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雍也可使南麵。”
魯定公十三年的秋天,曲阜的雨一連下了半月。孔府的屋簷下,弟子們圍著正在校勘竹簡的孔子,忽然有人提起衛國的政事。冉雍剛把捆竹簡的麻繩解開,就聽見夫子的聲音從燭影裡傳來:“雍也可使南麵。”這句話像一粒火星落在乾燥的柴草上,在兩千多年的曆史裡燃成不滅的光。?
一、犁牛之子的青銅印?
在山東菏澤的冉雍故裡,有座明代重建的“先賢冉子祠”。祠堂前的石碑上刻著“犁牛之子騂且角”,這是《論語?雍也》裡孔子評價冉雍的話。考古隊員曾在祠堂附近發現過一枚戰國時期的銅印,印文模糊難辨,卻讓人想起冉雍的出身——他父親是位地位低微的“賤人”,在那個看重血統的年代,這樣的出身如同青銅在礦砂裡,要曆經千錘百煉才能顯露光華。?
1956年河南信陽長台關出土的楚簡中,有篇《申徒狄》記載著春秋時期的選賢標準:“不彆貴賤,唯賢是舉。”這與孔子評價冉雍的態度遙相呼應。簡文中描述的理想官員形象是“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敏於行而訥於言”,恰好與《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裡“冉雍字仲弓,性仁厚,沉默寡言”的記載相合。可見在孔子眼中,“南麵”所需的並非高貴血統,而是內在的德才。?
曲阜孔廟的彝器庫裡,保存著一件漢代的“冉雍鼎”。鼎腹的銘文記載著他在季氏家做家臣時的事跡:“仲弓治邑,三年,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當時的季氏專權,家臣往往借機謀私,冉雍卻能“正身率下,不私其利”。《孔子家語》裡說,他處理政務時“舉賢才,平徭役,百姓悅服”,這些都印證了孔子“可使南麵”的判斷並非空言。?
在山西侯馬的晉國遺址,出土過一批春秋晚期的盟書,其中提到“為政者當如冉雍,內修德政,外服諸侯”。這些由卿大夫們寫下的誓言,說明冉雍的治理才能在當時就已廣為人知。盟書的字跡遒勁有力,仿佛能讓人看到那些手握權柄者對賢能的渴望,也讓人理解為何孔子會對這個出身寒微的弟子寄予如此高的期望。?
二、南麵之術的竹簡密碼?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老子》裡,有“君子南麵之術,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記載。這讓我們想起冉雍在《論語》中僅有的幾次發言,都是關於“仁政”的核心主張。他曾問孔子:“仁者雖告之曰‘井有仁焉’,其從之也?”孔子答:“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這段對話揭示了“南麵”者需具備的智慧——既要心懷仁愛,又要明辨是非。?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中的《為吏之道》,詳細列舉了官員的行為準則:“寬俗容)忠信,和平毋怨,悔過勿重,茲慈)下勿陵,敬上勿犯。”這些條文與冉雍的治理理念驚人地相似。據《孔子家語?弟子行》記載,冉雍在衛國為官時,“見獄訟,必察其情,不苛不縱”,這種審慎的態度正是“南麵之術”的精髓。秦簡中“審當賞罰”的記載,或許就源於冉雍這樣的先行者積累的治政經驗。?
在河北定州漢墓出土的《論語》竹簡中,“雍也可使南麵”這句話的“南”字寫作“??”,像一個人坐在堂前聽取政事。考古學家發現,這枚竹簡的書寫年代距冉雍生活的時代不過百年,可見其事跡在漢初仍廣為流傳。竹簡旁還附有一篇《冉子政論》,其中提到“為政者,當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這與《論語?為政》中孔子的話一脈相承,或許是冉雍對夫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三、陋巷裡的治世藍圖?
冉雍的故裡菏澤,在春秋時期屬曹國。當地出土的戰國陶片中,有不少刻著“務耕桑,薄賦斂”的字樣,這可能是冉雍治政理念的實物見證。《孔叢子》記載,冉雍曾對孔子說:“夫政者,猶蒲盧也,待化以成。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這種“為政在人”的思想,強調領導者的自身修養是治理的根基。?
在河南安陽殷墟的婦好墓中,出土過一件象征權力的玉圭,上麵刻著“正德,利用,厚生”六個字。這與冉雍主張的“寬惠愛民,節用而愛人”有著共同的精神內核。冉雍在衛國推行的“什一稅”製度,即“民耕百畝,輸十畝於公”,既保證了國家收入,又不使百姓過於困苦,這種平衡之道正是“厚生”思想的體現。當地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上,有“耕織圖”描繪百姓勞作的場景,或許就是對冉雍治下太平景象的追憶。?
山東鄒城的孟廟中,保存著一塊元代石碑,上麵刻著“冉雍治衛,孔子稱之,孟子述之”。孟子曾多次引用冉雍的治政言論,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與冉雍“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主張一脈相承。石碑旁的《冉子祠堂記》記載,冉雍在治理中特彆注重教育,“設庠序,教民禮義”,這種“教化先行”的理念,成為後世“南麵”者的重要借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四、曆史長河中的南麵者?
西漢的蕭何,在秦末戰亂後“約法三章”,與民休息,其治政風格深得冉雍“寬惠”之旨。《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蕭何“買田宅必居窮處,為家不治垣屋”,這種儉樸作風與冉雍“居陋巷而不改其樂”的品格如出一轍。蕭何製定的《九章律》,保留了秦法中合理的部分,去除了苛酷條文,這種“擇善而從”的智慧,與冉雍“審當賞罰”的理念異曲同工。?
唐代的魏徵,以直言敢諫著稱,他向唐太宗提出的“十思疏”,強調“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這與冉雍“節用而愛人”的思想一脈相承。據《貞觀政要》記載,唐太宗曾問魏徵:“何為明君暗君?”魏徵答:“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這種“兼聽則明”的主張,與冉雍處理政務時“察其情,聽其言”的做法遙相呼應。?
北宋的範仲淹,在《嶽陽樓記》中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以民為本的思想與冉雍的仁政理念一脈相承。範仲淹推行的“慶曆新政”,主張“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長官”,這些措施與冉雍“舉賢才”的主張不謀而合。據《宋史?範仲淹傳》記載,他在鄧州為官時,“興學校,修水利,百姓賴之”,其務實作風與冉雍“敏於行”的特點極為相似。?
五、青銅鼎上的治道傳承?
在陝西寶雞出土的西周大克鼎上,刻著周王對克的訓誡:“克,昔餘既令汝出入朕命,今餘唯申就乃令,賜汝叔巿、參冊、?衡,賜汝田於野,賜汝田於渒,賜汝田於康,賜汝田於匽,賜汝田於原,賜汝田於寒山,賜汝井家?田於畯,以厥臣妾,賜汝井人奔於糧。”這段銘文記錄了周天子對臣子的賞賜與期許,其中“出入朕命”的職責,與“南麵”者的使命相通。冉雍作為孔子眼中能“使南麵”的人才,其職責與西周的“卿士”有相似之處,都是協助君主治理國家。?
大克鼎銘文中強調“敬慎乃身,克奔走,畏天威,嗣守文武令”,這種對自身修養和職責的重視,與冉雍“修身以道”的理念一致。冉雍在衛國為官時,“不阿權貴,不徇私情”,正是對這種“敬慎”精神的踐行。青銅鼎作為“重器”,象征著權力與責任,而“南麵”者所承載的,正是這種沉甸甸的責任。?
六、竹簡中的治政細節?
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出土的漢簡,記錄了基層官吏的日常工作:“正月丁亥,丞吉下少史,令史,嗇夫,各循行部,察計簿,毋有稽留,毋敢為奸。”這些細節讓我們得以窺見“南麵”者治理的末梢。冉雍在衛國治理的,或許就是這樣一個個具體的城邑,他“見獄訟必察其情”的認真,正是對這些日常政務的負責。?
漢簡中還有“民有冤,得詣府自言”的記載,說明當時已有申訴製度。這與冉雍主張的“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的理想相呼應。雖然“無訟”難以完全實現,但這種追求公正、化解矛盾的努力,是“南麵”者應有的擔當。冉雍的治理,正是從這些具體的製度和實踐入手,一步步實現社會的和諧。?
七、書畫裡的南麵氣象?
元代畫家倪瓚的《容膝齋圖》,畫中雖隻一方小屋、幾竿修竹,卻透出一種“大隱隱於市”的從容。這種境界與冉雍“居陋巷而不改其樂”的品格相似,都體現了內心的安定與堅守。“南麵”者未必需要奢華的宮殿,正如冉雍在簡陋的環境中仍能推行仁政,真正的治理境界在於內心的仁與智。?
明代畫家仇英的《孔子聖跡圖》中,有一幅“冉雍仕衛”的場景:冉雍身著官服,坐在堂前,麵前跪著申訴的百姓,他神情嚴肅卻目光溫和。這幅畫生動再現了冉雍“寬惠愛民”的治政風格。畫中堂屋的匾額寫著“明德堂”,正是對冉雍“修道以仁”理念的詮釋。?
八、民間記憶中的冉雍?
在菏澤冉雍故裡,至今流傳著許多關於他的傳說。當地老人講,冉雍在衛國為官時,曾遇到一起兄弟爭產的案子,他沒有立刻判決,而是讓兄弟倆互換財產居住一個月。一個月後,哥哥主動讓出了大部分財產,弟弟也羞愧不已,案子不判而解。這個傳說雖無史料記載,卻體現了百姓對冉雍“以德化人”的認可。?
當地還有“冉子井”的遺跡,相傳是冉雍為解決百姓飲水困難而開鑿。井旁的石碑上刻著“甘洌如仁”,這四個字道出了百姓對他的愛戴。冉雍的治理,不是高高在上的命令,而是融入百姓生活的關懷,這種“為民服務”的精神,正是“南麵”者最珍貴的品質。?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九、典籍裡的南麵智慧?
《尚書?大禹謨》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被視為儒家治政的核心思想。冉雍的“可使南麵”,正是因為他掌握了這種“允執厥中”的智慧。在處理政務時,他既不苛酷,也不放縱,而是尋求最恰當的平衡點,這種中庸之道是治理的關鍵。?
《禮記?大學》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鏈條將個人修養與國家治理聯係起來。冉雍“修身以道”,通過自身的修養為治理打下基礎,正是對這一思想的踐行。“南麵”者首先要“正心”,才能“治國”,冉雍的例子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十、古今對話中的南麵啟示?
在當代社會,“南麵”的含義已不再局限於古代的官職,而是指各種組織中的領導者、管理者。冉雍的品質和智慧,對今天的領導者仍有重要啟示。?
首先是“修身”。冉雍注重自身修養,“不阿權貴,不徇私情”,今天的領導者也應注重廉潔自律,以身作則。其次是“仁政”。冉雍“寬惠愛民,節用而愛人”,今天的治理也應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再次是“明辨”。冉雍“可欺也,不可罔也”,今天的領導者也應具備辨彆是非、洞察真相的能力。最後是“務實”。冉雍“敏於行”,注重具體政務的處理,今天的治理也應腳踏實地,解決實際問題。?
從冉雍的時代到今天,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南麵”者所需的核心品質——仁、智、勇、廉,卻從未改變。孔子那句“雍也可使南麵”的評價,不僅是對冉雍個人的肯定,更是為後世的領導者樹立了一個標杆。?
十一、冉雍之後的南麵傳承?
冉雍的思想通過他的弟子和《論語》等典籍流傳下來,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孟子繼承並發展了他的仁政思想,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將“南麵”者的責任推向了新的高度。?
荀子則強調“禮法並施”,他在《王製》中說:“王者之人,飾動以禮義,聽斷以類,明振毫末,舉措應變而不窮。”這種既重禮又重法的思想,與冉雍“審當賞罰”的理念相輔相成,豐富了“南麵”之術的內涵。?
後世的政治家們,無論是漢代的文景二帝,還是唐代的貞觀之治,抑或是宋代的仁宗盛治,都在不同程度上踐行著冉雍的治政理念,實現了社會的繁榮與穩定。?
十二、器物中的南麵隱喻?
除了青銅鼎和玉圭,古代還有許多器物象征著“南麵”的權力與責任。比如象征誠信的“圭璋”,《禮記?郊特牲》中說“圭璋特,義也”,冉雍“忠信”的品質,正是“圭璋”所象征的美德。又如象征秩序的“律管”,《史記?律書》說“王者製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冉雍“審當賞罰”的治理,正是對這種秩序的維護。?
這些器物不僅是權力的象征,更是對“南麵”者的提醒:權力越大,責任越重,更要堅守道德與法度。冉雍能被孔子認為“可使南麵”,正是因為他具備了與這些器物所象征的美德相匹配的品質。?
十三、地域文化中的南麵基因?
冉雍的故裡菏澤,地處中原腹地,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這裡的文化傳統中,蘊含著重視治理、崇尚賢能的基因。除了冉雍,菏澤曆史上還湧現出許多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如伊尹、吳起等,他們的治政理念都與冉雍有相通之處,體現了這一地域文化中“南麵”智慧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