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一、曲阜陋巷的叩問:門與道的隱喻
魯哀公十一年的深秋,曲阜城籠罩在蕭瑟的寒意中。孔子站在顏回故居的巷口,望著那扇斑駁的木門,陷入了長久的沉思。不久前,這位最得意的弟子因病離世,隻留下這間簡陋的居所,和那句“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千古絕唱。
弟子們見夫子久久不語,便輕聲問道:“夫子,顏回已去,您為何仍在此徘徊?”
孔子緩緩轉過身,目光掃過圍攏的弟子,又望向遠處城牆的垛口,長歎一聲:“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誰能走出屋子不經過門戶呢?為什麼沒有人遵循這條正道呢?
這句看似平淡的詰問,像一顆投入靜水的石子,在弟子們心中激起層層漣漪。他們知道,夫子口中的“戶”,不僅是顏回故居的木門,更是每個人生活中必須經由的路徑;而“斯道”,也不僅是行走的道路,更是儒家追求的仁道、正道。
孔子的叩問,蘊含著對人生與社會的深刻洞察:就像出門必須經過門戶一樣,做人做事也必須遵循一定的正道。可現實卻是,很多人明知正道所在,卻偏偏選擇旁門左道,這正是孔子感到困惑與痛心的地方。
二、“戶”的象征:從物理空間到人生路徑
要理解孔子的叩問,首先需要解析“戶”的多重象征意義。在古代漢語中,“戶”的含義遠不止於物理意義上的門戶,它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理解“道”的重要切入點。
物理空間的“戶”:“戶”在甲骨文中像一扇門的形狀,《說文解字》釋為“護也,半門曰戶”,指單扇的門雙扇為“門”)。在古代建築中,戶是房屋的出入口,是內外空間的分隔與連接。一個人要走出房屋,必須經過戶,這是無法回避的物理事實。《禮記?曲禮上》“入戶奉扃,視瞻毋回”,強調進入門戶時要遵守禮儀,可見“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社會秩序的“戶”:在宗法製度下,“戶”是家庭的象征,“戶”的數量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指標。《周禮?秋官?司民》“掌登萬民之數,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辨其國中與其都鄙及其郊野,異其男女,歲登下其死生”,這裡的“戶”是戶籍製度的基礎,體現了社會的組織秩序。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就像生活在“戶”內,必須遵守社會的規範和秩序,才能正常生活。
人生階段的“戶”: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戶”,即必須經曆的過程和必須遵守的規則。《禮記?內則》記載了從出生、成長、婚嫁到衰老的各種禮儀,這些禮儀就像人生的“戶”,指引著人們從一個階段走向另一個階段。比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標誌著成年,這就是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戶”,必須經由這個“戶”,才能被社會認可為成人。
“戶”的象征意義表明,無論是物理空間、社會秩序還是人生階段,都存在著必須經由的路徑和必須遵守的規則,這是客觀規律,無法違背。孔子以“戶”為喻,正是要說明“道”的必然性——就像出門必須經過戶一樣,做人做事也必須遵循正道。
三、“斯道”的內涵:儒家正道的核心要義
孔子所說的“斯道”,即儒家追求的正道,其核心是“仁”,圍繞“仁”形成了一整套關於做人、做事、治國的原則和規範,這些原則和規範構成了儒家正道的豐富內涵。
“仁”是“斯道”的核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斯道”的根本。孔子對“仁”的解釋雖然多樣,但最基本的含義是“愛人”。《論語?顏淵》中,樊遲問仁,孔子回答“愛人”;《論語?雍也》中,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種“愛人”不是狹隘的私情,而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普遍情感,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本準則。遵循“斯道”,首先要做到“仁”,心中有愛人之心,行為有愛人之舉。
“禮”是“斯道”的規範:“禮”是“仁”的外在表現,是“斯道”的具體規範。《論語?顏淵》中,顏淵問仁,孔子回答“克己複禮為仁”,說明“禮”是實現“仁”的途徑。“禮”包括各種禮儀、製度、規範,從日常的言行舉止到國家的典章製度,都有“禮”的規定。遵循“禮”,就是要在社會生活中遵守這些規範,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的要求。
“義”是“斯道”的準則:“義”是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標準,是“斯道”的重要準則。《論語?裡仁》中,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強調君子應該以“義”為行動的指南。“義者,宜也”,即行為要適宜、正當。在麵對利益衝突時,要以“義”為重,做到“見利思義”《論語?憲問》);在處理事情時,要符合“義”的要求,做到“義以為上”《論語?陽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智”是“斯道”的前提:“智”是認識“斯道”、踐行“斯道”的前提。《論語?子罕》中,孔子說“知者不惑”,有智慧的人能夠明辨是非,不被迷惑,從而正確地遵循“斯道”。“智”不僅包括知識,更包括對“仁”“禮”“義”的理解和把握。《論語?陽貨》中,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強調了學習對於理解“斯道”的重要性。
“信”是“斯道”的保障:“信”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也是踐行“斯道”的保障。《論語?為政》中,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將“信”比作車輛的關鍵部件,說明沒有“信”,人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信”要求言行一致,說到做到,《論語?子路》中,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強調了“信”的重要性。
“斯道”的內涵表明,儒家的正道是一個以“仁”為核心,以“禮”“義”“智”“信”為支撐的完整體係,這套體係為人們提供了做人、做事的基本遵循,是社會和諧有序的保障。
四、“何莫由斯道也”的困惑:孔子時代的正道迷失
孔子發出“何莫由斯道也”的困惑,源於他所處的時代正道迷失的現實。春秋末年,禮崩樂壞,原有的社會秩序被打破,人們不再遵循儒家倡導的正道,而是追求私利,采用不正當的手段謀取利益,這種現實讓孔子感到痛心和困惑。
政治領域的正道迷失:在政治領域,諸侯爭霸,大夫專權,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原有的禮樂製度被破壞。《論語?季氏》中,孔子批評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因為按照周禮,隻有周天子才能用八佾舞,季氏作為大夫,用八佾舞是僭越行為,違反了政治正道。各國諸侯也不再遵循“以德治國”的原則,而是采用武力和權謀,如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實則謀取霸權;晉文公通過城濮之戰確立霸權,也是依靠武力。
社會倫理的正道迷失:在社會倫理方麵,父子、君臣之間的關係變得混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為普遍現象。《論語?顏淵》中,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說明當時的社會倫理已經嚴重失序。兒子弑父、臣子弑君的事件時有發生,如《左傳?宣公二年》記載的“趙盾弑其君”,雖然趙盾並非直接凶手,但因未能阻止弑君行為,被孔子記載為“弑君”,這反映了當時社會倫理的敗壞。
個人行為的正道迷失:在個人行為方麵,人們不再注重品德修養,而是追求名利,采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取利益。《論語?公冶長》中,孔子批評“巧言令色,鮮矣仁”,說明當時有很多人通過花言巧語、偽裝和善來謀取私利。《論語?裡仁》中,孔子說“放於利而行,多怨”,指出那些一味追求利益的人,會招致很多怨恨,這也是個人行為正道迷失的表現。
孔子對正道迷失的現實有著深刻的感受,他周遊列國,希望能找到一個能夠推行“斯道”的國家,但最終未能如願。他看到很多人明明知道正道所在,卻偏偏選擇旁門左道,就像明明有門戶可以走出房屋,卻偏偏要翻牆越窗一樣,這種行為讓他感到困惑和痛心。
五、曆史中的“由戶”與“不由戶”:正道與歧路的較量
在中國曆史上,“由戶”遵循正道)與“不由戶”違背正道)的較量從未停止,無數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都印證了遵循正道的重要性和違背正道的危害性,這些曆史經驗和教訓為我們理解孔子的叩問提供了生動的例證。
商湯與夏桀:正道興邦與歧路亡國:商湯是夏朝末年的部落首領,他遵循“仁政”的正道,關心百姓疾苦,任用賢能,得到了百姓的擁護。夏桀則是夏朝的最後一個君主,他荒淫無道,殘害百姓,違背了正道,最終被商湯推翻。《史記?夏本紀》記載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而商湯“施仁政,布德惠,天下鹹歸商”,這說明遵循正道能夠興邦,違背正道則會亡國。
周公與管叔:堅守正道與圖謀叛亂: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去世後,周公輔佐周成王,堅守“禮樂”的正道,製定了一係列製度,鞏固了周朝的統治。管叔是周公的哥哥,他不滿周公輔政,聯合蔡叔、霍叔發動叛亂,違背了正道,最終被周公平定。《史記?魯周公世家》記載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並“興正禮樂,度製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而管叔“及其群弟流言於國曰:‘周公將不利於成王’”,最終“周公奉成王命,伐誅武庚、管叔,放蔡叔”,這說明堅守正道能夠維護社會穩定,圖謀叛亂則會自取滅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孔子與少正卯:傳播正道與蠱惑人心: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一生致力於傳播“斯道”,培養弟子,希望能恢複社會的秩序。少正卯是春秋時期的大夫,他也在魯國講學,但他的學說蠱惑人心,違背了正道,吸引了很多孔子的弟子。《荀子?宥坐》記載孔子為魯國司寇時,“七日而誅少正卯”,認為少正卯“心達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記醜而博,順非而澤”,這種人“不可不誅”,這雖然反映了當時思想鬥爭的激烈,但也說明傳播正道與蠱惑人心的較量是非常尖銳的。
諸葛亮與曹操:鞠躬儘瘁與權謀篡漢: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的丞相,他輔佐劉備和劉禪,堅守“興複漢室”的正道,鞠躬儘瘁,死而後已,得到了後人的敬仰。曹操則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奠基者,他雖然有雄才大略,但采用權謀手段,挾天子以令諸侯,最終其子曹丕篡漢稱帝,違背了“忠君”的正道,受到了後人的批評。《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鞠躬儘瘁,死而後已”,而《三國誌?武帝紀》則記載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天下莫敢不聽”,這說明堅守正道能夠名垂青史,采用權謀則會留下罵名。
曆史中的“由戶”與“不由戶”的較量表明,遵循正道雖然可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但最終能夠得到人們的認可和曆史的肯定;違背正道雖然可能會一時得逞,但最終會遭到人們的唾棄和曆史的懲罰。
六、“由戶之道”的現代啟示:個人成長中的正道堅守
在現代社會,“由戶之道”對個人成長依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麵臨著“由戶”遵循正道)與“不由戶”違背正道)的選擇,遵循正道是個人成長和實現人生價值的根本保證。
學習中的正道堅守:在學習過程中,正道就是勤奮努力、誠實做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好成績。但有些學生卻選擇“不由戶”的方式,如考試作弊、抄襲作業等,這些行為雖然能一時取得好成績,但卻違背了學習的正道,損害了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品德修養。真正的學習應該是通過不斷地積累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來實現個人的成長和進步,這才是學習的正道。
職業發展中的正道堅守:在職業發展過程中,正道就是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努力工作,通過自己的業績和貢獻獲得職業的發展和提升。但有些人為了追求職業發展,卻選擇“不由戶”的方式,如投機取巧、弄虛作假、拉關係走後門等,這些行為雖然能一時獲得利益,但卻違背了職業的正道,損害了自己的職業聲譽和發展前景。真正的職業發展應該是通過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增強自己的職業素養、為單位和社會做出貢獻,來實現職業的成長和價值的體現,這才是職業發展的正道。
人際交往中的正道堅守: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正道就是真誠待人、尊重他人、樂於助人,通過自己的真誠和善良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友誼。但有些人在人際交往中,卻選擇“不由戶”的方式,如虛偽狡詐、欺騙他人、損人利己等,這些行為雖然能一時獲得好處,但卻違背了人際交往的正道,損害了自己的人際關係和社會聲譽。真正的人際交往應該是通過真誠的溝通、相互的理解、無私的幫助,來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才是人際交往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