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德歪才歪:才華危害社會
相反,那些品德敗壞卻擁有一定才華的人,往往會用自己的才華危害社會,成為社會的“毒瘤”。秦朝的趙高,便是典型的例子。趙高精通法律,擁有一定的政治與謀略才華,卻品德敗壞,陰險狡詐、野心勃勃。他在秦始皇死後,篡改遺詔,扶持胡亥即位,隨後又設計陷害李斯,獨攬朝政,實行殘暴統治,導致民不聊生,最終引發了秦末農民起義,加速了秦朝的滅亡。趙高的才華,在他敗壞品德的驅使下,不僅沒有為社會做出任何貢獻,反而成為了危害國家、殘害百姓的工具,其行為也被永遠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
在當代社會,也存在一些“德歪才歪”的現象。例如,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自己的計算機技術才華,製作病毒、竊取他人信息、實施網絡詐騙,給他人的財產安全與社會的網絡安全帶來了嚴重威脅;一些企業經營者利用自己的商業才華,從事假冒偽劣產品生產、偷稅漏稅、不正當競爭等違法活動,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與市場秩序。這些案例都充分說明,若品德敗壞,才華越高,對社會的危害就越大。
二)才為德之資:支撐品德的實踐與落地
“才”是“德”的支撐,主要體現在“德”的實現需要“才”的輔助——高尚的品德不僅需要內心的堅守,更需要通過實際行動來踐行,而“才”則為這些行動提供了必要的能力與手段。若隻有高尚的品德,卻缺乏相應的才華,“德”的踐行便會受到限製,難以產生實際的效果。
1.才助德行:用才華踐行品德
曆史上,許多品德高尚的人物,正是憑借自己的才華,將“德”的理念轉化為實際的行動,為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東漢時期的張衡,不僅品德高尚,心懷天下,還擁有卓越的科學才華。他發明了渾天儀,用於觀測天象,為天文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還發明了地動儀,能夠準確預測地震的發生,幫助人們及時做好防災準備,減少了地震帶來的損失。張衡的才華,成為他踐行“關愛百姓、造福社會”這一品德的重要工具,讓他的“德”不再僅僅是內心的堅守,而是轉化為了切實的社會價值。
在當代社會,“才助德行”的案例同樣比比皆是。“感動中國”人物張桂梅,擁有高尚的品德,心懷教育事業與貧困山區的女孩們,她憑借自己的教育才華與組織能力,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在辦學過程中,她克服了資金短缺、師資不足、設施簡陋等諸多困難,用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幫助數千名貧困山區的女孩圓了大學夢,改變了她們的命運。張桂梅的教育才華,成為她踐行“無私奉獻、關愛他人”這一品德的重要支撐,讓她的“德”在實際行動中熠熠生輝。
2.無才難行:缺乏才華限製品德踐行
相反,若隻有高尚的品德,卻缺乏相應的才華,“德”的踐行便會舉步維艱。例如,在古代,一些官員心懷百姓,希望能為百姓辦實事、謀福利,卻因缺乏治國理政的才華,不懂得如何製定合理的政策、如何解決實際的問題,最終不僅未能改善百姓的生活,反而因決策失誤導致百姓生活更加困苦。在當代社會,一些人擁有熱心公益、幫助他人的品德,卻因缺乏組織能力、溝通能力或專業知識,在開展公益活動時,往往力不從心,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可能因考慮不周而給受助者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這些案例都充分說明,“德”與“才”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德”為“才”指引方向,“才”為“德”提供支撐,隻有德才兼備,才能真正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四、當代啟示:如何實現德才兼備
在當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人們對才華的追求愈發迫切,卻時常忽視品德的修養,導致“有才無德”的現象時有發生。孔子“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的箴言,為當代人如何實現德才兼備提供了重要的啟示——我們既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才華,又要注重品德的修養,讓才華在品德的引領下,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一)注重品德修養:築牢立身之本
1.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品德修養的核心在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當代人應樹立以“仁”“義”“禮”“智”“信”為核心的傳統美德價值觀,同時結合時代要求,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個人的成長與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緊密結合起來,培養自己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隻有樹立了正確的價值觀,才能在麵對利益誘惑、困難挑戰時,堅守道德底線,做出正確的選擇。
例如,在職業選擇中,應選擇能夠為社會做出貢獻、符合自己道德準則的職業,而不是僅僅追求高薪與名利;在工作中,應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不做損害他人與社會利益的事情;在生活中,應關愛他人、樂於助人,積極參與公益事業,為社會的和諧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從日常小事做起
品德修養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從日常小事做起,在實踐中不斷積累與提升。例如,在與人交往中,尊重他人的意見與感受,不隨意打斷他人說話,不傳播謠言與負麵信息;在公共場合,遵守公共秩序,不喧嘩、不插隊、不隨地吐痰,愛護公共環境;在家庭中,孝順父母、關愛家人,承擔起家庭的責任,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
這些看似微小的日常小事,卻是品德修養的重要體現。通過堅持做這些小事,能夠逐漸培養自己的道德習慣,提升自己的品德境界,讓品德成為一種內在的自覺。
3.學習優秀榜樣
學習優秀榜樣是提升品德修養的重要途徑。當代人應學習曆史上德才兼備的人物,如周公、墨子、張衡、文天祥等,學習他們高尚的品德與無私的奉獻精神;同時,也應學習當代的優秀榜樣,如屠呦呦、張桂梅、黃文秀等,學習他們在各自領域中展現出的品德魅力與責任擔當。
通過學習優秀榜樣,能夠讓自己在思想上受到啟發,在行動上找到方向,激勵自己不斷提升品德修養,向優秀榜樣看齊。
二)提升自身才華:夯實成事之基
1.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
在知識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當代社會,提升才華的關鍵在於培養終身學習的意識。當代人應樹立“活到老,學到老”的理念,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無論是在學校學習期間,還是在工作之後,都應保持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通過閱讀書籍、參加培訓、在線學習等多種方式,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與綜合能力。
例如,在科技領域工作的人,應不斷學習最新的科技知識與技術,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在教育領域工作的人,應不斷學習新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在商業領域工作的人,應不斷學習新的商業知識與管理經驗,提升自己的商業洞察力與管理能力。
2.注重實踐鍛煉
才華的提升不僅需要理論學習,更需要實踐鍛煉。當代人應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將所學的知識與技能運用到實際中,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發現自己的不足,不斷完善自己。
例如,學生可以通過參加科研項目、社會實踐活動、學科競賽等方式,提升自己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職場人士可以通過參與重要的工作項目、承擔挑戰性的工作任務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業者可以通過實際的創業實踐,提升自己的商業運營能力與風險應對能力。
3.培養創新思維
在競爭激烈的當代社會,創新思維是才華的重要體現。當代人應培養自己的創新思維,敢於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提出新的想法與觀點,探索新的方法與路徑。
例如,在工作中,應積極思考如何改進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提出創新的工作方案;在學習中,應敢於質疑傳統的知識與觀點,通過自主思考與研究,形成自己的見解;在生活中,應善於發現生活中的問題與需求,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為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與美好。
三)平衡德才關係:實現二者協同發展
德才兼備的關鍵在於平衡德才關係,實現二者的協同發展。當代人應認識到,“德”與“才”並非對立關係,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良好的品德能夠為才華的提升提供正確的方向與強大的動力,而卓越的才華能夠為品德的踐行提供必要的支撐與有效的手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實際生活中,應避免兩種極端:一種是隻注重品德修養,卻忽視才華提升,導致“有德無才”,無法為社會做出實際貢獻;另一種是隻注重才華提升,卻忽視品德修養,導致“有才無德”,最終因品德敗壞而走向失敗。
例如,在教育領域,應堅持“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培養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修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在企業管理中,應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選拔與培養既有才華又有品德的員工,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在個人成長中,應始終將品德修養與才華提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斷平衡二者關係,實現二者的協同發展。
五、結語:以周公之才為鏡,做德才兼備之人
孔子“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的箴言,穿越千年時光,依然在警示著當代人:才華固然重要,但品德更為關鍵。周公之才之所以被孔子視為“才之美”,不僅在於其卓越的政治遠見、治國智慧,更在於其高尚的道德品格——勤政愛民、無私奉獻、功成不居。周公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德才兼備的最高境界,成為後世無數人敬仰的榜樣。
在當代社會,我們應以周公之才為鏡,既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才華,夯實成事之基,又要注重品德修養,築牢立身之本,做德才兼備之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個人成長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為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讓自己的人生綻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同時,社會也應營造有利於德才兼備人才成長的環境——在教育體係中,加強品德教育與才華培養的融合;在人才選拔與評價機製中,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準;在社會輿論中,宣傳德才兼備的優秀榜樣,弘揚正能量。相信在個人的努力與社會的支持下,會有更多德才兼備的人才湧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喜歡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請大家收藏:()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