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騂角之光:不問出身的人才觀_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 第129章 騂角之光:不問出身的人才觀

第129章 騂角之光:不問出身的人才觀(1 / 2)

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魯哀公七年的春天,曲阜城外的祭祀場地上,一匹毛色純赤、犄角端正的牛犢正不安地刨著蹄子。負責祭祀的官員皺著眉頭打量它,又瞥了一眼不遠處那匹毛色雜亂的犁牛——這匹良種牛犢,竟是那匹拉犁的普通母牛所生。站在人群中的仲弓握緊了拳頭,夫子前日說的話又在耳邊響起:“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

一、牛犢的血統與祭祀的規矩

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大量關於祭祀用牛的記載。商王祭祀時,對牛的毛色、品種、年齡都有嚴格規定,隻有“純色、無雜毛、牛角端正”的牛才能用於祭祀山川神靈,而拉犁的耕牛及其後代,即便符合條件,也被排除在外。這種“以出身定貴賤”的規矩,在西周時期被寫入《周禮?春官?大司樂》:“凡祭祀,用騂牲,必純色,其係世不雜。”

春秋時期,這種規矩依然盛行。魯國的《祀典》明確規定:“犁牛之子,雖騂角,不得入太廟。”這裡的“犁牛”,不僅指拉犁的牛,更象征著出身低微的人;“騂且角”則代表著優秀的品質和才能。在山東博物館藏的戰國銅器“子仲薑盤”上,刻有一幅“祭祀選牛”圖:一位官員正指著一匹犁牛之子搖頭,而那匹牛犢的毛色純赤、犄角端正,與旁邊被選中的牛犢彆無二致。

孔子為何要打破這種規矩?這與他“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一脈相承。在《論語?先進》中,他的弟子既有貴族子弟如孟懿子,也有貧士如顏回、子路,甚至還有商人子貢。這種打破階層壁壘的做法,在當時是驚世駭俗的,就像要用犁牛之子祭祀一樣,挑戰著固有的等級秩序。

二、仲弓的出身與孔子的賞識

仲弓,即冉雍,是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著稱的人物。《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仲弓父,賤人。”這裡的“賤人”,指的是社會地位低下的勞動者,可能是農夫或工匠。在河南偃師出土的漢代畫像石上,有幅“仲弓問學”圖:仲弓穿著粗布衣服,站在孔子麵前,神情恭敬,而旁邊的其他弟子多穿著錦緞長袍,形成鮮明對比。

孔子卻對仲弓十分賞識,曾說:“雍也可使南麵。”《論語?雍也》)意思是仲弓有能力擔任一方長官,這在等級森嚴的春秋時期,是對出身低微者的極高評價。在山東鄒城的孟廟中,有一塊元代石碑,刻著“仲弓治政”的故事:仲弓在季氏家做家臣時,推行“舉賢才、平賦稅”的政策,深受百姓愛戴,而那些出身貴族的家臣卻因循守舊,政績遠不如他。

孔子用“犁牛之子”比喻仲弓,既是對他才能的肯定,也是對當時社會“唯出身論”的批判。在《孔子家語?辨政》中,記載了孔子與季康子的對話:季康子問孔子,為何重用仲弓這樣出身低微的人?孔子回答:“夫取人以行,不以言;用人以才,不以勢。”這種“重才能、輕出身”的觀點,在當時是石破天驚的。

三、曆史上的“犁牛之子”

在中國曆史上,有許多“犁牛之子”式的人物,他們出身低微,卻憑借自身才能成就一番事業。商朝的伊尹,原本是有莘氏的奴隸,因廚藝精湛被商湯發現,後來輔佐商湯滅夏建商,成為一代賢相。《史記?殷本紀》記載:“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戰國時期的蘇秦,出身農家,曾因遊說諸侯失敗而被家人嘲笑。但他沒有放棄,頭懸梁、錐刺股,最終佩六國相印,成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在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戰國縱橫家書》中,蘇秦自述:“臣,東周之鄙人也,家貧,親老,無罷車駑馬,桑輪蓬篋,羸幐擔囊,南至秦。”

漢代的衛青,原本是平陽公主家的騎奴,後來憑借戰功成為大司馬大將軍,封長平侯。《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記載:“衛青者,平陽人也。其父鄭季,為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侯妾衛媼通,生青。青為侯家騎,少時歸其父,其父使牧羊。先母之子皆奴畜之,不以為兄弟數。”

這些曆史人物的經曆,印證了孔子“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的觀點。他們就像那些毛色純赤、犄角端正的犁牛之子,儘管出身低微,卻憑借自身的才能和努力,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和重用。

四、“用”與“舍”的權力博弈

在春秋時期,“用”與“舍”的權力掌握在貴族手中。他們往往根據出身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值得重用,而忽視其才能。孔子的這句話,實際上是在挑戰這種權力。他認為,一個人的價值不應由出身決定,而應由其品質和才能決定,即便是山川神靈,也不會拒絕優秀的人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左傳?昭公七年》中,記載了一個“晏子論士”的故事:齊景公想重用出身貴族的公孫灶,晏子卻推薦了出身低微的穰苴。齊景公說:“穰苴出身微賤,如何能擔當大任?”晏子回答:“夫賢不肖,在德不在位;在能不在祿。穰苴雖賤,有大才,可退敵國,安社稷,為何不用?”齊景公最終采納了晏子的建議,穰苴果然大敗晉軍。

這種“用賢不用貴”的思想,在戰國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商鞅在秦國變法時,提出“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打破了貴族世襲的特權,讓出身低微的人有了上升的通道。在陝西鹹陽出土的秦簡《為吏之道》中,明確規定:“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謗,三曰舉事審當,四曰喜為善行,五曰恭敬多讓。雖有賤民,有此五善,亦當舉用。”

五、毛色與才能的隱喻

“騂且角”不僅是對牛的外在描述,更是對人才內在品質的隱喻。“騂”指毛色純赤,象征著純正的品德;“角”指犄角端正,象征著出眾的才能。在孔子看來,一個人的品德和才能,比出身更重要。

在《論語?公冶長》中,孔子評價子貢:“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子貢是商人出身,在當時被視為“賤業”,但孔子卻十分欣賞他的才能。在山東曲阜孔廟的“聖跡圖”中,有一幅“子貢辯難”圖:子貢正在與衛國大夫辯論,言辭犀利、邏輯清晰,周圍的人無不讚歎,而他的商人身份早已被人們淡忘。

漢代的王充在《論衡?自紀篇》中說:“才高行潔,不可保以必尊貴;能薄操濁,不可保以必卑賤。”這種觀點與孔子的人才觀不謀而合。王充本人出身“細族孤門”,但他憑借自己的才華,寫出了《論衡》這部批判讖緯迷信的巨著,成為東漢時期著名的思想家。

六、祭祀傳統中的人才觀念演變

從商周時期的“以出身定祭祀用牛”,到春秋時期孔子“不問出身,唯才是舉”,祭祀傳統中的人才觀念發生了重大演變。這種演變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和思想的解放。

在唐代,科舉製度的完善進一步打破了出身的限製。唐太宗李世民曾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科舉製度讓寒門子弟有了通過考試進入仕途的機會,許多出身低微的人憑借自己的才華成為朝廷重臣,如狄仁傑、張九齡等。在陝西西安出土的唐代墓誌中,有許多記載寒門子弟通過科舉成名的故事,其中一塊墓誌寫道:“吾本農家子,少力學,舉進士,官至禦史大夫,皆賴聖朝科舉之製。”

宋代的歐陽修在《送徐無黨南歸序》中說:“草木鳥獸之為物,眾人之為人,其為生雖異,而為死則同,一歸於腐壞澌儘泯滅而已。而眾人之中,有聖賢者,固亦生且死於其間,而獨異於草木鳥獸眾人者,雖死而不朽,逾遠而彌存也。”歐陽修強調,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出身,而在於是否能成就不朽的事業,這與孔子的人才觀一脈相承。

七、“山川其舍諸”的深層含義

“山川其舍諸”這句話,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山川神靈象征著一種超越人為的公正力量,孔子認為,即便是人為地忽視優秀的人才,這種公正的力量也不會舍棄他們。這反映了孔子對人才價值的堅定信念。

在《周易?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話,與“山川其舍諸”有著相似的內涵。君子就像那匹毛色純赤、犄角端正的犁牛之子,隻要自強不息、不斷提升自己的才能和品德,就一定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重用。

明代的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夫才生於情,未有無情而有才者也。情之於才,猶火之有光,火無精光,則不能照物;情無真摯,則不能育才。”王陽明強調,才能源於真摯的情感和不懈的努力,而不是出身。他本人雖然出身官宦世家,但他的思想和成就並非得益於出身,而是源於他對儒學的深刻理解和不斷實踐。

八、現實中的“犁牛之子”

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犁牛之子”式的人物,他們出身低微,卻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企業家馬雲,早年曾是一名英語教師,出身普通家庭。他創立阿裡巴巴時,麵臨著資金短缺、技術落後等諸多困難,但他憑借自己的遠見卓識和不懈努力,將阿裡巴巴打造成了全球知名的互聯網企業,改變了中國的商業模式。

科學家屠呦呦,出身於一個普通的中醫家庭。她在研究青蒿素的過程中,經曆了無數次失敗,但她始終沒有放棄,最終成功提取出青蒿素,為全球瘧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貢獻,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這些現實中的例子,充分證明了孔子“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的人才觀的正確性。一個人的出身並不能決定他的命運,隻要擁有優秀的品質和才能,並為之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九、打破出身壁壘的社會意義

打破出身壁壘,實現“不拘一格降人才”,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激發社會的活力,讓更多有才能的人參與到社會建設中來,推動社會的進步和創新。

在現代社會,教育公平是打破出身壁壘的重要途徑。通過普及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機會,無論出身如何,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人生的夢想。許多國家都在致力於推進教育公平,如芬蘭的教育體係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公平的教育體係之一,在芬蘭,無論學生的家庭背景如何,都能接受到高質量的教育。

除了教育公平,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和公平的就業製度也是打破出身壁壘的重要保障。通過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製度,為出身低微的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發展機會;通過建立公平的就業製度,消除就業歧視,讓每個人都能憑借自己的才能和努力獲得合適的工作崗位。

十、“唯才是舉”的曆史實踐

在中國曆史上,許多統治者都踐行了“唯才是舉”的人才觀,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三國時期的曹操,頒布了“求賢令”,明確提出“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他打破了傳統的道德觀念和出身限製,招攬了許多有才能的人,如郭嘉、程昱等,這些人大多出身低微,卻為曹操統一北方做出了重要貢獻。

唐太宗李世民,也十分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任用。他曾說:“朕之授官,必擇才行。若才行不至,縱朕至親,亦不虛授。”他重用了許多出身寒門的人,如魏徵、馬周等,這些人成為了貞觀之治的重要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深知出身低微者的不易。他在位期間,大力推行科舉製度,讓更多的寒門子弟有機會進入仕途。同時,他還規定“凡官員有才能者,不問出身,皆可提拔重用”,許多出身低微的人憑借自己的才能成為了朝廷重臣。

這些曆史實踐充分證明,“唯才是舉”是一種有效的人才選拔製度,它可以打破出身的限製,讓更多有才能的人參與到國家治理中來,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十一、出身與環境對人才成長的影響

雖然出身不能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但出身和環境對人才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出身低微的人,往往麵臨著更多的困難和挑戰,如教育資源匱乏、社會關係簡單等。但這些困難和挑戰也可能成為他們成長的動力,讓他們更加努力地追求成功。

在《孟子?告子下》中,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話深刻地闡述了困境對人才成長的重要作用。許多出身低微的人,正是在困境中磨練了自己的意誌,提升了自己的能力,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

當然,出身優越的人也有自己的優勢,他們往往能夠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和社會關係,這些優勢可以為他們的成長提供更好的條件。但如果他們不能充分利用這些優勢,而是依靠出身和家庭背景,就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功。

十二、現代社會中的“犁牛之子”現象

在現代社會,“犁牛之子”現象依然普遍存在。許多出身低微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在各個領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在體育界,許多優秀的運動員都出身貧寒。如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出身於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他通過自己的刻苦訓練和不懈努力,成為了nba曆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之一。足球巨星裡奧?梅西,出身於阿根廷的一個普通家庭,他從小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症,但他沒有放棄自己的足球夢想,最終成為了世界足壇的超級巨星。

在文藝界,也有許多出身低微的藝術家。如作家莫言,出身於山東高密的一個農民家庭,他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對農村生活的深刻體驗,寫出了《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等優秀作品,成為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演員王寶強,出身於河北邢台的一個農民家庭,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打拚,從一個群眾演員成長為中國著名的演員。

這些現代社會中的“犁牛之子”,用自己的經曆證明了“出身不能決定命運,才能和努力才是成功的關鍵”。

十三、人才選拔製度的完善與挑戰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人才選拔製度不斷完善,但仍然麵臨著一些挑戰。


最新小说: 驚悚靈異 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 星辰墟 濱津市第十三中學 少年特戰 山野神醫好快活! 周途儘處,唯汝有爾 直播出海打撈後,我成了警局常客 你和好兄弟共同穿越到了修仙世界 和反派權臣共享痛感後殺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