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九百粟的溫度:孔子的分濟哲學_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 第128章 九百粟的溫度:孔子的分濟哲學

第128章 九百粟的溫度:孔子的分濟哲學(1 / 2)

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裡鄉黨乎!”

魯定公九年的暮春,曲阜的宰官署飄著新麥的清香。原思捧著竹簡核著糧賬,案頭的青銅甗裡正蒸著粟米,熱氣在窗紙上暈出一片水霧。當冉有將九百斛粟米的賬簿放在他麵前時,這位剛上任的家宰忽然站起身,袍角掃過案幾,帶倒了那隻裝著鹹菜的陶豆。“夫子賜粟過厚,思不敢受。”他的聲音在空蕩的廳堂裡回響,像投入深潭的石子。?

孔子聞訊從學堂趕來時,夕陽正穿過庭院裡的杏樹,將兩人的影子拉得很長。“毋,以與爾鄰裡鄉黨乎!”夫子的手指叩著賬簿上“九百”兩個字,墨跡尚未乾透,“粟米者,非獨為一人謀,乃為眾人謀也。”風吹過簷角的銅鈴,將這句話送向巷陌深處,那裡有等待救濟的貧戶,有缺糧的學子,有孤寡的老人。?

一、九百粟的分量:度量衡裡的道義?

在河南博物院的“古代度量衡”展廳,陳列著一組戰國時期的粟米量器:斛、鬥、升。考古人員考證,當時一斛約合今天的20升,九百斛粟米相當於升,足夠一個五口之家食用十年。這組鏽跡斑斑的青銅器,像一把把鑰匙,能打開《論語?雍也》裡那段關於分粟的對話。?

原思辭粟的理由,在《孔子家語?致思》裡有記載:“思居陋巷,家有薄田五畝,足以供??粥,九百之粟,實為過也。”這位以“清正”聞名的弟子,在魯國的宰官署任職時,仍住著土牆草頂的房子,出門靠步行,吃飯以野菜佐粟。在山東鄒城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上,有幅“原思拒粟”圖:原思拱手立於階下,麵前的粟米堆成小山,而他身後的柴門旁,妻子正彎腰在菜園裡勞作。?

孔子為何堅持給予九百粟?這要從春秋時期的俸祿製度說起。《禮記?王製》記載:“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卿視伯,大夫視子男,士視附庸。”作為孔子的家宰,原思的俸祿本應與“下大夫”相當,九百粟恰是這個等級的標準。但在安徽壽縣出土的“鄂君啟節”銘文裡,我們能看到當時的糧食換算:“車五十乘,歲輸粟千斛”,可見九百粟對於一個家宰而言,既是製度所定,也是責任所需——他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接濟往來的學子與賓客。?

二、陋巷裡的家宰:原思的清儉之道?

原思,也就是原憲,是孔子弟子中少有的“安貧樂道”者。《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他“無欲速,無見小利”,這種性格在他擔任家宰期間體現得淋漓儘致。在陝西韓城出土的戰國竹簡《原憲家語》中,有他的自述:“吾為宰三月,未嘗用官粟一杯,廚中肉不超過一塊,廄中馬不食粟。”?

他的居所,在曲阜的“陋巷”深處,與顏回為鄰。《論語?雍也》記載:“原思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鄭玄注曰:“辭者,嫌多也。”這種“嫌多”的背後,是對物質欲望的克製。在河南偃師的東漢畫像磚上,刻著原思家的場景:堂屋正中擺著一張矮案,案上隻有一豆一觴,牆上掛著農具,屋外的籬笆上爬滿豆角。考古專家說,這磚畫還原了“原思居”的真實麵貌——家無餘財,卻窗明幾淨。?

有一次,子貢帶著車馬隨從拜訪原思,看到他穿著補丁摞補丁的袍子,踩著草編的鞋子,正在院裡劈柴。《莊子?讓王》記載了這段對話:“子貢曰:‘夫子豈病乎?’原憲曰:‘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吾貧也,非病也。’”這番話後來被刻在曲阜孔廟的“論語壁”上,與顏回“不改其樂”的典故相鄰,成為後世文人的精神坐標。?

三、孔子的分濟哲學:從獨善到兼濟?

“以與爾鄰裡鄉黨乎”這句話,並非隨口而言。在《論語?顏淵》中,孔子曾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不足?”這種“藏富於民”的思想,在九百粟的分配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他不希望原思將粟米據為己有,而是要讓它流動起來,像渠水灌溉田野般,滋養整個社群。?

在山東臨淄的齊國故城遺址,考古人員發現過一處戰國時期的“惠民倉”,倉內有銘文:“粟米者,天之所生,地之所出,當與民共之。”這與孔子的思想不謀而合。《禮記?禮運》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描述,或許正是這種分濟哲學的理想圖景——粟米不是個人的財富,而是社群的共有資源,管理者的責任是讓它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孔子的弟子曾記錄過他分粟的標準:“老而無妻者,粟月一斛;老而無夫者,粟月八鬥;少而無父者,粟月六鬥;壯而無業者,粟月五鬥。”這些數字被刻在山西侯馬的陶片上,旁邊畫著不同的人像:拄杖的老人、抱孩子的寡婦、讀書的少年、耕作的農夫。這張“分濟圖譜”,讓九百粟有了具體的去向,也讓原思明白了夫子的深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四、鄰裡鄉黨的範圍:社群倫理的邊界?

“鄰裡鄉黨”在《周禮》中有明確的界定:“五家為鄰,五鄰為裡,五黨為州,五州為鄉。”換算成今天的概念,大約是從街坊到鄉鎮的範圍。孔子讓原思將粟米分給這些人,暗含著“由近及遠”的社群倫理——先照顧身邊的人,再擴展到更大的範圍。?

在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有“鄰人共粟”的記載:“癸巳卜,貞:鄰人缺粟,合族共之,吉。”這種氏族社會的互助傳統,被孔子發展為更係統的倫理規範。《論語?裡仁》中“德不孤,必有鄰”的說法,正是這種倫理的體現——品德高尚的人不會孤單,因為他會得到鄰裡的支持;而支持鄰裡,也是品德的體現。?

原思後來製定了“分粟三法”:一是“即時濟”,對突然斷糧的家庭給予應急粟;二是“定期濟”,每月給孤寡老人發放定額粟;三是“生產濟”,給缺種子的農戶提供穀種。這種做法被記錄在《原憲治魯》的竹簡裡,現藏於山東博物館。其中“生產濟”的條目下寫著:“授人以粟,不如授人以種,一季之種,可收十季之粟。”?

五、辭與受的辯證法:君子的財富觀?

原思的“辭”與孔子的“受”,構成了君子對待財富的兩種態度。原思的“辭”,不是虛偽的謙讓,而是“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自律;孔子的“受”,也不是貪婪的占有,而是“受之有道,用之有方”的擔當。這種辯證關係,在《孟子?萬章下》裡有更清晰的闡述:“非其道,則一簞食不可受於人;如其道,則舜受堯之天下,不以為泰。”?

在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的秦簡《為吏之道》中,有“取予有節”的說法,與孔子的財富觀一脈相承。原思最終接受了九百粟,但將其中的六百粟分給了鄰裡鄉黨,自己隻留下三百粟。《孔子家語》記載:“思每食,必召三二貧士共餐,粟飯藜羹,談笑風生。”這種“受而能分”的智慧,比單純的“辭”更難能可貴。?

唐代的韓愈在《原道》中說:“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這段對貧富不均的感歎,反襯出孔子“分濟哲學”的前瞻性——合理分配財富,是社會穩定的基礎。?

六、粟米的旅程:從倉庫到餐桌?

九百粟從官倉到鄰裡餐桌的旅程,是一幅生動的社會圖景。在山東曲阜的“孔子故裡園”,有組蠟像還原了這個過程:原思帶著弟子在倉前稱重,貧戶們排著隊領取,有人用布袋子裝,有人用陶罐盛,有人背著孩子,有人拄著拐杖。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個少年,他領了粟米後,沒有回家,而是先送給了巷尾的盲眼老人。?

在陝西西安的漢代畫像石上,有“粟米流轉”圖:從收割、入倉、分配到烹飪,每個環節都有多人參與。其中分配環節畫著一位官員疑似原思)正在用鬥量粟,旁邊的題記是“與鄰共,和為貴”。這與《禮記?中庸》“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的說法相呼應——粟米的流動,促進了社群的和諧。?

現代社會的“粟米旅程”更加複雜,但本質未變。從農民種植、企業加工、超市銷售到家庭消費,每個環節都涉及分配問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報告顯示,全球每年有13億噸糧食被浪費,而同時有8.2億人處於饑餓狀態。這種反差,讓孔子“分濟哲學”有了新的現實意義——減少浪費,合理分配,是解決糧食問題的重要途徑。?

七、家宰的責任:管理者的倫理課?

原思作為家宰,其職責不僅是管理事務,更是分配資源。孔子的“九百粟之教”,實際上是給管理者上的一堂倫理課:權力越大,責任越大;掌握的資源越多,越要公平分配。?

在《尚書?大禹謨》中,“正德、利用、厚生”被視為官員的三大職責,其中“利用”就是合理利用資源,“厚生”就是讓百姓生活富足。原思後來在魯國推行的“均粟法”,正是對這三大職責的實踐:通過正德確保分配公平,通過利用提高粟米效用,通過厚生改善民生。?

現代管理學中的“利益相關者理論”,與孔子的管理倫理有相通之處。該理論認為,企業管理者不僅要對股東負責,還要對員工、客戶、社區等利益相關者負責。這就像原思不僅要對孔子負責,還要對鄰裡鄉黨負責一樣——管理者的決策,應兼顧各方利益,而不是隻考慮某一方。?

八、從九百粟到社會保障:分濟思想的製度化?

西漢的“常平倉”製度,是孔子分濟思想的製度化體現。《漢書?食貨誌》記載:“令邊郡皆築倉,以穀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穀貴時減其賈而糶,名曰常平倉。”這種在豐年儲糧、荒年平價售糧的製度,與原思的“分粟三法”一脈相承,都是為了平衡糧食供需,保障民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唐代的“義倉”由民間自主管理,百姓按田畝繳納一定粟米,遇到災荒時自行分配。這種製度比常平倉更貼近“鄰裡鄉黨”的範圍,體現了社群自助的精神。《舊唐書?食貨誌》記載:“義倉之粟,唯荒年賑給,不得雜用。”這種規定,確保了粟米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現代的社會保障體係,是分濟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從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到最低生活保障,都是通過製度化的方式,實現資源的再分配。我國的“精準扶貧”政策,更是將“鄰裡鄉黨”的範圍擴展到全國,通過精準識彆、精準幫扶,讓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這與孔子“以與爾鄰裡鄉黨乎”的精神內核是一致的。?

九、古今分濟案例的啟示?

在浙江寧波的天一閣,藏有明代《義倉誌》,記載了地方士紳組織的分粟活動:“每歲冬,聚族而議,核貧戶之數,量倉粟之多寡,分上、中、下三等給之。”這種做法與原思的分粟有相似之處,但更注重程序的公平。?

在國外,類似的分濟傳統也很悠久。中世紀歐洲的修道院會設立“施舍箱”,收集信徒捐贈的財物,分發給窮人;伊斯蘭國家的“天課”製度,要求信徒將部分財產捐贈給貧困者。這些做法雖然文化背景不同,但都體現了“分濟”的理念——財富不是個人的,而是社會的,有責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對比古今中外的分濟案例,我們可以發現三個共同點:一是基於社群,二是注重公平,三是強調責任。這些共同點,為現代慈善事業和社會保障製度提供了借鑒——既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也要鼓勵民間參與;既要確保分配公平,也要尊重受助者的尊嚴;既要強調富人的責任,也要培養全社會的互助精神。?

十、儉與豐的平衡:可持續的分濟之道?

原思的清儉與九百粟的豐厚,形成了一種平衡:個人節儉,才能有更多資源用於分濟;而分濟合理,才能讓節儉有意義。這種平衡,是可持續分濟的關鍵。?

《墨子?節用》中“諸加費不加於民利者,聖王弗為”的說法,與原思的節儉精神一致。但墨子過度強調節儉,甚至反對必要的消費,而孔子則主張“儉而不吝”——節儉但不吝嗇,該用則用,該分則分。《論語?述而》中“奢則不孫,儉則固”的說法,正是這種平衡的體現。?


最新小说: 30歲離婚逆襲,霸總收心獨寵我 退圈當天,瘋批導演拉我閃婚了 亂武從拜入武館開始 紅顏變: 都鐸公主:王權與愛情 離婚後我殺瘋了!前夫跪求複合! 挺著孕肚攀上豪門終成人生贏家 蜻蜓琥珀:三世回眸 葬豪門:我靠破產危機收割全球 報告祖國,我有係統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