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倫終究還是看走眼了一件事,那就是他試圖對異族使用“五石散”,效果非常一般。
新漢君臣對周邊政權、諸族多有了解,唯獨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漢文明對周邊地區的持續輻射和影響。
唐朝自唐太宗一直到“安史之亂”的一百多年,以其強悍的對外軍事能力,帶動了一股持續的漢化風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唐朝就代表了華夏第二帝國時期最鼎盛的武功。
但是五代十國的亂世、前宋與契丹遼國的對峙,周邊出現的異族政權,都可以看作是從唐朝崩潰後這個巨大軀體上分裂而出的,於是許多政權都自認為繼承了唐朝的一部分法統,如此便可以自稱為“中華”。
比如宋神宗熙寧八年,大越李朝主動發起了對前宋的入侵,李朝仁宗李乾德以太監、大將李常傑領兵,殺入廣南西路,為了師出有名,李常傑發布了《伐宋露布》,以華夏自居。
大越李朝甚至視前宋為叛逆,喊出了“巨唐靜海軍節度使,安南大都護,太師上柱國,交州總督奉天討逆,討伐叛唐逆賊”的口號。
趙佶在位時期,大理國發生了第一次三十七部蠻的大造反,當時的權臣高泰明、高泰運也以“華夏”自居,表示“四夷作亂,威視中國”。
至於契丹遼國,那可是一直都認為自己同樣代表了華夏正統的,遼末帝耶律延禧都被女真人打得淪為馬匪了,還要堅持自己“奄有大遼,權持正統”。
至於西夏,李元昊建國後,曾“自稱西朝,謂契丹為北朝,宋為南朝”,認為三朝應當共奉“中國”之名號,想要三分天下。
可以說前宋時期周邊諸族和政權都在積極主動地漢化,這與唐朝時那種受武力壓迫而被動漢化是完全不同的,但他們的漢化目的也不純粹,就是想要搶奪中原王朝華夏正統的名義,從而獲得唐朝遺留的法統。
王倫在稱帝之後,自然也要名正言順,那麼最快捷的方法,自然就是重振中原王朝的軍事力量,先完成武力上的對外征服,從而占據“華夏正統”的大義。
所以新漢對外表現出了積極的侵略性,一如當年強盛時期的唐朝。
還是那句話,路徑總是很容易形成的,新漢如今隱隱也有了幾分武力征服的路徑依賴,學著唐朝以戰養戰之後,本朝發起的對外戰爭,便不再被視為窮兵黷武,而是為了繼承唐朝勢力範圍做出的武力再征服行動。
再度團結起來的中原漢人表現出了極其旺盛的軍功渴求,簡單粗暴的武力再征服從來都是極其有效的,於是這種情況下,朝廷就無意識地忽略了周邊各國內部一直進行的漢化情況。
前宋固然對外武功不行,但文治昌盛、外貿發達,日本也同樣受到了前宋文化的各種影響。
在唐高宗攻打高句麗、新羅、百濟戰爭時期,名將劉仁軌以“白江口”之戰,打得日本向中原連續二百年派出遣唐使,學習著唐朝的一切。
日本如今的京城平安京,就是效仿唐朝長安與洛陽修建的,以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分為左右二京,左京全部效仿洛陽,右京全部效仿長安,可以說完全是將唐朝長安、洛陽兩座都城的坊市結構完全照抄了去。
前宋的詩詞、文集大量被售賣到了日本,上層日本貴族自稱華族,以習漢字、作漢詩、讀中原典籍為教育,也就是他們堅持了自己的服飾、飲食和語言,算是做到了漢文化與本土大和文化的積極融合。
所以秦檜想要將“五石散”傳入日本時,九州島諸多投向漢軍的倭人貴族們紛紛表示拒絕,拒絕的理由也非常充分:大唐藥王孫思邈反對服散,你們漢人都不食,那我們日本人也不食!
秦檜將這個消息緊急上報後,王倫無語了許久,他萬萬沒有想到,日本人居然這麼不好騙,在他們心中,唐朝簡直就是天朝上國,唐朝就是最完美的,那麼他們的一切都要向唐人看齊。
為了重振中原漢人的信心,漢軍在不斷對外開拓的同時,朝廷內部的主流輿論,是將周邊諸國視為蠻夷,認為他們需要在漢軍到來之後,要接受教化的。
由於漢軍強悍的表現,在這種輿論宣傳之下,周邊諸國仿佛就真的成為了蠻夷,朝廷很少關注如東北、西夏、大理國、李朝內部的漢化情況。
王倫便開始了深刻的自我反省,由於對外軍事的順利,讓他也難免有了幾分膨脹,這種心理出現在一個皇帝身上,是非常要不得的。
自我反省之後,王倫意識到自己陷入了一個思想誤區,那就是認為金國、西夏、大理、李朝、高麗等諸國以及此前的遼國,其漢化主要體現在上層統治階級和貴族群體,這個想法其實是錯誤的。
這個時代的“漢化”,從來不是說讓蠻夷變為華夏,而是一種類似於“現代化”的過程。異族建立政權,要維護統治,必須要向最富有集權統治經驗的中原王朝學習。
於是在學習中原王朝政治製度的過程中,服飾、官職、行政區劃、科舉等先進的適配性極強的製度就被周邊學了去,作為配套,那麼儒家思想、漢語、漢字也要被學習,經濟製度也要被效仿,可以說一旦漢化開始,那就是全方位的效仿和進化。
若是中原王朝武力不行,那麼這種主動的漢化過程是相當脆弱的,是極有可能出現反複的。
但實際上周邊任何一個政權的漢化都是全方位的,並不局限於上層貴族,隻是上層統治者們表現得程度更深,下層被統治的民眾表現得相對弱一些而已。
這就涉及到儒家思想對“華夷之辯”的苛刻標準了,也就是說在儒家傳統下的華夏績效學的每一步績效提升的標準太高,便導致了相當一部分已經接受漢化的人群,仍舊被視為蠻夷。
典型的例子就好比疍民,當初吳用南下協助鄧元覺逃亡,疍民主動伸出援手,在王倫稱帝後,由於開發嶺南的需要,朝廷認定了疍民為編戶齊民的百姓,但民間的歧視仍舊存在著。
許多疍民也因此愈發頑固地堅持自己的傳統,抗拒朝廷賦予的“漢人”身份,這其實並不利於朝廷維護在地方的統治。
此前王倫覺得,隻要將諸多異族拉入到以漢人為中心的經濟大循環之中,漢化總歸是能夠很順利地推動下去的,現在他才意識到,這個想法過於理想主義了,該有的教化還是要繼續推進的,否則就是無根之木。
喜歡奪宋:水滸也稱王請大家收藏:()奪宋:水滸也稱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