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誌道遊藝:君子的修身路_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 第159章 誌道遊藝:君子的修身路

第159章 誌道遊藝:君子的修身路(1 / 2)

子曰:“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孔子在杏壇講學的某個清晨,晨霧還未散儘,弟子們圍坐在露水沾濕的蒲席上。子貢見夫子凝視著遠處的泰山,腰間的佩劍隨著呼吸輕輕起伏,便輕聲問:“君子修身,當以何為要?”孔子轉過身,晨光透過他的發絲,在竹簡上投下斑駁的光影:“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十二字如北鬥七星,為君子的修身之路指明了方向——“誌於道”是確立人生的終極追求,“據於德”是築牢品德的根基,“依於仁”是秉持愛人的初心,“遊於藝”是涵養生活的情趣。四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君子的完整人格。從孔門弟子的踐行到當代人的修行,這條“誌道、據德、依仁、遊藝”的道路,始終是中華文明中修身養性的康莊大道。

一、誌於道:人生的終極追求

“誌於道”的“誌”,是“心之所向”,《說文解字》“誌,意也”,意為“堅定不移的追求”;“道”是宇宙人生的根本規律,《論語?裡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道”是超越生死的終極真理。孔子的“誌於道”,不是空泛的玄想,而是對“天下有道”的執著追求——“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這種“道”包含著社會和諧、人性完善的理想,是君子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使“誌於道”成為迫切的時代需求。《左傳?昭公三年》記載“民三其力,二入於公,而衣食其一”,百姓承受著沉重的剝削;《詩經?小雅?節南山》“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控訴權貴的專橫;《論語?季氏》“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崩樂壞的現實讓孔子深知,唯有重建“道”的秩序,才能挽救亂世。他周遊列國“知其不可而為之”《論語?憲問》),正是“誌於道”的生動體現。

孔子“誌於道”的具體表現,是對“仁道”的推行。他說“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禮記?中庸》),認為“道”就蘊含在人與人的關係中,“仁”是“道”的核心。在陳絕糧時,“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怒地質問:“君子亦有窮乎?”孔子回答:“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這種在困境中對“道”的堅守,比順境中的高歌猛進更顯珍貴——就像在黑夜中行走的人,即使看不到終點,也不熄滅手中的火把。

“誌於道”的本質,是對“意義”的追尋。《論語?先進》記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各言其誌”,子路願“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冉有願“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華願“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而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獨讚曾皙,因為這種“與道合一”的境界,正是“誌於道”的最高體現——不是刻意追求,而是自然契合。

戰國時期的孟子,將“誌於道”發展為“大丈夫”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他周遊列國,“說齊宣王、梁惠王”,雖“迂遠而闊於事情”,仍“欲以其所知,改造世界”錢穆語),這種對“仁政之道”的執著,是對孔子“誌於道”的最好繼承。

宋代的張載,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橫渠四句》)的誓言,將“誌於道”推向新的高度。他“敝衣蔬食,與諸生講學”,即使“仕宦不遂”,仍潛心研究“氣本論”,試圖為“道”找到宇宙論的根基,這種“為道獻身”的精神,與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一脈相承。

二、據於德:品德的堅實根基

“據於德”的“據”,是“憑借”“依托”,《說文解字》“據,杖持也”,意為“如拄杖般依靠”;“德”是“道的體現”,《周易?係辭》“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德”是內化於心的品德,是“道”在個體身上的顯現。孔子的“據於德”,是將“道”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準則,如“溫良恭儉讓”《論語?學而》),使“道”不再遙不可及,而是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堅守。

“德”與“道”的關係,如同體與用——“道”是本體,“德”是功用;“道”是根源,“德”是顯現。《道德經》“道生之,德畜之”,正是這種關係的寫照。孔子強調“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論語?憲問》),好馬值得稱讚的不是力氣,而是馴良的品性,正如君子值得稱道的不是才能,而是高尚的品德。“據於德”就是讓品德成為人生的基石,無論順境逆境,都能“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孔子“據於德”的具體實踐,體現在日常言行中。他“食不言,寢不語”《論語?鄉黨》),是對生活秩序的尊重;“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論語?鄉黨》),是對他人的體恤;“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是對君臣關係的堅守。這些看似細微的行為,都是“德”的體現,正如《禮記?中庸》所言“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品德的根基就在日常的點滴中。

“據於德”的反麵,是“鄉原,德之賊也”《論語?陽貨》)。鄉原看似“好好先生”,實則“同乎流俗,合乎汙世”,沒有堅定的品德立場,是破壞品德的“盜賊”。孔子批評這種人“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汙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孟子?儘心下》),強調“據於德”必須有原則、有堅守,不能隨波逐流。

漢代的蘇武,“據於德”的典範。他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便“齧雪與旃毛並咽之”;“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便“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儘落”《漢書?蘇武傳》)。這種對“忠德”的堅守,使他成為“據於德”的千古楷模,正如孔子所言“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明代的方孝孺,“據於德”而殉道。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取皇位,命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方孝孺“投筆於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詔不可草。’”最終被“誅十族”《明史?方孝孺傳》)。他堅守的“忠德”雖有時代局限,但其“寧死不屈”的品德,正是“據於德”的剛烈表現。

三、依於仁:愛人的初心秉持

“依於仁”的“依”,是“依靠”“憑借”,《說文解字》“依,倚也”,意為“如倚仗般信賴”;“仁”是“愛人”《論語?顏淵》),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樊遲問仁。子曰:‘愛人。’”這種“愛”不是狹隘的私情,而是“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的博愛,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的推己及人。“依於仁”就是讓“愛人之心”成為行為的指南,無論對待親人、朋友還是陌生人,都能心懷善意。

“仁”是“德”的核心,“據於德”最終要落實到“依於仁”。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沒有仁心,禮樂便成了空洞的形式。“依於仁”強調“仁”是內在的情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仁的起點,由此推展開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最終達到“仁者愛人”的境界。

孔子“依於仁”的具體表現,充滿溫情。他見“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論語?鄉黨》),關心的是人的安危而非財物;弟子顏淵去世,他“哭之慟”,說“噫!天喪予!天喪予!”《論語?先進》),是真摯的痛惜;“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論語?鄉黨》),是對喪家的體恤。這些行為沒有刻意的表演,而是“仁心”的自然流露,正如《論語?子罕》所言“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仁的豐富內涵需要深入體會。

“依於仁”的實踐,麵臨“愛有差等”的現實。孔子不主張“兼愛”如墨子),而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儘心上》),從親人到民眾再到萬物,愛的程度有差異,但本質都是“仁”。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認為守喪一年即可,孔子批評他“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論語?陽貨》),強調“依於仁”要從最親近的人開始,才能推己及人。

唐代的杜甫,“依於仁”的詩人。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感慨,是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祈願,是“己欲立而立人”的仁心;“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犧牲精神,更是“依於仁”的極致表現,正如孟子所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宋代的範仲淹,“依於仁”的名臣。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嶽陽樓記》),任參知政事時推行“慶曆新政”,“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試圖改善民生;在地方為官時,“興學校、修水利”,如“泰州西溪鹽倉監時,築海堤數百裡”,保護百姓免受潮災《宋史?範仲淹傳》)。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仁心,是“依於仁”在政治領域的生動實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四、遊於藝:生活的情趣涵養

“遊於藝”的“遊”,是“從容涵泳”,《說文解字》“遊,旌旗之流也”,引申為“自在嬉戲”;“藝”指“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周禮?保氏》),是古代君子的必備技能。孔子的“遊於藝”,不是功利的技能訓練,而是“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之外的生活調劑,是“玩物喪誌”的反麵,通過藝術與技能的熏陶,涵養性情、完善人格。

“遊於藝”的“遊”字,強調心態的自由。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論語?述而》),不是被音樂控製,而是“遊”於音樂之中,享受藝術的熏陶;他“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與他人唱歌,若對方唱得好,必請再唱一遍,然後和聲,這種從容的態度,正是“遊”的體現。“遊於藝”讓君子在緊張的修身之外,獲得心靈的放鬆與滋養。

“六藝”各有其修身功能:“禮”規範行為,“樂”調和情感,“射”培養專注,“禦”訓練協調,“書”提升表達,“數”鍛煉思維。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詩經》能激發情感,禮儀能確立人格,音樂能完善修養,可見“藝”是修身的重要輔助。“遊於藝”就是通過這些技能的學習,使身心和諧、人格完善。

孔子“遊於藝”的具體實踐,豐富多彩。他“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論語?先進》),與弟子討論誌向時彈奏瑟;“釣而不綱,弋不射宿”《論語?述而》),釣魚不用大網,射鳥不射歸巢的,是對“射藝”的節製;“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論語?述而》),是對“書藝”的重視。這些“遊於藝”的活動,使他的生活既充實又富有情趣,正如《論語?述而》所言“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最新小说: 資本家小姐搬空家產,隨軍養崽撩機長 穿書八零,鹹魚致富日常 民間鬼狐傳 冷婚三年忍夠了,直播賣掉前夫哥遺物! 尋人啟事,你家毛茸茸托錯夢啦! 綜漫:雨夜被不登校酒蒙子拖回家 八音盒裡的世界 火影:大筒木的寶可夢培育屋 漂亮美人在恐怖遊戲裡養魚 中科院來娛樂圈撈人!黑粉全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