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學易無過:夫子的晚年之願_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 第170章 學易無過:夫子的晚年之願

第170章 學易無過:夫子的晚年之願(2 / 2)

孔子晚年總結一生,對“過”有了更深理解。他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年輕時誌向雖純,卻難免“好勇過我”《論語?先進》)——如在季氏家臣公山不狃召他時,竟想“往矣!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後經子路勸諫才止,這是“過”;

“三十而立”,確立了人生方向,卻在仕途中有“欲速則不達”《論語?子路》)的急躁——任中都宰時想三個月就推行周禮,被冉有勸“循序漸進”,才修正策略;

“四十而不惑”,雖明事理,卻仍有“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的短視——在衛國曾因“衛靈公與夫人同車”而憤然離去,後反思“邦無道,不廢足矣”,不必過於剛烈;

直到“五十而知天命”,學《易》後才漸悟“窮則變,變則通”,能在變化中守住根本,這或許就是他感歎“可以無大過矣”的底氣。

五、曆史回響:學易修身的傳承譜係

荀子的“善假於物”,將孔子學易精神務實化。《荀子?勸學》“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他學《易》不重卦象,而取其“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發展出“製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論》)的積極思想——不是被動順應規律,而是主動利用規律。

他在稷下學宮講學時,常以“革卦”“天地革而四時成”鼓勵學生“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某次講解“革卦”九五爻“大人虎變,未占有孚”,他指著窗外的桑樹說:“你看這桑葉,春天嫩綠,秋天枯黃,這就是‘革’,但養蠶人能從中得絲,這就是‘製天命’。”將《易》的變化觀轉化為學習動力,讓弟子們明白“學易”不是空談,而要實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王弼的“得意忘言”,深化學易的思辨維度。三國時期的王弼注《周易》,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主張透過卦象言、象)把握本質意)。他解讀“乾卦”“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不糾結“元”的文字,而強調“萬物之始,莫盛乎乾”的本體意義。

某次他與何晏論學,指著《周易》竹簡說:“若執著於繩墨文字),失其大象矣。”他注“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認為“坤者,順也,順乾之性也”,將“坤”的“順”解讀為對“乾”的配合,而非被動服從,這種辯證思維與孔子“觀其德義”一脈相承,讓《易》從術數升華為哲學。

程頤的“格物致知”,將學易與理學融合。北宋程頤著《伊川易傳》,認為“學《易》者,必明此理,乃能樂天正命”。他主張“格物致知”——通過研究事物包括《易》卦)獲得知識,達到“知天命”。

某次弟子問“如何無大過”,他舉“益卦”“風雷,益”說:“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如雷風交加,萬物生長,改過才能進步。”他自己被貶涪州時,仍“日講《易》於北岩”《宋史?程頤傳》),在“困卦”批注中寫下“君子處困,守正而俟命”,正是對“無大過”的踐行。他還將《易》的“時中”發展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雖顯僵化,卻延續了“守常知變”的精神。

六、學易的當代價值:應對變化的智慧

《周易》“變易”思想對現代管理的啟示,在華為的“危機管理”中顯現。任正非推崇“華為的冬天”理論,每年投入營收的15用於研發2023年研發費用達1880億元),這與《周易?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的危機意識相通——順境時要防逆境。

他在內部講話中引用“革卦”“窮則變,變則通”,鼓勵員工“自我革命”。2019年麵對美國製裁,華為啟動“備胎計劃”,將多年研發的“鴻蒙係統”推向市場,正是“見幾而作”的體現。任正非說:“我們學《易》,不是算命,是學‘變’的智慧。”這種“居安思危”的智慧,幫助華為在國際競爭中避免“大過”。

“無大過”對個人成長的指導,在“生涯規劃”領域鮮活起來。職業規劃師常以“乾卦”六爻喻人生階段:

“潛龍勿用”2030歲):如剛入職的年輕人,應像“潛龍”積累能力,不宜急於表現。某互聯網公司實習生頻繁提“顛覆性建議”,反被團隊排斥,便是不懂“潛龍”之道。

“見龍在田”3040歲):如部門主管,需在實踐中展現才能。某項目經理在完成幾個小項目後,才接手大項目,循序漸進,符合“見龍”的節奏。

“飛龍在天”4050歲):如企業高管,可充分發揮領導力,但也要警惕“亢龍有悔”。某ceo在行業巔峰時盲目擴張,導致資金鏈斷裂,正是“亢龍”之過。

這種“知時而動”的思維,正是孔子學《易》想獲得的智慧,讓每個人在人生節點都能“無大過”。

《周易》辯證思維對科技倫理的警示,在人工智能發展中凸顯。當aphago擊敗人類棋手時,科學家想起《周易?泰卦》“泰極否來”——技術過度發展可能帶來倫理問題。清華大學科技倫理委員會引用“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強調ai研發需走正道;用“謙卦”“謙尊而光”提醒從業者保持謙遜,避免“技術至上”的大過。

2023年chatgpt引發爭議時,某ai倫理學家在論文中寫道:“我們要學‘既濟卦’‘初吉終亂’,看到技術成功的同時,也要防範最終的混亂。”這種“見幾而作”的前瞻,與孔子學《易》的初衷一致,讓科技發展始終服務於人類福祉。

七、曆史人物的學易實踐:以易修身的典範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易》“知變”智慧的軍事應用。他在隆中分析天下大勢:“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如‘乾卦’亢龍);孫權據有江東,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如‘坤卦’厚德載物)。”《三國誌?諸葛亮傳》)

這“聯吳抗曹”的策略,暗合《周易?比卦》“比,輔也,下順從也”——聯合弱小對抗強敵。他還根據“革卦”“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說服劉備“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卦象轉化為具體戰略。

北伐時,他在祁山“推演兵法,作八陣圖”《三國誌?諸葛亮傳》),這八陣暗合八卦,“休、生、傷、杜、景、死、驚、開”八門對應“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正是《易》“剛柔相濟”的應用,讓蜀軍以少勝多,避免“驕兵必敗”的大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司馬光編《資治通鑒》,融入《易》的“鑒戒”思想。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說“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這與《周易?係辭》“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一脈相承。

書中分析“安史之亂”,認為根源是“君不君,臣不臣”,如《周易?否卦》“內陰而外陽,內柔而外剛”——唐玄宗晚年“內寵楊貴妃,外任安祿山”,內部失序導致外亂。他還在“臣光曰”的評論中引用“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批評唐玄宗“自恃承平,荒於酒色”,正是“亢龍有悔”的寫照。

編纂過程中,他遇疑難便翻《易》,某次對“玄武門之變”的評價猶豫,見“革卦”“天地革而四時成”,便寫下“立嫡以長,禮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由太宗定內難也”,既肯定“革”的必要,又強調“禮”的根本,這種平衡正是“無大過”的智慧。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受《易》“變易”啟發至深。被貶龍場時,他“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靜一”《王陽明年譜》),住在“石槨”天然石洞)中,某日夜裡“忽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想起《周易?明夷卦》“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光明藏於地下,君子在困境中要保持內心的明悟。

他提出的“知行合一”,與《易》“製而用之謂之法”的實踐精神一致。平定寧王之亂時,他“佯攻南昌,實搗九江”,正是用“聲東擊西”的“變易”之術;教導弟子“事上磨練”,則是對“乾卦”“天行健”的踐行,讓他們在具體事務中體會“改過遷善”,將《易》的智慧融入心學。

八、學易無過的終極意義:終身學習的人生態度

“加我數年”的感歎裡,藏著孔子對學習的永恒渴望。他“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這種熱情不受年齡限製。據《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他晚年教弟子讀《易》,常說“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感歎知識傳承的不易,故更珍惜時間。

子夏回憶,夫子七十歲時還向“郯子學官名”“向萇弘學樂”,這種“不恥下問”的精神,比“無大過”本身更珍貴。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學《易》的過程,就是這種“學而後思”的最好體現。

“學易無過”的當代詮釋,是“成長型思維”的培養。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提出,相信能力可通過努力提升的“成長型思維”,比“固定型思維”更能應對挑戰。這與孔子學《易》的態度一致——不害怕犯錯,而相信通過學習可以改進。

某企業家在失敗後重讀“否極泰來”,調整策略重新出發;某學生在高考失利後,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激勵自己複讀成功;某老人退休後學《易》,說“以前總怕做錯事,現在知道‘過則勿憚改’,活得更坦然了”。這些都是“學易無過”的現代實踐,證明智慧不分古今,隻要願意學習,就能不斷進步。

孔子的學易之願,像燭光穿越千年。當我們在深夜為錯誤懊悔時,當我們麵對變化迷茫時,《周易》的竹簡雖舊,卻仍能照亮前路。它告訴我們:“無大過”不是終點,而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起點;學《易》不是目的,而是培養“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的自覺。正如那被孔子翻斷韋編的《周易》,繩斷了可以重連,智慧卻在不斷學習中生生不息。

喜歡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請大家收藏:()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桃鄉瘸大牛 三國:小喬,把你姐叫進來 法武封聖 亂葬崗養詭人 魔太子和他的創世徒弟 簷下雨聲 怪談降臨:炮灰她靠狂燒冥幣殺瘋了 軍閥:開局給袁大帥獻玉璽 穿成受欺自閉症後,我靠才藝炸了選秀 奇奇怪怪夢境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