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鏖戰
晨霧未散時,王之榮的騎兵已踏著露水出發。
馬蹄鐵敲在凍土上的脆響驚起成群寒雀,士兵們腰間的連發火銃隨著顛簸輕晃,槍身擦得鋥亮的銅件在晨光中閃爍。
士兵們治著哥薩克撤退時留下的馬蹄印,在結霜的草甸上連成蜿蜒的黑線。
“保持速度,注意側翼!”王之榮勒住馬韁,看著斥候送來的字條——昨夜哥薩克在三十裡外紮營,篝火餘燼尚溫。
他抽出佩刀指向西方,刀鞘上鑲嵌的銅飾反射著朝陽:“他們並沒有急著撤離,肯定要打屯田點的主意。傳我命令,加快行軍,正午前必須趕到小柳村!”
與此同時,勒拿河支流的密林旁,哥薩克百夫長伊萬諾夫正將最後一塊馬肉塞進嘴裡。
篝火旁的騎兵們忙著給戰馬釘掌,燧發槍斜靠在樺樹乾上,槍管還沾著昨日的血汙。
“那些明國人的正規軍追不上我們的馬蹄。”伊萬諾夫用馬刀剔著牙,對圍坐的哥薩克們獰笑,“但他們的莊稼漢可跑不掉!燒光他們的糧倉,搶走他們的女人,讓他們知道頓河騎兵的厲害!”
馬蹄聲驟然密集,百餘騎哥薩克如離弦之箭衝出林地。
他們的黑色披風在晨風中展開,弧形馬刀反射著寒光,正是那柄能“像劈白菜一樣砍掉對手頭顱”的哥薩克騎兵刀。
在開闊的草原上,這些輕騎兵如黑色潮水般漫向分散的屯田村落,馬蹄揚起的煙塵遮天蔽日。
小柳村的晨霧剛被朝陽驅散,屯長張小童就敲響了村口的銅鐘。
正在收割黑麥的村民們扔下鐮刀,從田埂下的隱蔽處摸出武器——綠水書院統一配發的火槍、長槍,還有自家打磨的大刀和盾牌。
“把門板卸下來!”張小童扯著嗓子喊,聲音因急促而沙啞,“用牛車堵路,木頭樁子全插在寨前!”
村民們動作迅捷如訓練有素的士兵。
這得益於綠水書院推行的“農閒軍訓”製度,每月三次的隊列操練和火槍射擊訓練,此刻化作實實在在的戰鬥力。
他們將各家的木門拚在一起,用繩索捆在夯土矮牆上,又把犁地的鐵犁鏵倒插在寨前的壕溝裡。
半個時辰後,一個簡陋卻堅固的方形軍寨便在村頭立了起來,三十餘名精壯村民各就各位,火槍兵伏在門板後,長槍兵列在寨牆內側,眼神緊張卻不見慌亂。
當哥薩克的馬蹄聲從地平線上傳來時,張小童正給火槍裝填彈藥。
他能看見那些黑色的騎兵如狂風般卷來,馬刀在陽光下劃出一道道冷光。
“火槍隊準備!”他厲聲下令,將手中的綠水書院製手榴彈攥得更緊——這種改良過的武器外殼刻著菱形紋路,據說能在爆炸時分裂成更多碎片。
哥薩克騎兵在百步外展開陣型,伊萬諾夫高舉馬刀:“烏拉!”百餘騎同時加速,馬蹄聲震得地麵發顫。
就在他們即將衝入寨門時,張小童猛地揮下手臂:“放!”
三十支火槍同時轟鳴,鉛彈如暴雨般掃向騎兵隊列。
衝在最前的三匹戰馬應聲倒地,騎士被甩飛出去,馬刀在空中劃出絕望的弧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