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籩豆之事,則有司存。”
《論語?泰伯》中,曾子病重時與孟敬子的對話,堪稱儒家修身思想的“臨終絕唱”。“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生命感慨,“動容貌、正顏色、出辭氣”的君子三貴,“籩豆之事則有司存”的價值取舍,短短數語,既是曾子對一生修身實踐的凝練總結,也是對儒家“重內在品德、輕外在形式”理念的精準闡釋。這席話超越了普通的臨終囑托,成為後世君子修身立德的行動指南,讓我們得以透過兩千多年的時光,觸摸儒家思想中“以人為本”的溫度與“以德為先”的深度。
一、春秋語境下的“臨終言善”:生命終章的道德覺醒
要理解曾子“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感慨,需先置身於春秋時期的生死觀與道德語境。彼時,人們對死亡的認知雖仍帶有對未知的敬畏,卻已逐漸擺脫原始宗教的神秘色彩,開始從道德層麵思考生命的終章意義。“臨終言善”並非簡單的情感流露,而是生命即將終結時,個體對道德本質的回歸與覺醒,是對一生言行的反思與沉澱。
一)“鳥死鳴哀”:生命本能的情感共鳴
“鳥之將死,其鳴也哀”,曾子以自然界的現象起興,將鳥的臨終哀鳴與人類的臨終狀態相類比,既體現了春秋時期“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也暗含著對生命本能情感的深刻洞察。鳥類臨終時的哀鳴,是生命麵對終結時的本能反應,是對生存的眷戀、對未知的敬畏,這種本能情感與人類臨終時的心境有著共通之處——無論是草木鳥獸,還是人類,在生命走向終點時,都會卸下外在的偽裝與防備,回歸最本真的情感狀態。
春秋時期的文獻中,常有以自然現象喻指人類情感的記載。《詩經?小雅?鴻雁》以“鴻雁於飛,哀鳴嗷嗷”比喻流民的悲苦;《左傳?昭公十七年》以“鳳鳥不至,河不出圖”感歎天下無道。曾子以“鳥死鳴哀”起興,並非單純的文學修辭,而是借助人們對自然現象的直觀認知,引出對人類臨終狀態的思考——如同鳥類臨終時卸下飛翔的力量,回歸哀鳴的本真,人類臨終時也會卸下一生的功名利祿、身份地位,回歸對道德與情感的本真關注,這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論述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人死言善”:道德本質的終局回歸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是曾子對人類臨終狀態的核心判斷,這裡的“善”,並非指簡單的善良言語,而是指個體在生命終章時,擺脫了利益的糾纏、欲望的束縛,回歸道德本質的真誠言說。這種“善”,源於對一生言行的反思與懺悔,源於對道德價值的最終認同,是生命即將終結時,個體對“人為何而活”的終極回答。
在春秋時期的社會中,人們一生都在扮演著各種社會角色——君主、臣子、父親、兒子、朋友,為了維護這些角色所對應的利益與地位,往往會做出違背本心的選擇,說出言不由衷的話語。而當生命走向終點,所有的角色與地位都將失去意義,個體終於能夠掙脫外在的枷鎖,直麵自己的內心與道德良知。正如魯國大夫臧文仲臨終前反思自己“廢六關、妾織蒲”的過錯,叮囑後人改正;晉國卿大夫趙簡子臨終前囑托兒子趙鞅“必效範宣子之法”,堅守道義,這些都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典型例證。
曾子的“人死言善”,並非對人性的盲目樂觀,而是對道德良知的堅定信念。他認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有道德的種子,隻是在一生的奔波中被利益與欲望掩蓋;而當生命即將終結,外在的束縛消失,這顆道德的種子便會蘇醒,讓人說出符合道德本質的“善言”。這種觀點,既體現了儒家對人性本善的初步認知,也為後世“性善論”奠定了思想基礎。
三)曾子的“言善”:修身實踐的終極總結
曾子在病重時對孟敬子所言的“善言”,並非泛泛的道德說教,而是他一生修身實踐的終極總結。不同於普通百姓臨終時的樸素反思,曾子作為孔子的重要弟子、儒家思想的傳承者,其“善言”有著明確的指向——聚焦於君子修身的核心要義,為孟敬子、也為後世學者提供了清晰的修身路徑。
他沒有談論一生的功績與遺憾,沒有提及家族的興衰與未來,而是將所有的關注點都集中在“君子所貴乎道者三”上,這種選擇本身就是“善言”的體現——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所關心的不是個人與家族的私利,而是儒家思想的傳承、君子品德的堅守,是如何讓後來者更好地踐行“道”的理念。這種超越個人私利、關注道德傳承的“善言”,正是曾子一生“篤信好學,守死善道”的生動寫照,也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的最高境界。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二、君子“三貴”:曾子修身思想的核心要義
曾子提出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是其修身思想的核心凝練。這“三貴”並非孤立的行為要求,而是從外在言行到內在品德的完整修身體係——“動容貌”關注身體姿態的禮儀規範,“正顏色”聚焦麵部神情的真誠表達,“出辭氣”重視言語表達的文明得體,三者相互關聯、層層遞進,共同構成了君子修身的基礎框架。
一)動容貌,斯遠暴慢矣:身體姿態中的禮儀與尊重
“動容貌”,指君子在日常言行中,注重身體姿態與容貌儀表的規範,通過得體的姿態展現對他人的尊重,從而遠離粗暴與傲慢的態度。在春秋時期的“禮”文化中,身體姿態並非單純的個人習慣,而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道德修養的外在體現。
1.“動容貌”的禮儀規範
春秋時期的“禮”對身體姿態有著詳細的規定:站立時需“正立不動”,不可歪斜倚靠;行走時需“步履從容”,不可匆忙急促;與人交談時需“身體前傾”,展現專注與尊重;麵對長輩與君主時需“鞠躬如也”,體現謙卑與恭敬。《禮記?曲禮上》記載:“坐如屍,立如齊。禮從宜,使從俗。”“坐毋箕,立毋跛,食毋言,寢毋伏。”這些規範,看似繁瑣,實則是通過身體姿態的約束,培養個體的禮儀意識與尊重他人的品德。
曾子一生嚴格踐行“動容貌”的禮儀規範。據《論語?鄉黨》記載,孔子描述曾子“脅肩諂笑,病於夏畦”,雖為批評諂媚之舉,卻從側麵反映出曾子對身體姿態的重視——他深知,不當的身體姿態會傳遞出傲慢、諂媚的態度,而得體的姿態則能展現君子的修養。在與他人交往時,曾子始終保持“容貌恭敬”,站立時不歪斜、行走時不匆忙、交談時不隨意,這種得體的姿態,讓他人感受到被尊重,也讓自己遠離了粗暴與傲慢的可能。
2.“動容貌”與“遠暴慢”的內在關聯
“動容貌”的核心價值,在於通過身體姿態的規範,培養個體的尊重意識,從而遠離“暴慢”粗暴、傲慢)。在曾子看來,身體姿態與內心態度是相互關聯的——外在的粗暴與傲慢,往往源於內心的輕視與自負;而得體的身體姿態,能夠反過來約束內心的負麵情緒,培養尊重他人的品德。
例如,一個人若在與人交談時隨意歪斜身體、東張西望,這種姿態傳遞出的是對他人的輕視,長期如此便會養成傲慢的態度;反之,若能保持身體前傾、眼神專注的姿態,這種姿態會不斷提醒自己尊重他人,逐漸培養出謙遜的品德。曾子認為,通過“動容貌”的長期實踐,個體能夠在身體姿態與內心態度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得體的姿態塑造尊重的內心,尊重的內心又會強化得體的姿態,最終實現“遠暴慢”的修身目標。
3.當代視角下的“動容貌”:禮儀修養的現代轉化
在當今社會,“動容貌”的具體禮儀規範雖與春秋時期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精神——通過身體姿態展現尊重——依然具有重要價值。在人際交往中,得體的身體姿態能夠傳遞出真誠與尊重,促進良好關係的建立:與人交談時保持眼神交流,體現專注;傾聽他人發言時身體微微前傾,展現重視;握手時力度適中、時長恰當,傳遞友好。這些看似微小的姿態,都是“動容貌”在現代社會的具體體現,能夠幫助我們遠離粗暴與傲慢,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二)正顏色,斯近信矣:麵部神情中的真誠與信任
“正顏色”,指君子注重麵部神情的真誠與莊重,通過恰當的神情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從而贏得他人的信任。在春秋時期的人際交往中,麵部神情是傳遞情感與態度的重要媒介,真誠的神情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虛偽的神情則會引發他人的猜忌與不信任。
1.“正顏色”的內涵:真誠與莊重的統一
“正顏色”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真誠”,即麵部神情與內心想法保持一致,不虛偽、不掩飾;二是“莊重”,即麵對不同的場合與對象,展現出恰當的神情,不輕浮、不隨意。在曾子看來,真誠是贏得信任的基礎,莊重是展現修養的關鍵,二者缺一不可。
春秋時期的君子,在不同場合會展現出不同的“顏色”:麵對君主時,神情莊重恭敬,體現對君主的尊重;麵對朋友時,神情真誠溫和,展現對友誼的珍視;麵對百姓時,神情悲憫關切,傳遞對民生的關懷。《論語?鄉黨》記載孔子“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正是“正顏色”的典範——見到穿喪服的人,即使平日親近,也會神情莊重;見到戴禮帽的人與盲人,即使日常熟悉,也會神情恭敬,這種根據場合與對象調整神情的做法,既體現了真誠,也展現了莊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曾子一生踐行“正顏色”的準則。在教導弟子時,他神情嚴肅認真,傳遞對學問與道德的敬畏;在麵對百姓疾苦時,他神情悲憫關切,展現“仁者愛人”的情懷;在與孟敬子交談時,即使病重,也依然保持莊重真誠的神情,讓孟敬子感受到他話語的分量與真誠。這種“正顏色”的實踐,讓曾子贏得了弟子與他人的廣泛信任。
2.“正顏色”與“近信”的邏輯關聯
“正顏色”之所以能“近信”,核心在於麵部神情是內心真誠的外在表現。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通過觀察對方的神情來判斷其話語的真實性——若一個人神情閃爍、笑容虛偽,即使說出再動聽的話語,也難以讓人信任;若一個人神情真誠、態度莊重,即使話語樸實,也容易讓人信服。
曾子認為,“正顏色”的本質是“誠於中,形於外”——內心真誠,才能在麵部神情上展現出莊重與可信;而通過“正顏色”的實踐,又能進一步強化內心的真誠,形成“真誠—正顏色—信任”的良性循環。例如,一個人若在承諾他人時,保持神情莊重、眼神堅定,這種“正顏色”會讓對方感受到他的真誠,從而產生信任;而對方的信任又會讓他更加重視自己的承諾,進一步堅守內心的真誠。
3.當代視角下的“正顏色”:真誠溝通的重要媒介
在當今社會,“正顏色”依然是建立信任的重要媒介。在職場中,與同事溝通時保持真誠專注的神情,能夠提升溝通效率,贏得同事的信任;在家庭中,與家人交流時展現溫和關切的神情,能夠增進親情,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在公共場合,麵對陌生人時保持友善禮貌的神情,能夠傳遞善意,促進社會的和諧。相反,若在人際交往中神情冷漠、虛偽敷衍,隻會讓他人產生距離感,難以建立信任關係。
三)出辭氣,斯遠鄙倍矣:言語表達中的文明與得體
“出辭氣”,指君子注重言語的措辭與語氣,通過文明得體的表達傳遞思想與情感,從而遠離粗鄙與悖理的言語。在春秋時期,言語表達是個體道德修養的重要體現,“言為心聲”,一個人的言語往往反映其內心的品德與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