛剛拒絕了第二次段正嚴上表請求內附,“三請三拒”這是華夏的政治老傳統,哪怕做樣子也得湊夠三次嘛!
山士奇正在領兵追殺高貞壽,謀統府已經被漢軍占據,高貞壽如今正躲藏在騰越府的山林之間,妄圖跟漢軍玩捉迷藏的遊戲。
總之,大理國若要變為雲南行省、內部徹底穩定,還需要一段時間,雖然還有數股反抗勢力,但基本上已經不成氣候了。
東征軍則在這個時候不聲不響地來了一次大的。
坐鎮朝鮮行省的秦檜也負有攻略日本的權責,所以在四五月間,獲得朝廷許可後,秦檜便跟隨船隊到了對馬島。
朝廷已經先後向日本方向調派了將近十萬人次的朝鮮士兵、輔兵、農夫,秦檜也需要對日本的實際情況有更多的了解,這樣才更加方便他在朝鮮的調度。
所以秦檜趕在夏季休戰前,從對馬島乘船到了九州島,將朝廷選派、隨行而來的隨從官吏們撒了下去,開始對日本進行全方麵的情報收集。
折彥質領兵攻入四國島,仍舊按照當初攻打九州島的故例,集中精銳擊潰倭人的抵抗,然後劃定諸令製國,由義勇水師協助並接手,如今四國島西南已經被漢軍占據。
劉錡仍舊在安藝國方向與日本軍隊對峙,日本的崇德天皇已經焦慮得開始脫發了,因為麵對善於防守的劉錡,日本軍隊當真是一點兒反攻的機會都沒有。
朝廷可以用朝鮮士兵的性命與日本火拚,反正也不心疼,這個時代的人命都不值錢,朝鮮兵的軍餉、撫恤又低於正規漢軍,所以中原王朝承受得起。
但是對於日本而言,那就是要了老命。日本如今處於平安時代,固然是因為國都定在平安京,但總體來說日本國內的確算得上平安安寧。
國內爆發的戰爭頻率、規模、烈度遠不及中原,這就導致日本在軍事方麵出現了停滯,軍事思想、戰術、武器兵備遠不如漢軍,僅僅隻有一個主場優勢。
所以崇德天皇已經記不清自己向漢軍派了多少次請求和談的使者了,但漢軍不比隋唐,他自己主動提多麼自我作賤的條件、表現得多麼謙恭,漢軍始終不肯談判。
九州島丟了,本州島四個令製國丟了,現在四國島又快要全部丟了,漢軍這是要徹底亡了大和族的日本國麼?中原唐人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凶殘?
崇德天皇根本沒有意識到,當王倫決意發起東征、並且允許民間參與其中,瓜分戰爭紅利時,這場戰爭就連朝廷都無法停止了。
漢人百姓們一旦品嘗到戰爭帶來的甜頭,在民意裹挾之下,哪個朝廷官員敢反對東征,那觸動的可就不是某個團體的利益了。
發動對日本的東征戰爭,可以說讓王倫以及朝廷在沿海諸行省的威望大為提漲,沿海普通百姓們歡欣鼓舞,有閒錢投資入股加入義勇水師的富戶們更是高興。
安藝國的劉錡用兵一向很穩,他跟著王倫出任秘書武官很長一段時間,便對這位皇帝非常了解,王倫是個唯結果論的皇帝,隻要獲勝獲利,那麼過程再如何難看,皇帝和朝廷都不在乎。
當秦檜來到日本後,喜歡穩中求勝的劉錡,遇到手段狠辣的秦檜,日本倭人就再一次地遭了殃。
秦檜建議劉錡以投降朝廷的倭人貴族為先鋒,靠著倭人對地形、氣候的熟悉和適應,組建了第一批兵力在三千人的“日奸偽軍”。
於是劉錡在八月颶風停歇不久,就在安藝國集中兵力,對備後國方向的日本大軍發起了一次主動進攻。
日本國內山地眾多,也形成了諸多麵積不大的小平原,漢軍便以三千投漢倭軍為前鋒,突然殺入備後國南部蘆田郡,在蘆田川下遊的福山平原,與日本軍隊激戰三日有餘。
這一仗日本軍隊被陣斬超過六千,蘆田川為之水赤,日本軍隊慘敗,不得不逃向備前國,直接將備後、備中兩個令製國讓給了漢軍。
此戰被漢軍記錄為蘆田之戰,日本方麵則稱為福山合戰,如同此前一樣,劉錡繼續屯兵於蘆田川,並沒有繼續追擊,仍舊擺出了步步為營的架勢。
這讓日本一眾貴族將領們都要瘋了,這仗到底什麼時候是個頭啊,漢軍已經徹底成為了日本的夢魘。
喜歡奪宋:水滸也稱王請大家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