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誌道遊藝:君子的修身路_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 第159章 誌道遊藝:君子的修身路

第159章 誌道遊藝:君子的修身路(2 / 2)

“遊於藝”的現代意義,在於“美育”的重要性。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認為藝術教育能提升人的審美情趣,完善人格,這與“遊於藝”的精神相通。當代人麵臨“內卷”“焦慮”,更需要“遊於藝”的調劑——欣賞一幅畫、聆聽一首樂、練習一種技能,在藝術的熏陶中放鬆身心,正如孔子在音樂中找到慰藉,我們也能在藝術中獲得心靈的滋養。

東晉的王羲之,“遊於藝”的典範。他“袒腹東床”的灑脫,是“遊”的心態;“臨池學書,池水儘黑”的執著,是“藝”的追求;《蘭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的雅集,是“遊於藝”的生動場景。這種在書法藝術中的涵泳,使他的人格更加完善,成為“書聖”。

宋代的蘇軾,“遊於藝”的全才。他“詩、詞、文、書、畫”無一不精,“大江東去,浪淘儘”的詞章是“遊於文”,“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畫作是“遊於畫”,“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的書法是“遊於書”。即使被貶黃州,仍能“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臨江仙?夜歸臨皋》),在藝術中找到心靈的安頓,這種“遊於藝”的境界,讓他在逆境中保持樂觀。

五、四者合一:君子人格的完整圖景

“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不是孤立的四件事,而是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誌於道”是方向,沒有道的指引,德、仁、藝便會迷失;“據於德”是根基,沒有德的支撐,道、仁、藝便會虛空;“依於仁”是核心,沒有仁的滋養,道、德、藝便會僵化;“遊於藝”是調劑,沒有藝的熏陶,道、德、仁便會枯燥。四者共同構成了君子的完整人格,正如《周易?乾卦》“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乾事”,缺一不可。

四者的遞進關係,體現了修身的路徑:先確立“誌於道”的目標,再築牢“據於德”的根基,然後秉持“依於仁”的核心,最後通過“遊於藝”涵養性情。孔子的弟子曾參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這種自省涵蓋了德忠)、仁信)、藝習),是對四者關係的生動實踐——在日常反思中,讓四者協同發展。

四者的平衡是關鍵,偏廢其一便會殘缺。隻“誌於道”而不“遊於藝”,會淪為“苦行僧”;隻“遊於藝”而不“誌於道”,會淪為“玩物喪誌”;隻“據於德”而不“依於仁”,會淪為“偽君子”;隻“依於仁”而不“據於德”,會淪為“濫好人”。孔子強調“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雍也》),四者的平衡就是“中庸”,既不過分,也無不足,恰到好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宋代的朱熹,對四者關係有深刻闡釋:“誌於道,道者,人所共由之理,如父之慈,子之孝,君仁臣忠之類是也。據於德,德者,己之所獨得於道者,如能儘父子君臣之道,是也。依於仁,仁者,愛之理,心之德也,蓋道之體也。遊於藝,藝則禮樂射禦書數之謂,所以涵養性情,而遊息焉者也。”《論語集注》)他認為四者從“共由之理”到“獨得之德”,再到“心之仁”,最後到“藝之遊”,是從外到內、從理到情的完整修身過程。

六、孔門弟子的踐行:四者合一的生動案例

顏回踐行四者,以“仁”為核心。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是“誌於道”的堅守;“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是“據於德”的表現;“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論語?為政》),是“依於仁”的推己及人;“問仁,子曰:‘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論語?顏淵》),是“遊於藝”禮)的實踐。孔子讚其“賢哉,回也!”,因其近乎四者合一的境界。

子貢踐行四者,以“藝”見長。他“利口巧辭”《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存魯、亂齊、破吳、強晉”,是“遊於藝”言語)的成就;“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先進》),是“據於德”誠信經營)的體現;“夫子之牆數仞”《論語?子張》)的比喻,是“依於仁”維護師道)的表現;“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是“誌於道”的追求。子貢的四者踐行,展現了“藝”對“道”的輔助作用。

子夏踐行四者,以“學”為徑。他“文學”見長《論語?先進》),“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是“遊於藝”文學)的實踐;“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是“依於仁”的體現;“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論語?子張》),是“據於德”的表現;“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論語?子張》),是“誌於道”的堅守。子夏的踐行,證明“藝”的學習能通向“道”的追求。

七、曆史回響:從孔門到後世的修身傳承

戰國時期的稷下學宮,學者們對四者各有側重又相互融合。淳於髡“滑稽多辯”藝),“數使諸侯,未嘗屈辱”仁);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道),“富貴不能淫”德);荀子“勸學”藝),“性惡論”德),共同推動了四者的傳播,使“誌道、據德、依仁、遊藝”成為士人的修身共識。

漢代的太學,以“五經”為核心,培養“誌於道”的人才;以“孝廉”取士,選拔“據於德”的官員;以“鄉飲酒禮”教化,踐行“依於仁”的精神;以“六藝”教學,涵養“遊於藝”的情趣。這種教育體係,使四者通過官方渠道得以推廣,正如《漢書?儒林傳》所言“自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訖於元始,百有餘年,傳業者浸盛,支葉蕃滋”。

唐代的科舉製度,雖以“詩賦”取士藝),但仍強調“明經”道)、“德行”德)、“仁政”仁),如韓愈“文以載道”,將“藝”文章)與“道”儒家之道)結合;柳宗元“永州八記”,以“藝”散文)表達“仁”民生關懷),使四者在科舉時代仍保持平衡。

宋代的書院教育,是四者傳承的高峰。白鹿洞書院“為學之序”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對應“遊於藝”;“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對應“據於德”;“處世之要”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對應“誌於道”;“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對應“依於仁”《白鹿洞書院揭示》),使四者成為可操作的修身指南。

八、當代踐行:四者合一的現代意義

在個人修身層麵,四者仍有重要指導意義。“誌於道”表現為“確立人生理想”,如科學家“為真理獻身”,教育家“為育人奮鬥”;“據於德”表現為“堅守道德底線”,如商人“誠信經營”,官員“廉潔奉公”;“依於仁”表現為“關愛他人”,如誌願者“奉獻愛心”,鄰裡“互助友愛”;“遊於藝”表現為“培養興趣愛好”,如繪畫、音樂、運動,在藝術中涵養身心。四者的結合,能讓人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保持內心的平衡與充實。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在教育領域,“素質教育”與四者高度契合。“誌於道”對應“立德樹人”的目標,培養有理想的人;“據於德”對應“道德教育”,培養有品德的人;“依於仁”對應“情感教育”,培養有愛心的人;“遊於藝”對應“美育、體育”,培養有情趣的人。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全人教育”理念,既重視學科知識藝),也強調人格培養德、仁),更注重理想教育道),是四者在當代教育中的生動實踐。

在企業文化中,四者可轉化為發展理念。“誌於道”是企業使命,如“為人類創造美好生活”海爾);“據於德”是企業倫理,如“誠信、責任”同仁堂“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依於仁”是社會責任,如“公益捐贈、員工關懷”騰訊“科技向善”);“遊於藝”是企業文化,如“團隊建設、藝術活動”,增強凝聚力。這種理念能讓企業既追求利潤,又兼顧道義,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社會治理中,四者可提供價值指引。“誌於道”是“共同理想”,如“中國夢”;“據於德”是“道德規範”,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於仁”是“民生關懷”,如“脫貧攻堅、共同富裕”;“遊於藝”是“文化建設”,如“非遺保護、藝術惠民”。四者的結合,能讓社會既有序發展,又充滿溫情,實現“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管子?牧民》)。

九、永恒的修身路:不止於君子

孔子的“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不是君子的專利,而是每個人都能踐行的修身指南。它告訴我們:理想道)不分大小,隻要“誌之”便有意義;品德德)不分高低,隻要“據之”便有價值;愛心仁)不分遠近,隻要“依之”便有溫度;情趣藝)不分雅俗,隻要“遊之”便有滋味。這條修身路,沒有終點,隻有不斷前行的過程。

曆史上的偉人,無一不是四者的踐行者。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道),“雖九死其猶未悔”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仁),“紉秋蘭以為佩”藝);蘇軾“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道),“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德),“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仁),“大江東去,浪淘儘”藝);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道),“鞠躬儘瘁,死而後已”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仁),“詩詞、書法”藝),他們用生命詮釋了四者合一的人格魅力。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誌於道”能讓我們不迷失方向,“據於德”能讓我們不隨波逐流,“依於仁”能讓我們不冷漠麻木,“遊於藝”能讓我們不枯燥乏味。正如孔子在杏壇上的教誨,四者的價值不在於完美實現,而在於不斷追求。當我們在人生路上,既仰望星空道),又腳踏實地德),既心懷他人仁),又悅納自己藝),便是在踐行這條古老而常新的修身路,便是在續寫中華文明的精神篇章。

暮色中的杏壇,孔子的話語仍在回響。弟子們收拾竹簡時,發現夫子的佩劍在餘暉中閃著微光,仿佛在訴說:修身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四者合一,看似遙遠,做則必成。這或許就是“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終極意義——它不是懸在空中的教條,而是踩在腳下的路,每個人都能從這裡出發,走向更完善的自己。

喜歡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請大家收藏:()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他們罵我退圈,我反手造個動物園 過路神豪隻想吃瓜 星際小可憐,惡毒閨蜜是真千金? 破繭,桑榆非晚 天外神石 瀕死時綁定老祖宗賬號 為了部落 重生賭愛 流氓天尊勇哥 魔獸世界:赤色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