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學易無過:夫子的晚年之願_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 第170章 學易無過:夫子的晚年之願

第170章 學易無過:夫子的晚年之願(1 / 2)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魯哀公十一年的秋夜,魯國曲阜的孔宅書房裡,燭光在青銅豆形燈盞裡跳動。孔子盤腿坐在矮榻上,麵前鋪著的《周易》竹簡攤成扇形,最上麵的“乾卦”竹簡邊緣已被摩挲得發白,露出竹纖維的紋路。他左手食指在“亢龍有悔”四個字上反複劃動,指甲磨得發亮,連指節都因長時間用力而泛紅。案頭的陶碗裡,子夏剛端來的湯藥還冒著熱氣,藥香裡混著鬆煙墨的味道——那是他批注《易》辭時磨的墨,墨錠上還留著他食指的凹痕。

“夫子,夜已深,何不早息?”子夏的聲音從門簾外傳來,他捧著件麻布披風,見夫子鬢角的白發沾著燭淚,像落了層霜。孔子抬頭望向窗外,北鬥星的鬥柄正指向西方,忽然歎了口氣,聲音裡帶著燭火般的顫音:“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這聲感歎落在寂靜的夜裡,像枚石子投入深井。子夏後來對子貢說:“夫子說這話時,眼裡的光比燭光還亮。”《論語?述而》記載的這句話,藏著晚年孔子最樸素的願望:“加我數年”不是貪生怕死,而是想讓日漸昏花的眼睛多看清幾行卦辭;“學《易》無大過”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希望那些“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的教訓,能通過《易》的智慧沉澱為更從容的人生。從那夜的燭光到今天的書架,《周易》的竹簡雖已泛黃,“學易無過”的精神卻始終是穿越時空的指南針。

一、《周易》:包羅萬象的智慧之書

《周易》在先秦典籍中獨樹一幟,古人稱其“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它的“經”部由六十四卦構成,每卦有卦畫、卦名、卦辭,每爻有爻辭,像一套精密的符號係統,記錄著古人對宇宙人生的思考。

“易”字的甲骨文本作像雙手捧著火把烘烤蜥蜴,取其“變色”之意,《說文解字》釋為“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征“變易”;而《周易?係辭》又說“易則易知,簡則易從”,含“簡易”之義——天地萬物的規律看似複雜,實則可用陰陽二爻概括;《漢書?藝文誌》則強調“不易”——“君臣父子之禮,曆世而不變”。這三重含義構成《易》的核心:變中有常,常中有變。孔子晚年癡迷的,正是這種把握變化的智慧。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周易》,讓我們得以窺見孔子所見《易》的原貌。其卦序與今本不同,“乾”卦不在首而在第三十三,卦辭卻大致一致,上麵還保留著早期儒家的批注,如“孔子曰: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耳也”《帛書周易?要》)。考古人員發現,帛書《周易》的“係辭”部分,有多處“子曰”的字樣,筆跡與其他部分不同,推測是孔子弟子記錄的夫子言論,證明孔子學《易》確如《史記?孔子世家》所說,是“觀其德義”而非占卜。他把占卜之書讀成修身之典,這是對《易》的創造性轉化。

《周易》的六十四卦像六十四個人生場景。“乾卦”從“潛龍勿用”到“亢龍有悔”,描述人生從潛伏到鼎盛再到衰落的過程,孔子從中讀出“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的戒懼——某次講到“九三”爻“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他讓子路聯想“入太廟每事問”的謹慎,說:“這‘惕’字,就是怕自己有過失啊。”

“謙卦”“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讓他想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謙遜。他曾指著“謙卦”初六爻“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對冉有說:“你為季氏理財,若能學這‘謙謙’,就不會被人說‘非吾徒也’了。”

“益卦”“風雷,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與他“過則勿憚改”的主張完美呼應。子張曾問“改過之法”,他翻開“益卦”說:“你看這風雷,風動雷響,萬物生長,改過就像這樣,要動起來才有益。”

這些卦象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成了孔子映照自身的鏡子,連最晦澀的“歸妹卦”,他都能讀出“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周易?歸妹》),聯係“關雎之亂以為風始”《史記?孔子世家》)的禮樂教化,讓弟子們歎服“夫子解《易》,如觀流水”。

二、五十學易:時間沉澱後的智慧覺醒

“五十以學《易》”的“五十”,是孔子人生的重要節點。《論語?為政》記載他“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知天命”不是聽天由命,而是明白“天命之謂性”《禮記?中庸》)——事物發展有其客觀規律。此時學《易》,恰如老農閱儘四季後讀農書,能從字縫裡讀出更多深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孔子說這話時已近晚年。據《史記?孔子世家》,他“年七十三,以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己醜卒”,魯哀公十一年說“加我數年”,是希望能有五六年時間深入學《易》。為何偏偏是“五十”?因他五十歲時“由大司寇行攝相事”《史記?孔子世家》),正是仕途巔峰,卻也經曆了“隳三都”的挫折——試圖拆毀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家臣的城邑,最終因“公山不狃以費畔”而失敗。晚年回想,他或許覺得,若早懂《易》的“進退之道”,當年可少些激進。

他曾對子貢坦言:“吾五十而誌於學《易》,則無大過。”《帛書周易?要》)這“誌於學”與十五歲的“誌於學”不同,前者是廣泛涉獵,後者是精準深耕。就像他年輕時學琴,“十日不進”《孔子家語?辯樂》),從習其曲到得其誌,再到知其人,五十歲學《易》,便是要“得其誌”的階段。

“學《易》”的“學”,在孔子那裡從來不是死記硬背。《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學《易》時“觀其象而玩其辭,觀其變而玩其占”《周易?係辭》),“玩”是玩味、揣摩,如孩童把玩美玉般細細品鑒。某次讀到“困卦”“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他想起在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的困境,忽然拍案:“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的疑問有了答案——困境中的堅守正是“亨”的關鍵,當即讓子貢取來竹簡,寫下“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的批注,墨跡因激動而有些暈染。

“可以無大過矣”的“大過”,有具體所指。《周易?大過》“大過,大者過也”,指違背根本道義的錯誤。孔子一生並非無過:

年輕時“欲仕而無禮”《孔子家語?致思》),想通過權臣陽貨走捷徑,後來反思“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論語?子罕》),這是對“過”的醒悟;

中年任大司寇時,對少正卯的處置或許過於嚴厲,晚年整理《春秋》時,特意在“魯定公十四年”下隻記“孔子誅少正卯”,不加褒貶,暗含自省;

晚年見弟子冉有“為季氏聚斂”,也反省自己“教之不嚴”,故有“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論語?先進》)的憤怒,這憤怒裡有對弟子的失望,更有對自身的檢討。

這些“過”讓他明白,“無大過”不是不犯錯,而是不犯動搖根基的錯,正如《論語?子張》“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改過的勇氣比不犯錯更重要。

三、韋編三絕:孔子學易的癡迷與實踐

“韋編三絕”的“韋編”,是先秦竹簡的特殊裝幀。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竹簡,用寬約0.5厘米的熟牛皮繩編連,每簡鑽有三孔,繩結打在背麵,堅韌耐用。而孔子讀的《易》竹簡,因反複翻閱,牛皮繩磨斷了多次。《史記?孔子世家》說他“讀《易》,韋編三絕”,“三”是虛數,形容次數之多,需弟子“更係之”《孔子家語?好生》)——重新編連。

子夏在《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中回憶:“夫子讀《易》,常至深夜,吾輩輪流守夜,見韋繩磨斷,就取新繩請夫子暫歇,夫子總說‘再讀三卦’,往往又是一個時辰。”有次編連竹簡,子貢發現“豫卦”的竹片比其他卦薄了近半,顯是被反複摩挲所致,上麵還有夫子指甲刻的淺痕,正是“豫,利建侯行師”的“利”字。

孔子學《易》的方法,體現在“序彖、係、象、說卦、文言”《史記?孔子世家》)的工作中。“序”是整理、闡釋,他為《易》的彖辭判斷一卦吉凶)、象辭解釋卦象爻象)作注,融入儒家思想。如《文言》對“乾卦”的解讀:“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乾事”,將卦象與“仁禮義”結合,使《易》從占卜之書變為修身指南。

他的批注常結合親身經曆。“恒卦”九三爻“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貞吝”,旁邊有他的小字批注:“南子見我,子路不悅,此之謂也。”——指見南子後子路的不滿,反思自己雖“禮不可廢”,卻未及時與弟子溝通,這便是“不恒其德”的小過。

“睽卦”“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他批注:“吾與晏嬰,道不同而相敬,此睽而能合也。”——對齊國大夫晏嬰雖反對儒學卻能尊重他的回憶,說明“和而不同”的智慧。

這種“述而不作”《論語?述而》)的創造,影響深遠。他去世後,弟子們將這些批注彙編,便是後來的《易傳》十翼),讓《周易》從卜筮之書徹底升華為哲學典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還把《易》的思維教給弟子。子夏問《詩》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他答“繪事後素”《論語?八佾》),用繪畫先有白底再有彩繪,類比“禮後乎仁”,這種“觀物取象”的聯想,正是《易》“觸類而長之”的方法。子夏後來成為“《詩》教”大家,與這種思維訓練密不可分。

他告誡子路“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論語?述而》),則是對“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的實踐——行事需謹慎如踩虎尾。某次子路說“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他便翻到“兌卦”“君子以朋友講習”說:“你這慷慨是好的,但也要懂‘和兌,吉’,和悅待人才能長久。”

四、無大過矣:改過遷善的人生境界

“無大過”的智慧,在孔子處理“陳蔡之困”時顯現。魯哀公四年,孔子一行被陳蔡大夫圍困,“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孔子家語?在厄》),野菜湯裡連米粒都沒有。子路慍怒:“君子亦有窮乎?”孔子答:“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論語?衛靈公》)這“固窮”不是硬扛,而是《周易?困卦》“困而不失其所亨”的體現——堅守道義就不算真困。

他還趁機給弟子講學,“講誦弦歌不衰”,將危機轉化為教學機會。子羔問“困卦”九二爻“困於酒食,朱紱方來,利用享祀,征凶,無大咎”,他笑著說:“現在我們雖無酒食,卻有《詩》《書》,這也是‘享祀’啊——祭祀祖先要用心,求學問道也要用心。”這種在困境中守常知變的智慧,避免了“窮則濫”的大過。

對比“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更見“無大過”的精妙。《論語?先進》中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過”是冒進,子張行事總想“驚世駭俗”,如在喪禮上“存魯、亂齊”後仍大張旗鼓,便是“過”;“不及”是退縮,子夏在莒父為官卻“無所作為”,便是“不及”。

孔子學《易》後更明白,“中”不是固定的點,而是“時中”——《周易?蒙卦》“蒙亨,以亨行時中也”,根據時機調整行為。他在魯國時“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論語?鄉黨》),是“邦有道”的恭謹;在衛國見靈公怠政,便“去衛過曹”《史記?孔子世家》),是“邦無道”的避禍,這種“時中”讓他始終“免於刑戮”,正是避免大過的關鍵。

“無大過”的核心是“見幾而作”。《周易?係辭》“幾者,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幾”是錯誤的萌芽。孔子任魯國司寇時,見季氏“八佾舞於庭”《論語?八佾》),立刻批評“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是舞蹈行列,天子八佾六十四人),大夫四佾,季氏用八佾,是“大過”的開端,必須及時製止。

他反對“季氏旅於泰山”《論語?八佾》),因這是諸侯祭天的禮儀,大夫為之就是“僭越”的“幾”。當時冉有說“不能救也”,他便歎“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連泰山之神都比季氏懂禮,這種諷刺正是對“見幾”的堅持。


最新小说: 睡完不認後,被陰濕繼承人強寵了 穿成八零惡媳婦:胖軍嫂在家屬院贏麻了 冷宮簽到十年,我成了開國女帝 我死後五年,五個男主還痛不欲生 靈穹破世慕辭 我在高武肝職業 重生七零之帶著空間去下鄉 神級獵人我的搭檔是創世神 我的靈光往事 貴女下嫁,你管首輔叫寒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