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從孔子自謙悟聖仁與踐行之境_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 第187章 從孔子自謙悟聖仁與踐行之境

第187章 從孔子自謙悟聖仁與踐行之境(1 / 2)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論語?述而》中,孔子與弟子公西華的這段對話,如同一盞穿越千年的明燈,照亮了聖人對“聖”與“仁”的敬畏,也彰顯了其“為之不厭,誨人不倦”的躬身踐行精神。“若聖與仁,則吾豈敢?”短短七字,是孔子對至高道德境界的謙遜避讓,絕非故作姿態的謙辭,而是源於他對“聖”“仁”內涵的深刻認知與對自身修養的清醒審視。“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爾已矣”,則是他對自己一生行為的精準概括——在追求聖仁的道路上始終堅持、從不厭倦,在教書育人的事業中傾儘心力、不知疲倦。而公西華“正唯弟子不能學也”的感歎,不僅是對老師品格與精神的由衷敬佩,更道出了“為之不厭,誨人不倦”背後所蘊含的堅持與付出,實為常人難以企及。這段對話雖簡短,卻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值得我們深入探究,從中汲取修身治學、處世行事的智慧。

一、春秋語境下“聖”與“仁”的內涵與崇高

要理解孔子“若聖與仁,則吾豈敢”的自謙,首先需置身於春秋時期的文化語境,厘清“聖”與“仁”在當時的具體內涵與崇高地位。在春秋時期,“聖”與“仁”並非普通的道德詞彙,而是代表著當時社會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與人格典範,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理想目標。

一)“聖”:通達天道、造福萬民的至高境界

在春秋時期,“聖”的內涵主要指向對天道規律的深刻洞察、對天下大事的卓越治理能力,以及為百姓謀福祉的偉大功績。“聖”者往往被認為是通達天命、品德高尚且能以自身智慧與力量推動社會進步、改善民生的人。在當時的觀念中,“聖”多用來形容上古時期的聖王,如堯、舜、禹、湯、文、武等。這些聖王憑借其超凡的智慧、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治理能力,平定天下戰亂、治理洪水災害、製定禮儀製度、教化百姓萬民,為天下蒼生帶來了安寧與福祉,因此被後世尊為“聖人”。

例如,堯帝在位時,“其仁如天,其知如神”,他廣納賢才,讓舜協助自己治理天下,最終將天下禪讓給舜,開創了“禪讓製”的先河;舜帝則以孝聞名,麵對繼母與弟弟的多次陷害,依然保持著孝順與友善,即位後更是勵精圖治,選賢任能,使天下大治;大禹為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曆經十三年終於平息水患,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這些聖王的事跡,成為了“聖”的具體象征,也讓“聖”的境界變得無比崇高,非普通人所能達到。

在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社會陷入混亂,人們對“聖人”的渴望愈發強烈,期盼能有像上古聖王一樣的人出現,重新恢複社會秩序、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但在當時,無論是諸侯國君還是士大夫,都無人能達到“聖”的境界——諸侯國君多忙於爭奪土地與權力,忽視百姓福祉;士大夫雖有部分人致力於宣揚道德與禮儀,卻缺乏改變整個社會格局的能力與機遇。因此,“聖”在春秋時期,始終是一個遙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孔子作為一位致力於恢複周禮、改善社會的士人,深知“聖”的崇高與艱難,因此斷然不敢以“聖”自居。

二)“仁”:心懷仁愛、踐行道義的核心品德

相較於“聖”的宏大與高遠,“仁”在春秋時期更多指向個人內心的道德修養與對他人的關愛,是儒家思想體係中的核心品德,也是君子人格的重要標誌。“仁”的內涵極為豐富,包括愛人、孝悌、恭敬、誠信、寬容、勇敢等多個方麵,其中“愛人”是“仁”的核心要義。

在春秋時期,“仁”的觀念已經逐漸受到重視,但尚未形成係統的理論體係。孔子在繼承前人“仁”的思想基礎上,對“仁”進行了深入的闡釋與拓展,使其成為一套完整的道德規範。孔子認為,“仁”是每個人都應追求的道德目標,但要真正達到“仁”的境界,卻並非易事。“仁”不僅要求人們在情感上關愛他人,更要求在行動上踐行道義,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例如,“孝悌”是“仁”的基礎,要求子女孝順父母、弟弟友愛兄長,這不僅是對家庭倫理的遵守,更是培養仁愛之心的起點;“誠信”是“仁”的重要體現,要求人們言行一致、誠實守信,這是人際交往的基本準則,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勇敢”則是“仁”的延伸,要求人們在麵對正義與邪惡的抉擇時,能夠堅守道義、挺身而出,不畏懼強權與困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要達到“仁”的境界,需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反思與踐行,克服個人的私欲與惰性,始終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以道義之心對待事物。孔子一生都在追求“仁”的境界,也始終在踐行“仁”的理念,但他深知“仁”的境界博大精深,自己雖然努力追求,卻仍有許多不足之處,因此也不敢以“仁”自居。

三)“聖”與“仁”的關係:相輔相成的道德體係

在春秋時期的道德觀念中,“聖”與“仁”並非相互獨立,而是相輔相成、緊密聯係的。“仁”是“聖”的基礎,一個人隻有具備了“仁”的品德,心懷仁愛、踐行道義,才有可能進一步達到“聖”的境界,以自身的智慧與力量造福萬民;“聖”則是“仁”的升華,一個人若能達到“聖”的境界,其“仁”的品德也必然達到了極致,能夠將對他人的關愛擴展到對天下蒼生的關懷,將踐行道義的行為上升到治理天下、推動社會進步的高度。

例如,上古聖王堯、舜、禹之所以被尊為“聖人”,正是因為他們具備了極致的“仁”的品德——堯帝“仁如天”,關愛天下百姓;舜帝以孝悌為本,以身作則教化百姓;大禹為治理洪水、拯救百姓,不惜犧牲個人利益。他們的“聖”,正是建立在“仁”的基礎之上,是“仁”的品德在治理天下、造福萬民方麵的具體體現。

反過來,若一個人隻追求“仁”的品德,卻缺乏“聖”的智慧與能力,那麼其“仁”的影響範圍也會受到限製,隻能局限於個人與身邊的人,無法對整個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若一個人隻追求“聖”的地位與功績,卻缺乏“仁”的品德,那麼其行為也必然偏離正道,最終可能導致權力濫用、百姓遭殃,無法真正達到“聖”的境界。

孔子深刻認識到“聖”與“仁”之間相輔相成的關係,也深知二者所代表的道德境界的崇高與艱難。他一生都在努力追求“仁”的品德,也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恢複社會秩序、造福百姓貢獻力量,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既沒有達到“聖”所要求的通達天道、治理天下的能力與功績,也沒有達到“仁”所要求的極致品德與完美境界,因此才會坦誠地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展現出對“聖”“仁”境界的敬畏與對自身修養的清醒認知。

二、“為之不厭”:孔子對聖仁之道的執著追求

“抑為之不厭”,是孔子對自己在追求聖仁之道過程中所秉持態度的概括,意為“隻是在追求聖仁之道的道路上,我始終堅持、從不厭倦”。這看似簡單的六個字,背後蘊含著孔子一生的執著與堅守,是他麵對艱難險阻、挫折困境時,依然能夠堅定前行的精神動力。

一)“為之不厭”體現在對典籍的研讀與整理中

孔子一生都致力於對古代典籍的研讀與整理,希望通過從典籍中汲取先王之道、聖人智慧,來指導自己追求聖仁之道的實踐,同時也為傳承中華文脈、教化後世子孫奠定基礎。在這一過程中,他展現出了“為之不厭”的執著精神。

孔子自幼便對古代典籍抱有濃厚的興趣,“吾十有五而誌於學”,十五歲時就立誌於學習先王之道,開始係統研讀《詩》《書》《禮》《樂》等古代典籍。在學習過程中,他始終保持著勤奮刻苦的態度,常常廢寢忘食、不知疲倦。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年對《周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了深入理解《周易》的內涵,他反複研讀,以至於“韋編三絕”——用來串聯竹簡的牛皮繩都被磨斷了多次。即使到了晚年,身體日漸衰弱,他對典籍的研讀熱情依然絲毫未減,這種對知識的渴望與對聖仁之道的追求,正是“為之不厭”的生動體現。

除了研讀典籍,孔子還致力於對古代典籍的整理與修訂。春秋時期,由於戰亂頻繁、社會動蕩,許多古代典籍遭到散失與破壞,內容也出現了諸多混亂與錯誤。孔子深感痛心,於是耗費大量心血,對《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典籍進行了係統的整理、修訂與編纂。在整理《詩經》時,他從當時流傳的三千多首詩中,精選出三百零五首,刪去了其中重複、低俗的部分,保留了那些能夠反映社會現實、體現道德教化的詩篇,並對其進行了分類與注解,使其成為一部係統完整、具有重要教化意義的典籍;在修訂《春秋》時,他以魯國的曆史為基礎,按照“褒善貶惡”的原則,對曆史事件與人物進行了客觀的記載與評價,希望通過曆史的借鑒,引導人們踐行道義、追求聖仁。

孔子對典籍的研讀與整理,並非一帆風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獲取典籍原本就十分困難,更何況要對其進行係統的整理與修訂,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與財力。但孔子從未因此而退縮,他始終秉持著“為之不厭”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最終完成了對古代典籍的整理與修訂,為中華文脈的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種執著追求的精神,也成為了他追求聖仁之道的重要支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二)“為之不厭”體現在對周禮的堅守與踐行中

孔子一生都致力於恢複周禮,將周禮視為實現社會秩序穩定、人們道德完善的重要途徑,也是他追求聖仁之道的重要實踐方向。在對周禮的堅守與踐行過程中,他同樣展現出了“為之不厭”的執著精神。

周禮是西周時期形成的一套完整的禮儀製度與社會規範,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倫理等各個方麵,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級秩序與“親親、尊尊”的道德原則。在孔子看來,周禮是先王智慧的結晶,是實現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的根本保障。然而,到了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周禮遭到了嚴重的破壞,“禮崩樂壞”的局麵日益嚴重——諸侯僭用天子之禮,大夫僭用諸侯之禮,人們的言行舉止不再遵循禮儀規範,社會秩序陷入混亂。

麵對這種局麵,孔子痛心疾首,他決心以恢複周禮為己任,在自己的言行舉止中嚴格踐行周禮,同時也積極向他人宣揚周禮的重要性,希望能夠喚醒人們對周禮的重視,推動社會恢複秩序。在日常生活中,孔子對周禮的踐行達到了極致,《論語?鄉黨》中詳細記載了他在不同場合下的言行舉止:“入公門,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門,行不履閾。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沒階,趨進,翼如也。複其位,踧踖如也。”進入朝堂大門時,他彎腰鞠躬,顯得十分恭敬,仿佛大門容不下自己;站立時不站在門的中間,行走時不踩門坎;經過君主的座位時,神色莊重,腳步加快,說話聲音低微;提著衣襟走上朝堂時,彎腰鞠躬,屏住呼吸,仿佛不敢呼吸;退出朝堂時,走下一級台階,神色才變得輕鬆愉快;走完所有台階後,快步前進,姿態像鳥兒展翅一樣;回到自己的位置時,又顯得恭敬不安。

孔子不僅自己嚴格踐行周禮,還要求弟子們也要遵守周禮。他教導弟子“不學《禮》,無以立”,認為不學習禮儀規範,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當弟子宰我提出“三年之喪”過長,認為“期可已矣”時,孔子嚴厲批評他“不仁”,認為守喪三年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是周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嚴格遵守。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孔子也始終不忘向各國諸侯宣揚周禮的重要性,希望他們能夠恢複周禮,實現“為政以德”的治理方式。

然而,孔子對周禮的堅守與踐行,麵臨著巨大的阻力。當時的諸侯國君們更關注的是如何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爭奪霸主地位,對恢複周禮毫無興趣;甚至有些士大夫也認為孔子的主張不合時宜,對他進行嘲笑與排擠。但孔子從未因此而放棄自己的理想,他始終秉持著“為之不厭”的精神,即使在周遊列國時遭遇“在陳絕糧”“匡人圍之”等艱難困境,也依然堅定地堅守周禮,積極宣揚自己的主張。這種對理想的執著堅守,正是他追求聖仁之道的生動體現。

三)“為之不厭”體現在麵對挫折與困境時的堅韌不拔

孔子追求聖仁之道的道路,充滿了挫折與困境。他周遊列國十四年,希望能夠找到一位能夠采納自己主張的諸侯國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最終卻四處碰壁,未能如願;他致力於教書育人,希望能夠培養出一批能夠傳承自己思想、推動社會進步的弟子,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他的教育事業也麵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然而,麵對這些挫折與困境,孔子始終保持著堅韌不拔的精神,“為之不厭”,從未放棄自己的追求。

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孔子遭遇了無數的艱難險阻。在匡地,他因與陽虎相貌相似而被當地人圍困,弟子們都感到恐懼不安,而孔子卻鎮定自若地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他堅信自己肩負著傳承文化的使命,上天會保佑他渡過難關;在宋國,司馬桓魋因不滿孔子的主張,想要殺害孔子,孔子卻毫不畏懼地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他認為自己的道德是上天賦予的,任何人都無法傷害他;在陳蔡之間,孔子與弟子們斷絕了糧食,弟子們大多病倒,子路甚至對孔子的理想產生了懷疑,抱怨道:“君子亦有窮乎?”孔子卻耐心地開導弟子們:“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告訴他們君子即使身處困境,也依然會堅守道德底線,而小人在困境中則會肆意妄為。在困境中,孔子依然堅持給弟子們講授學問,與他們討論“仁”與“禮”的道理,鼓勵他們堅定自己的信念。

除了周遊列國的艱難,孔子在政治上也遭遇了諸多挫折。他曾在魯國擔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職,在任期間,他推行“墮三都”的政策,試圖削弱大夫的勢力,恢複魯國國君的權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於觸動了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等大夫的利益,他的政策遭到了強烈的反對,最終被迫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的征程。在其他諸侯國,孔子也多次嘗試向諸侯國君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但都因不符合諸侯國君的利益而被拒絕。例如,在衛國,衛靈公雖然對孔子十分禮遇,但卻隻關心孔子的車馬隨從,對他的政治主張毫無興趣;在楚國,楚昭王雖然想要重用孔子,但卻因令尹子西的反對而最終放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麵對政治上的挫折與理想的破滅,孔子雖然也感到痛苦與無奈,但他從未因此而消沉,更沒有放棄自己追求聖仁之道的理想。他將自己的精力轉移到教書育人上,希望通過培養弟子,讓自己的思想得以傳承,讓聖仁之道能夠在後世得以實現。即使到了晚年,回到魯國後,他依然堅持整理典籍、教導弟子,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這種麵對挫折與困境時的堅韌不拔,正是“為之不厭”精神的最高體現,也讓孔子的人格更加崇高與偉大。

三、“誨人不倦”:孔子對教育事業的無私奉獻

“誨人不倦”,是孔子對自己教育事業的概括,意為“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我始終傾儘心力、不知疲倦”。這四個字,濃縮了孔子一生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與堅守,是他打破教育壟斷、推動文化普及的生動寫照。在春秋時期,教育資源被貴族階層壟斷,平民子弟幾乎沒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學在官府”是當時教育的主要特征。孔子深知教育對個人成長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性,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主張無論出身貴賤、貧富、善惡,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他廣收弟子,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精通“六藝”的有七十二人,這些弟子來自不同的國家和階層,既有貴族子弟如孟懿子、南宮敬叔,也有平民子弟如顏回、子路,甚至有曾經為盜的顏涿聚。孔子對所有弟子一視同仁,傾儘全力教導他們,用“誨人不倦”的精神,為當時的社會培養了一批批具有道德修養與學識能力的人才,打破了貴族對教育的壟斷,推動了“學在民間”的轉變。

一)“誨人不倦”體現在“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中

“有教無類”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誨人不倦”精神的重要體現。在春秋時期,社會等級森嚴,貴族與平民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教育作為提升社會地位、傳承文化知識的重要途徑,被牢牢掌握在貴族手中。平民子弟即使擁有天賦與求知欲,也隻能望“學”興歎。孔子深刻認識到這種教育壟斷的弊端——它不僅限製了個人的發展,也導致社會人才匱乏,不利於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因此,他毅然打破這種壟斷,提出“有教無類”的理念,麵向社會各個階層招收弟子,無論其出身、貧富、品行如何,隻要有學習的意願,他都願意教導。

為了踐行“有教無類”的理念,孔子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不收取高昂的學費,弟子隻需“束修”十條乾肉)作為拜師禮,便可以跟隨他學習,這使得許多平民子弟能夠承擔起學習的成本。例如,顏回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之一,他出身貧寒,“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連基本的生活都難以保障,但他憑借著對知識的渴望和對孔子思想的認同,前來拜師求學。孔子並沒有因為顏回的貧困而輕視他,反而對他悉心教導,多次稱讚他的品德與學識,鼓勵他追求“仁”的境界。子路原本是一個“卞之野人”,性格粗獷,好勇鬥狠,甚至曾對孔子無禮,但孔子發現他身上有勇敢、直率的優點,並不厭其煩地教導他禮儀與道德,最終將他培養成一名具有高尚品德與軍事才能的弟子。

孔子的“有教無類”,不僅是對教育公平的追求,更是對人性的尊重。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潛在的智慧與品德,隻要通過適當的教育與引導,都可以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君子。這種理念打破了社會等級對教育的束縛,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觸到文化知識,提升自己的修養,為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而“誨人不倦”,則是孔子踐行“有教無類”理念的保障——麵對來自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弟子,他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與精力,根據每個弟子的特點進行教導,這種無私的奉獻,正是“誨人不倦”精神的生動體現。

二)“誨人不倦”體現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中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實踐中最具特色的教育方法,也是他“誨人不倦”精神的重要載體。孔子深知,每個弟子的性格、天賦、興趣、成長背景都存在差異,若采用“一刀切”的教育方法,不僅無法滿足弟子的學習需求,還可能扼殺他們的天賦與潛力。因此,他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弟子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與內容,引導他們發揮優勢,彌補不足,實現個性化的成長。

為了實現“因材施教”,孔子首先注重對弟子的觀察與了解。他通過日常的相處、與弟子的對話、觀察弟子的言行舉止等方式,深入了解每個弟子的性格特點、天賦特長與學習需求。例如,他發現子路性格直率、勇敢但略顯魯莽,便常常提醒他要“三思而後行”,教導他學會克製自己的情緒,提升自己的謀略;冉有性格溫和、謹慎但缺乏勇氣,孔子便鼓勵他要勇於擔當,在麵對困難與挑戰時要堅定自己的信念;子貢善於言辭、思維敏捷,孔子便注重培養他的外交才能與經商智慧,鼓勵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最新小说: 驚悚靈異 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 星辰墟 濱津市第十三中學 少年特戰 山野神醫好快活! 周途儘處,唯汝有爾 直播出海打撈後,我成了警局常客 你和好兄弟共同穿越到了修仙世界 和反派權臣共享痛感後殺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