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才與德:孔子眼中的周公之才啟示_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 第201章 才與德:孔子眼中的周公之才啟示

第201章 才與德:孔子眼中的周公之才啟示(1 / 2)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論語?泰伯》中的這句論斷,是孔子對才華與品德關係的深刻洞見。周公,作為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輔佐武王滅商、輔佐成王攝政,製禮作樂、安定天下,其才華之卓越、功績之卓著,成為後世無數人敬仰的標杆。孔子將周公之才視為“才之美”的極致,卻又明確指出,即便擁有如此頂尖的才華,若滋生了驕傲與吝嗇的品性,那其餘的一切便都不值得稱道了。這句古訓穿越千年,依然在警示著世人:才華是成事之基,而品德是立身之本,唯有德才兼備,方能行穩致遠。在當代社會,隨著競爭日益激烈,人們對才華的追求愈發迫切,卻時常忽視品德的修養,重新審視孔子這句箴言,對個人成長、社會發展乃至國家治理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溯源:周公之才的“美”之所在

要理解孔子為何將周公之才視為“才之美”,首先需要回溯周公的生平與功績,探尋其才華的具體體現——周公的才華,並非單純的技藝或智謀,而是集政治遠見、治國能力、道德修養於一體的綜合素養,是“才”與“德”早期完美結合的典範。

一)輔佐社稷的政治遠見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之弟。在武王滅商的過程中,周公便展現出卓越的政治與軍事才能,成為武王最得力的助手。武王伐紂前,麵對商紂王的殘暴統治與商朝殘餘勢力的頑固抵抗,許多諸侯與大臣心存疑慮,而周公則堅定地支持武王,提出“順天應人”的主張,認為商紂王失德失民心,武王伐紂是順應天命、拯救百姓的正義之舉,極大地堅定了諸侯與大臣的信心。

武王滅商後,建立周朝,但天下初定,局勢動蕩——商朝殘餘勢力伺機反撲,各地諸侯尚未完全臣服,百姓對新政權的認同感也有待提升。麵對這一複雜局麵,武王積勞成疾,不久便病逝。臨終前,武王將年幼的成王托付給周公,希望他能輔佐成王穩定天下。周公臨危受命,毅然挑起攝政的重任,麵對“管蔡之亂”武王之弟管叔、蔡叔聯合商紂王之子武庚發動的叛亂),他沉著應對,親自率軍東征,曆經三年苦戰,最終平定叛亂,誅殺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徹底鏟除了商朝殘餘勢力的威脅,鞏固了周朝的統治。

在平定叛亂後,周公並未沉迷於權力,而是從長遠角度考慮周朝的穩定與發展。他認識到,單純依靠武力無法實現天下長治久安,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政治製度與道德規範,於是提出“封邦建國”的策略——將王室子弟、功臣謀士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一方麵讓他們鎮守邊疆、抵禦外敵,另一方麵讓他們傳播周文化、安撫百姓,形成“眾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同時,周公還製定了一係列禮儀製度即“周禮”),從國家祭祀、朝聘、宴飲到個人婚喪嫁娶、日常言行,都做出了詳細規範,通過禮儀製度來維護等級秩序、凝聚人心,為周朝數百年的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製禮作樂的治國智慧

“製禮作樂”是周公才華最集中的體現,也是他對中國傳統文化最深遠的貢獻。周公製定的“禮”,並非單純的禮儀形式,而是一套包含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多個領域的完整製度體係——在政治上,“禮”明確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等級的職責與權利,規定了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之間的倫理關係,確保了社會秩序的穩定;在經濟上,“禮”規範了土地分配、賦稅征收、手工業生產等製度,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文化上,“禮”通過祭祀、慶典等活動,強化了民眾對周王室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傳承了周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周公創作的“樂”,則與“禮”相輔相成。“樂”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道德教化的工具——周公根據不同的禮儀場合,創作了不同的樂曲,如在祭祀天地、祖先時演奏莊重典雅的《大武》,在朝聘、宴飲時演奏和諧歡快的《小雅》。這些樂曲旋律優美、意境深遠,既能營造莊嚴、和諧的氛圍,又能潛移默化地向民眾傳遞“仁”“義”“禮”“智”“信”等道德理念,實現“樂以教和”的目的。

“禮”與“樂”的結合,形成了周朝獨特的治國模式——“禮”強調秩序與差異,“樂”強調和諧與統一;“禮”規範人們的外在行為,“樂”調和人們的內在心性。這種治國模式,不僅讓周朝實現了長治久安,還對後世中國的政治製度與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源頭。孔子一生推崇周禮,曾感歎“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足見周公製禮作樂的才華對孔子的影響之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三)鞠躬儘瘁的道德品格

周公的才華,不僅體現在政治與治國層麵,更體現在他高尚的道德品格上。在攝政期間,周公始終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個人得失,鞠躬儘瘁,死而後已。他深知成王年幼,國家安危係於一身,因此凡事親力親為,“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洗頭時多次握著濕發出來處理政務,吃飯時多次吐出食物去接待賓客,生怕錯過任何重要事務,耽誤國家大事。這種勤政愛民、無私奉獻的精神,成為後世官員的典範。

更難能可貴的是,當成王長大成人後,周公毫不猶豫地將政權歸還給成王,自己則回到大臣的位置,輔佐成王治理國家,絲毫沒有留戀權力的念頭。這種“功成不居”的品格,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尤為難得,也讓周公贏得了後世的廣泛敬仰。孔子推崇周公,不僅因為他的才華,更因為他的品德——周公的才華與品德,共同構成了“周公之才之美”的完整內涵,成為孔子評判“才德兼備”的最高標準。

二、解析“驕”與“吝”:才華的兩大“蛀蟲”

孔子認為,即便擁有周公那樣的才華,若滋生了“驕”與“吝”的品性,其餘的一切便都不值得觀。“驕”即驕傲自滿,“吝”即吝嗇小氣,這兩種品性看似不同,卻都能從根本上摧毀一個人的才華與成就,成為才華的兩大“蛀蟲”。

一)“驕”:才華的“自毀器”

“驕”,即驕傲自滿,是指因自身擁有一定的才華或成就,便目中無人、狂妄自大,不再虛心學習、精益求精。驕傲自滿之所以可怕,是因為它會讓人失去清醒的自我認知,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也聽不進他人的意見,最終導致才華停滯不前,甚至因決策失誤而釀成大錯。

1.曆史中的“驕”之禍

在中國曆史上,因驕傲自滿而葬送才華與事業的案例比比皆是。項羽,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項羽出身貴族,自幼習武,力能扛鼎,勇猛過人,在秦末農民起義中,他率領楚軍屢破秦軍,巨鹿之戰中“破釜沉舟”,大敗秦軍主力,成為反秦義軍的領袖,其軍事才華堪稱頂尖。然而,項羽卻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驕傲自滿。他自恃勇武,看不起他人,對謀士範增的建議時常置之不理;他剛愎自用,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錯失了消滅競爭對手的最佳時機;他定都彭城後,沉迷於自己的功績,不再進取,反而大肆分封諸侯,導致天下再次陷入混亂。最終,項羽在楚漢之爭中被劉邦擊敗,自刎於烏江,空有一身才華,卻落得個悲慘的結局。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評價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這段話精準地指出了項羽的驕傲自滿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

除了項羽,三國時期的關羽也是因驕傲自滿而失敗的典型。關羽武藝高強,忠義勇猛,為劉備建立蜀漢政權立下了汗馬功勞,“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事跡廣為流傳。然而,關羽卻過於驕傲,看不起東吳的將領,認為東吳無人能與自己抗衡。在鎮守荊州時,他不聽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建議,反而對東吳采取強硬態度,甚至辱罵東吳使者,導致吳蜀聯盟破裂。最終,東吳呂蒙、陸遜等人趁關羽北伐曹操之機,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被殺,荊州也落入東吳手中,蜀漢政權因此失去了重要的戰略基地,實力大幅削弱。關羽的悲劇,同樣印證了“驕”對才華的摧毀作用——即便擁有頂尖的武藝與軍事才華,若被驕傲蒙蔽雙眼,最終也難逃失敗的命運。

2.當代社會的“驕”之害

在當代社會,“驕”的危害依然不容忽視。在學術領域,一些學者憑借早期的研究成果獲得了一定的聲譽,便開始驕傲自滿,不再關注學術前沿的發展,也不願聽取他人的批評意見,固守自己的觀點,導致研究陷入瓶頸,難以取得新的突破;更有甚者,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地位,打壓年輕學者的創新觀點,阻礙了學術的進步。在商業領域,一些企業家憑借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與大膽的決策,取得了一定的商業成功,便開始驕傲自滿,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不再重視市場調研與團隊建設,盲目擴張業務,最終因決策失誤導致企業陷入危機。例如,一些曾經輝煌的企業,因創始人驕傲自滿,忽視了技術創新與市場變化,最終被時代淘汰,成為“驕”之害的犧牲品。

在個人成長中,“驕”同樣會成為阻礙進步的絆腳石。一些年輕人在學習或工作中展現出一定的天賦,取得了一些成績,便開始驕傲自滿,不再努力學習、刻苦鑽研,認為自己“天生有才”,無需付出太多努力。然而,才華若不加以打磨與提升,很快就會被他人超越。正如古人所說:“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自滿隻會讓人停滯不前,而虛心謙遜才能讓人不斷進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二)“吝”:才華的“隔絕牆”

“吝”,即吝嗇小氣,有兩層含義:一是物質上的吝嗇,即對財富過於看重,不願與人分享;二是精神上的吝嗇,即對知識、經驗、機會過於吝嗇,不願傳授給他人,也不願幫助他人成長。無論是物質上的吝嗇還是精神上的吝嗇,都會讓人陷入孤立,失去他人的支持與合作,最終限製才華的發揮與事業的發展。

1.物質之“吝”:失去人心與合作

物質上的吝嗇,看似是“省錢”,實則是“失人”。一個人若對財富過於吝嗇,不願在合理範圍內幫助他人、回饋社會,就會給人留下“自私自利”的印象,失去他人的信任與支持。而在現代社會,無論是個人事業的發展還是企業的經營,都離不開他人的合作與支持——失去人心,即便擁有再高的才華,也難以成事。

曆史上,西晉時期的石崇便是因物質上的吝嗇與奢侈而聞名,最終落得悲慘下場。石崇出身豪門,憑借自己的才華與手段,積累了巨額財富,成為當時的富豪。然而,石崇卻極為吝嗇且奢侈,他常常與他人比富,生活極度奢華,卻對百姓的疾苦漠不關心,甚至對自己的下屬也極為苛刻,不願給予合理的待遇。同時,石崇又驕傲自大,得罪了當時的權貴趙王司馬倫。最終,司馬倫以“謀逆”的罪名逮捕了石崇,沒收了他的全部財產,石崇也被處死。石崇的悲劇,雖然有政治鬥爭的因素,但他的吝嗇與自私也讓他失去了人心,在危難之際無人願意幫助他,成為他失敗的重要原因。

在當代商業領域,一些企業經營者也存在物質上的吝嗇問題。他們過於看重企業的短期利潤,不願提高員工的薪酬待遇、改善員工的工作環境,也不願投入資金用於公益事業、回饋社會。這種吝嗇行為,不僅會降低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與忠誠度,導致人才流失,還會損害企業的社會形象,失去消費者的信任與支持。相反,那些注重員工福利、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如華為、阿裡巴巴等,不僅能吸引與留住優秀人才,還能贏得良好的社會口碑,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2.精神之“吝”:限製發展與傳承

精神上的吝嗇,比物質上的吝嗇危害更大。一個人若對自己的知識、經驗、機會過於吝嗇,不願傳授給他人,不願幫助他人成長,不僅會阻礙他人的進步,還會限製自己的發展——知識與經驗隻有在交流與分享中才能不斷完善,機會隻有在合作與互助中才能不斷增多。同時,精神上的吝嗇還會導致才華無法傳承,讓寶貴的知識與經驗隨著個人的離去而消失,造成社會財富的損失。

在教育領域,一些教師存在精神上的吝嗇問題。他們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與專業知識,卻不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擔心學生超越自己;他們不願分享自己的教學方法與資源,甚至對同事也有所保留。這種吝嗇行為,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與成長,還會阻礙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創新。相反,那些無私奉獻、樂於分享的教師,如陶行知、於漪等,不僅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學生,還將自己的教育理念與經驗分享給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推動了教育事業的進步。

在藝術領域,精神上的吝嗇同樣存在。一些藝術家擁有精湛的技藝與獨特的創作理念,卻不願傳授給他人,擔心自己的“獨門絕技”被他人掌握;他們不願與其他藝術家交流合作,害怕自己的創作受到影響。這種吝嗇行為,不僅會限製自己的藝術創作視野,還會阻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例如,一些傳統手工藝麵臨失傳的危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手工藝人存在精神上的吝嗇,不願將技藝傳授給他人,導致技藝無法傳承下去。

三、才德關係:德為才之帥,才為德之資

孔子提出“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其核心在於強調“德”對“才”的統領作用。在孔子的思想體係中,“德”與“才”並非對立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德”是“才”的統帥,決定著“才”的方向與價值;“才”是“德”的支撐,為“德”的實現提供手段與保障。隻有德才兼備,才能真正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一)德為才之帥:引領才華的方向與價值

“德”是“才”的統帥,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德”決定著才華的使用方向——若品德高尚,才華就會被用於造福他人、貢獻社會,實現積極的價值;若品德敗壞,才華就會被用於危害他人、破壞社會,產生消極的影響。二是“德”決定著才華的價值大小——同樣的才華,在品德高尚的人手中,能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在品德敗壞的人手中,不僅無法發揮價值,還會帶來危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1.德正才正:才華造福社會

曆史上,許多德才兼備的人物,都用自己的才華造福了社會,成為後世的典範。戰國時期的墨子,不僅是傑出的思想家、科學家,還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他提出“兼愛”“非攻”“尚賢”“節用”等思想,主張平等、博愛、反對戰爭、重視人才,這些思想對當時的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同時,墨子還擁有精湛的木工技藝與軍事才能,他發明了許多守城器械,幫助弱小的國家抵禦強大國家的侵略,保護了無數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墨子的才華,在他高尚品德的引領下,成為了維護和平、造福百姓的重要力量。

在當代社會,屠呦呦也是德才兼備的典範。屠呦呦是傑出的藥學家,她憑借自己深厚的專業知識與嚴謹的科研態度,帶領團隊成功提取出青蒿素,為全球瘧疾防治做出了巨大貢獻,挽救了數百萬瘧疾患者的生命。同時,屠呦呦品德高尚,她不看重名利,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無私地分享給全世界,還將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獎金用於科研事業與人才培養。屠呦呦的才華,在她高尚品德的引領下,實現了巨大的社會價值,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最新小说: 完美世界:重瞳開天,羽化登仙 雜役吃本長生訣,竟苟成萬古仙 穿越異界我覺醒金庸古龍武學係統 我在大理寺當神探 腰窩吻 惡女一笑,將軍折腰 我把反派養成了救世主 七零嬌寵小知青 劍吞混沌鼎 神劍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