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束修之外:教育的溫度_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160章 束修之外:教育的溫度(1 / 1)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孔子在魯國闕裡的學堂,晨光透過窗欞,在青磚地上投下菱形的光斑。三十餘張蒲席沿牆擺放,有的邊緣已磨出毛邊。一個穿著粗麻短褐的少年站在門口,手裡攥著用青布包好的十條乾肉,指節因用力而發白,額頭滲著汗珠。弟子們正在誦讀《詩經?衛風》,見他局促不安地扒著門框,有人停下吟誦,低聲議論:“這不是東巷賣草鞋的阿丘嗎?他來做什麼?”孔子放下手中的竹簡,竹片相互摩擦發出清脆的聲響。他抬眼望向少年,目光溫和如春日融冰:“進來吧,願學便有教誨。”《論語?述而》記載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正是這一場景的生動注腳。“束修”是十條乾肉,在春秋時期是中等家庭能承受的拜師禮;“未嘗無誨”是從未拒絕教誨的承諾。這句話的核心,不是計較禮物的輕重,而是宣告一種顛覆性的教育理念——“有教無類”。隻要懷揣求學的誠意,無論出身貴賤、家境貧富、資質智愚,都能沐浴在教育的陽光裡。從孔子的學堂到當代的課堂,這種“束修之外”的教育溫度,始終是文明傳承最溫暖的光芒。

一、束修:求學誠意的象征

“束修”的“束”是“捆綁”之意,《說文解字》“束,縛也”,像用繩索捆紮木柴的形狀;“修”是“乾肉”,《禮記?內則》“牛修,鹿脯,田豕脯,麋脯,麇脯”,指經醃製、捶打、晾乾的肉條,便於儲存。十條乾肉紮成一束,便是“束修”。在春秋時期,這是人際交往中表達敬意的標準薄禮,《儀禮?士相見禮》記載“士相見之禮,摯,冬用雉,夏用腒。左頭奉之,曰:‘某也願見,無由達。某子以命命某見。’主人對曰:‘某子命某見,吾子有辱。請吾子之就家也,某將走見。’”可見不同身份有不同贄禮,士用雉或乾雉腒),而束修是更普遍的禮物,《禮記?少儀》“其以乘壺酒、束修、一犬賜人”,說明束修常與酒、犬並列作為饋贈,既不失禮,又不昂貴。

“自行束修”的“自行”二字,暗藏著教育的主動性原則。學生需主動帶著束修登門求學,這一行為本身就是“尊師重道”的表態——承認知識的價值,尊重教師的勞動。孔子則以“吾未嘗無誨”回應,形成“學生有誠意,教師有回應”的良性互動。這種互動中,束修是有形的紐帶,連接著求學的渴望與教誨的熱忱;而背後無形的,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精神共鳴,正如《周易?兌卦》“君子以朋友講習”,教育的本質從來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心靈的相遇與對話。

春秋時期的教育資源被貴族牢牢壟斷,“學在官府”是鐵律。《周禮?春官?大司樂》記載“大司樂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國之學政,而合國之子弟焉”,這裡的“國之子弟”僅指卿大夫子弟,平民子弟“庶人在官者”隻能學習職業技能,無權接觸禮樂典籍。《禮記?王製》明言“庶人不議,非禮也”,平民連議論禮儀的資格都沒有,更彆說係統學習。孔子“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宣言,如同一道驚雷劃破壟斷的夜空。束修的低成本據《管子?輕重甲》記載,春秋時期“一犬直一壺酒”,束修價值約等於半隻犬)使平民子弟有機會跨越階層壁壘,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論語?雍也》),家境貧寒卻能備齊束修,正是這種打破壁壘的生動例證。

孔子對束修的態度,在弟子身上有鮮活體現。子路初見孔子時“冠雄雞,佩豭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頭戴雄雞裝飾的帽子,佩戴野豬形狀的佩飾,帶著一身勇武之氣,顯然沒準備束修,孔子卻接納了他,引導他“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論語?先進》);子貢“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論語?先進》),家境富裕,所獻束修或許是更精美的脯肉,孔子卻同樣嚴格要求,當子貢問“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回應“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論語?學而》),不因禮物輕重區彆對待。這種平等,讓束修徹底回歸“誠意象征”的本質——就像現代學生向老師鞠躬,彎腰的深度無關財富,隻關敬意。

二、有教無類:束修背後的教育革命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核心,是“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這一顛覆性理念。“類”在甲骨文中像“獸首”,本義是“種類”,這裡指“階層、貧富、地域、智愚”等差異;“無類”即不因其所屬類彆而拒絕教誨。這種理念在春秋時期石破天驚——此前“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禮記?曲禮》),教育是貴族的特權,平民被視為“鬥筲之人”《論語?子路》),不配學習禮樂。而孔子將教育推廣到“庶人”,《荀子?法行》記載子貢評價“夫子之門,何其雜也”,正是“無類”的生動寫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孔門弟子的出身,如一幅“有教無類”的眾生相。顏回是“貧士”,“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子貢是“商人”,“廢著鬻財於曹、魯之間,七十子之徒,賜最為饒益”《史記?貨殖列傳》);子路是“野人”,“卞之野人也,好勇力,誌伉直”《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野”在當時指未受禮樂教化的鄉野之人;子張是“鄙人”,“魯之鄙家也,顏貌甚惡”《孔子家語?弟子解》),“鄙”意為粗鄙;冉雍是“賤人之子”,“仲弓父,賤人。孔子曰:‘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論語?雍也》),其父是地位低下的“賤民”。這些出身各異的人在孔子門下同窗共讀,《論語?先進》記載他們圍坐“各言其誌”,冉有說“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華說“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平等討論理想,展現了教育打破階層隔閡的神奇力量。

“有教無類”的“教”,不僅是知識傳授,更是人格的重塑。孔子對“貧而樂”的顏回讚歎“賢哉,回也”,引導他從貧困中見操守;對“富而無驕”的子貢鼓勵“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提醒他富貴中守謙遜;對“勇而無禮”的子路告誡“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論語?陽貨》),約束他的魯莽;對“鄙而惡”的子張教導“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拓寬他的心胸。這種“長善救失”《禮記?學記》)的教導,使“類”的差異轉化為“個性”的豐富,正如花園裡的牡丹與薔薇,各有其美,無需強求一致。

“有教無類”與“因材施教”看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無類”是接納的廣度,確保每個生命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因材”是教導的深度,確保每個生命都能按自身節奏成長。對“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論語?公冶長》)的宰我,孔子仍“以言誨之”,批評他“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促其改過;對“聞一以知十”的顏回,孔子則“言終日”《論語?先進》),深入探討“仁”的精義;對“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的冉有,側重政事實踐,讓他在季氏宰任上曆練;對“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的公西華,側重禮儀訓練,使其熟悉“朝聘之禮”。這種結合,使“有教無類”不流於形式,而是真正實現“各儘其才”。

戰國時期的墨子,將“有教無類”推向更底層。他“上說王公大人,次說匹夫徒步之士”《墨子?魯問》),弟子“多為賤人”《荀子?王霸》),如“禽滑厘事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麵目黧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墨子?備梯》),是典型的勞苦大眾。墨子教學“以裘褐為衣,以跂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莊子?天下》),強調苦行實踐,與孔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黨》)的包容風格不同,卻共同推動教育從貴族的象牙塔走向民間的田野。

三、束修的真意:誠意高於物質

“束修”的本質是“誠意”,而非財富。《論語?述而》記載孔子“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學生帶著“誌於道”的誠意而來,束修隻是這種誠意的外在符號。《禮記?檀弓》記載“孔子之衛,遇舊館人之喪,入而哭之哀。出,使子貢說驂而賻之”,孔子對去世的館舍主人尚且如此重情,對真心求學的弟子更不會因束修微薄而拒絕。他晚年返魯,“弟子彌眾,至自遠方”《史記?孔子世家》),其中必有像顏回一樣“貧不能備禮”者,他仍“未嘗無誨”,證明物質條件從未成為門檻。

曆史上對“束修”的誤讀,曾讓教育染上功利色彩。漢代鄭玄注“束修,十脡脯也”,僅強調物質屬性,忽略“自行”的主動性;宋代朱熹雖承認“束修,其至薄者”,卻仍說“古者相見,必執贄以為禮”《論語集注》),過度側重禮儀形式。這些解讀把孔子塑造成計較禮物的夫子,直到明代王陽明提出“心即理”,才回歸“誠意”本質:“束修者,禮之薄者耳,然必先有是禮,而後有是誨,蓋所以致其誠意也。誠意既至,雖無束修,夫子亦未嘗無誨也。”《傳習錄》)他點出關鍵——束修是誠意的載體,而非教育的前提。

“誠意”的表現形式,遠比十條乾肉豐富。顏回“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論語?為政》),以課後反複鑽研、拓展所學表達誠意;子貢“存魯,亂齊,破吳,強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以“言語”之才實踐孔子理念,用外交成果回報教誨;子夏“在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將孔子之學在三晉大地發揚光大,以傳承發揚彰顯初心。這些“無形的束修”,比十條乾肉更能體現求學的真誠,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誠意是本,束修是末。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現代教育中,“束修”的形式已變,“誠意”的內核仍在。學生的認真聽講、課後的追問不舍、作業本上的工整字跡,都是“現代束修”;教師深夜備課的燈光、病中堅持上課的身影、對“問題學生”的耐心引導,則是“未嘗無誨”的延續。雲南華坪女高的學生們,用清晨五點的琅琅書聲、作業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考上大學後的報喜短信,向張桂梅校長獻上最珍貴的“束修”;張桂梅則用布滿膏藥的雙手、沙啞的嗓音、陪學生走過的每一個深夜,踐行著“未嘗無誨”的承諾。這種精神共鳴,讓兩千多年前的話語仍有穿透時空的溫度。

四、孔子的教育實踐:束修之外的付出

孔子的教育場所,是“隨地可學”的開放空間。杏壇講學是常態,《莊子?漁父》“孔子遊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周遊列國時,在陳國“絕糧,從者病,莫能興”仍“講誦弦歌不衰”《史記?孔子世家》),用禮樂精神安撫弟子;在衛國匡地被圍困,“拘焉五日”仍向弟子闡釋“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在危境中傳遞文化自信;在鄉野間“與二三子遊”,聽曾皙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喟然歎曰“吾與點也”《論語?先進》),在自然中啟迪理想。這種“無處不可教”的實踐,突破了“學堂”的物理限製,使教育真正融入生活。

孔子的教育內容,是“博而有要”的六藝體係。“禮”教弟子“立於禮”,如“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具體到“鄉飲酒禮”的獻酬順序、“喪禮”的哭踴次數;“樂”教弟子“成於樂”,如“子謂《韶》:‘儘美矣,又儘善也。’謂《武》:‘儘美矣,未儘善也。’”《論語?八佾》),並“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射”教弟子“誌於道”,如“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論語?八佾》),強調射箭時的專注與禮儀,而非僅求力量;“禦”教弟子“遊於藝”,如駕馭馬車時“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論語?鄉黨》),培養協調與莊重;“書”教弟子“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訓練書寫與表達;“數”教弟子“會計當而已矣”《論語?子路》),掌握計算與統計。這些內容兼顧實用與修身,使不同需求的學生都能各取所需。

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啟發誘導”的藝術。“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複也”《論語?述而》),對“聞斯行諸”的問題,因子路“好勇過我”而說“有父兄在”,因冉有“退而省其私”而說“聞斯行之”《論語?先進》),因材施教;對“仁遠乎哉”的疑問,回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激發內在自覺;對“孝”的理解,引導子夏“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深入本質。這種方法讓學生主動思考,而非被動接受,正如《周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教育的真諦是學生主動求索與教師恰當引導的完美結合。

孔子的教育成果,是“桃李滿天下”的延續。“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史記?孔子世家》),他們分散各地“傳道授業”:子夏在西河講學,“文侯師事之”《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培養出李悝、吳起等變法名臣;子貢“存魯亂齊”,以“言語”之才踐行“和為貴”的理念;冉有“為季氏宰”,展現“政事”才能,“賦粟倍他日”卻遭孔子批評“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可見教誨嚴格;曾參“傳孔子之道”,著《大學》提出“三綱領八條目”,成為儒家經典。這些弟子如種子般將教育的火種散播,使“有教無類”從理念變為改變社會的力量。

五、曆史回響:有教無類的千年傳承

戰國時期的稷下學宮,將“有教無類”推向製度化。齊宣王“喜文學遊說之士,自如鄒衍、淳於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學者來自各國,鄒衍是齊人,淳於髡是齊之贅婿,慎到是趙人,環淵是楚人,無論出身國彆,皆可“不治而議論”。學宮“開第康莊之衢,高門大屋,尊寵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提供免費食宿,讓學者專注學術。這種開放包容,使稷下學宮成為“百家爭鳴”的搖籃,荀子“三為祭酒”在此講學,其“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觀點,正是“有教無類”結出的碩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漢代的太學,首次將“有教無類”納入官方教育體係。漢武帝“立五經博士,開弟子員”,規定“太常擇民年十八已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道邑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裡,出入不悖所聞者,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漢書?儒林傳》)。平民子弟隻要“好文學、敬長上”,便可進入太學,學費由政府承擔,學成後按成績授官。如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西京雜記》),通過太學“射策甲科”,最終官至丞相,成為“有教無類”的生動例證。這種製度設計,讓教育公平從私人講學走向國家治理。

唐代的科舉製度,以“考試選才”深化“有教無類”。“五十少進士,三十老明經”的諺語,道出科舉對寒門子弟的吸引力——無論出身“士農工商”,隻要通過考試,就能進入仕途。王維“九歲知屬辭,十五遊學長安,開元十九年進士擢第”《舊唐書?王維傳》),出身普通官僚家庭;張九齡“幼聰敏,善屬文,年十三,以書乾廣州刺史王方慶,大嗟賞之”《舊唐書?張九齡傳》),來自嶺南寒門;韓愈“三歲而孤,隨伯兄會貶官嶺表,會卒,嫂鄭鞠之。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學儒”《舊唐書?韓愈傳》),孤兒出身仍中進士。科舉雖有“行卷”“薦舉”等弊端,卻使“教育公平”從理念走向製度,正如《新唐書?選舉誌》所言“大抵眾科之目,進士尤為貴,其得人亦最為盛焉”,這種“貴”不是出身的貴,而是才能的貴。

宋代的書院教育,是“有教無類”的民間高峰。白鹿洞書院“洞主”朱熹製定學規:“為學之序: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白鹿洞書院揭示》)對“貧不能自存者,皆給之”《宋史?朱熹傳》);嶽麓書院“教養學生,務令隨材成就”,“雖裡巷之人,亦得聽講”《宋史?道學傳》)。陸九淵在象山書院講學,“每開講席,學者輻輳,戶外屨滿,耆老扶杖觀聽”《宋史?陸九淵傳》),有一次他講“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聽講者“莫不感動至泣”,這種盛況正是“有教無類”的吸引力——教育不問出身,隻問初心。

六、有教無類的當代詮釋:從束修到教育公平

義務教育的普及,是“有教無類”的現代製度化實現。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不分性彆、民族、種族,應當入學接受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2006年修訂為“實施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從法律上徹底廢除“束修”的物質門檻。政府承擔起“未嘗無誨”的責任,通過“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2023年全國義務教育階段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小學每生每年650元、初中850元,確保每個孩子“有學上”。這種製度設計,讓孔子“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理想,在兩千多年後成為現實。

特殊教育的發展,體現“無類”的深度延伸。針對殘障兒童的“特殊教育學校”全國已有2314所2022年數據),“隨班就讀”“送教上門”等模式覆蓋所有適齡殘障兒童。盲童通過盲文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聾童通過手語“聆聽”老師講課,自閉症兒童通過“應用行為分析”訓練融入集體。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培養出全國首位聾人博士周曄,她翻譯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影響了無數人;浙江“星寶上學”項目通過“影子老師”陪伴自閉症兒童適應校園,讓“有教無類”覆蓋到最邊緣的群體,正如孔子對“言語遲鈍”的曾參仍耐心教誨,當代教育也在努力讓每個特殊孩子都能綻放光彩。

遠程教育的興起,打破“地域”的最後壁壘。“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彙聚4.4萬節優質課程,覆蓋小學到高中所有學科,偏遠山區的學生通過平板電腦就能聆聽清華附小的語文課;“慕課”ooc)讓大學生能學習哈佛《正義》課、耶魯《基礎物理》課;“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通過“國培計劃”每年培訓百萬鄉村教師,提升教學水平。西藏那曲的學生通過“雙師課堂”與成都七中同步上課,新疆喀什的孩子通過“空中課堂”學習繪畫,這種“天涯若比鄰”的教育共享,讓孔子周遊列國傳播知識的理想,在互聯網時代實現了質的飛躍。

職業教育的發展,拓寬“才能”的多元邊界。“職業教育法”明確“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全國職業院校每年培養約1000萬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在世界技能大賽上斬獲金牌,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的畢業生成為現代農業帶頭人,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的“直播電商”專業培養出鄉村振興主播。這些實踐打破“唯有讀書高”的單一成才觀,正如孔子教弟子“六藝”既有“禮樂”修養,也有“射禦”技能,當代職業教育正是這種“多元成才”理念的延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七、束修的象征:教育公平的永恒追求

“束修”在當代的象征意義,是“教育成本”的公平分擔。從“義務教育免學費”到“貧困生資助政策”,形成“普惠性資助+專項資助”體係:學前教育“入園資助”,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2023年覆蓋3800萬學生),高中“國家助學金”,大學“國家助學貸款”每年發放超400億元)。“希望工程”30多年來資助600多萬貧困學生,“春蕾計劃”幫助380多萬女童入學,這些行動延續著孔子“未嘗無誨”的精神——教育公平不該讓家庭獨自承擔,而需全社會共同托舉。

“束修”的精神內核,是“教育機會”的實質平等。當前城鄉、校際差距仍客觀存在,“教育均衡發展”政策正通過“教師輪崗”如北京東城區每年輪崗教師占比15)、“名校集團化辦學”如上海“建平教育集團”帶動12所薄弱校)、“優質資源共享”如杭州“名校+新校”模式)縮小差距。雲南“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通過後,山區學校的操場鋪上了塑膠,實驗室配備了新儀器,孩子們能像城裡學生一樣上計算機課。這種努力讓每個孩子不僅“有學上”,更能“上好學”,正如孔子在闕裡學堂對每個帶著束修的學生敞開大門,當代社會也在努力為每個孩子敞開優質教育的大門。

“束修之外”的教育溫度,永遠體現在教師的奉獻中。張桂梅創辦華坪女高,13年送出2000多名女大學生,身患23種疾病仍每天淩晨5點起床陪學生早讀,她說“我們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可以決定生命的寬度”;支月英在江西奉新大山深處任教36年,從“支姐姐”變成“支媽媽”,教過1000多名學生,她說“我願意做一輪明月,照亮山裡孩子的路”;西藏墨脫的教師桑傑曲巴紮根邊疆20年,背著學生蹚過湍急的雅魯藏布江上學,他說“隻要有一個孩子,我就不會離開”。這些教師的付出超越了物質回報,正如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教育的溫度正來自這些平凡而偉大的奉獻。

八、教育的本質:超越束修的心靈相遇

孔子“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本質,是“心靈的相遇”——學生帶著求知的誠意,教師懷著育人的熱忱,在知識的傳遞中實現靈魂的對話。顏回“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論語?子罕》),這種師生間的精神共鳴,與束修的多少毫無關係;宰我“晝寢”被孔子批評“朽木不可雕也”,卻仍在孔子去世後說“夫子之賢,過於堯、舜遠矣”《孔子家語?正論解》),可見教誨的力量能超越一時的嚴厲。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人的解放”。“有教無類”打破階層的束縛,讓平民子弟能通過教育改變命運;“因材施教”釋放個性的潛能,讓不同特質的人都能“各儘其才”。從孔子的弟子“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史記?儒林列傳》)到當代學子通過教育成為科學家、藝術家、工匠,教育始終是實現社會流動、促進公平正義的“最偉大的平等器”林肯語)。正如《禮記?禮運》描繪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教育公平是“天下為公”的重要基石,讓每個生命都能平等地追求幸福與價值。

九、束修不朽:教育公平的千年回響

孔子的“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穿越兩千五百年仍有生命力,因為它觸及了教育的本質——平等與尊重。“束修”是形式,“誠意”是內核;“教誨”是手段,“成人”是目的。這種理念從孔門學堂到現代學校,從“六藝”到“德智體美勞”,形式在變,本質未變。

曆史上的教育家,都在延續這種理念。墨子“上說下教”,讓底層百姓有機會學習;朱熹“開門授徒”,為貧困學生提供食宿;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在曉莊師範教農民識字;晏陽初“平民教育”,在定縣教農民“生計、文藝、衛生、公民”四樣本領。他們的實踐證明,“有教無類”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需要代代相傳的教育精神。

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束修”的形式會繼續演變——可能是線上課堂的一個點讚,可能是課後作業的一句“老師辛苦了”,可能是學生畢業多年後寄來的一張明信片,但“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的精神會永遠存在。因為教育的本質是喚醒,是照亮,是讓每個生命都能綻放光彩,正如孔子在闕裡學堂的晨光中,對那個攥著束修的少年說的那句“進來吧”,簡單卻溫暖,開啟了一段改變命運的旅程。而這段旅程,正在每個課堂、每個校園、每個孩子的心中,繼續向前。

喜歡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請大家收藏:()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禍世雙嬌 逆襲千金之總裁夫君是廢柴 活在這溫情人間 國運七零,嫌我女娃?我科研興邦 異星幻夢 重生六零:我攜萌寶囤糧暴富 閃婚冷麵兵王:老婆竟是玄學大佬 歲月與情 廢土鯨落:我體內有隻鯤 天災降臨:全家囤貨萬斤苟在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