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為學不為祿:孔子眼中的求學初心_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 第202章 為學不為祿:孔子眼中的求學初心

第202章 為學不為祿:孔子眼中的求學初心(1 / 2)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論語?泰伯》中的這句感歎,是孔子對春秋時期求學風氣的深刻觀察,更是對為學初心的深情呼喚。“三年”,在古代學製中是一段完整的學習周期,代表著係統的知識積累與素養沉澱;“穀”,原指穀物,後引申為俸祿、官祿,在春秋時期,求學往往與求仕緊密相連,“至於穀”便成為許多人求學的直接目標——通過學習獲得知識與技能,進而謀求官職、獲取俸祿,改善生活境遇。孔子卻指出,連續三年學習,始終不將目標放在謀求俸祿上,這樣的人是“不易得也”,即極為罕見。這句看似簡單的評價,穿越兩千多年的時光,依然在叩問著每一個求學之人:我們為何而學?是為了眼前的功利回報,還是為了內心的成長與精神的豐盈?在當代社會,教育日益與職業發展、社會地位掛鉤,功利化求學傾向愈發明顯,重新審視孔子這句箴言,對回歸教育本質、堅守求學初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溯源:春秋時期的“學”與“穀”

要理解“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首先需要回到孔子所處的春秋時期,厘清當時“學”的內涵、“穀”的價值以及“學”與“穀”之間的關係——隻有置身於特定的曆史語境,才能真正讀懂孔子感歎背後的社會現實與思想深意。

一)春秋時期的“學”:從“學在官府”到“私學興起”

在春秋之前的西周時期,教育被貴族階層壟斷,實行“學在官府”的製度——隻有王室子弟、諸侯卿大夫的後代才有資格進入官學,學習禮、樂、射、禦、書、數等“六藝”。這些知識與技能,既是貴族身份的象征,也是他們參與政治、治理國家的必備素養。此時的“學”,本質上是為貴族子弟未來執掌政權、維護宗法等級秩序服務的,與“仕”做官)直接綁定,“學”的最終目的便是“仕”,進而獲得相應的俸祿與地位。

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原有的宗法製度與社會秩序逐漸瓦解,“學在官府”的格局也隨之被打破。大量掌握文化知識的貴族子弟因戰亂、政治變動等原因流落民間,他們開始在民間興辦私學,將知識傳授給平民子弟,孔子便是私學興起的傑出代表。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理念,打破了教育的等級壁壘,主張無論出身貴賤、家境貧富,隻要願意學習,都可以成為他的弟子。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這些弟子來自不同的階層,既有貴族子弟,也有平民甚至商人之子,如子貢是商人出身,子路曾是一介武夫,顏回則家境貧寒。

春秋時期的“學”,內容也逐漸豐富,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六藝”,更融入了孔子的“仁”“禮”思想、道德規範與治國理念。孔子教導弟子“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不僅要求弟子掌握知識與技能,更注重培養他們的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與政治理想。此時的“學”,雖然仍與“仕”有著密切的聯係——孔子也鼓勵弟子“學而優則仕”,希望他們通過做官將“仁政”理念付諸實踐,但“學”的內涵已不再僅僅是為了謀求官職與俸祿,更包含了個人道德修養、精神成長與對社會理想的追求。

二)春秋時期的“穀”:俸祿背後的生存需求與社會地位

“穀”在春秋時期之所以成為許多人求學的目標,與當時的社會經濟結構、生存需求以及社會地位體係密切相關。在以農業為主導的春秋時期,穀物是最重要的生產資料與生活資料,是人們維持生存的基本保障。而“俸祿”穀),則是官員的主要收入來源——當時的官員俸祿多以穀物計量,如《左傳》中記載,春秋時期的卿大夫俸祿可達“田十萬”“祿萬鐘”一鐘約等於六斛四鬥穀物),普通官員也有相應的穀物俸祿。獲得俸祿,意味著擁有穩定的生活來源,能夠保障自己與家人的基本生存,這對於大多數家境普通的人來說,是極為現實的需求。

此外,在春秋時期的社會等級體係中,“仕”做官)不僅意味著獲得俸祿,更意味著獲得社會地位與話語權。當時的社會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等不同等級,“士”是統治階層的最低等級,而“仕”是普通民眾晉升為“士”階層的主要途徑。一旦通過求學獲得官職,便意味著從庶民階層上升到士階層,擁有了參與政治、發表意見的權利,社會地位也隨之提升。這種社會地位的提升,不僅能改善個人的生活境遇,還能為家族帶來榮譽,因此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目標。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學”與“穀”祿)自然地聯係在一起——求學是為了獲得知識與技能,獲得知識與技能是為了謀求官職,謀求官職是為了獲得俸祿與社會地位。這種“為學求祿”的邏輯,在當時的社會中具有普遍性,也正是因為如此,孔子才會感歎“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能夠超越現實的生存需求與功利追求,純粹為了提升自我、追求理想而學習的人,在當時是極為罕見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三)孔子對“學”與“穀”關係的態度

孔子並非反對弟子通過學習謀求官職與俸祿,相反,他認為“學而優則仕”是合理的——一個人學習優秀、品德高尚,就應該出來做官,將自己的知識與道德理念運用到治國理政中,實現“仁政”的理想。孔子曾多次推薦自己的弟子做官,如推薦子路擔任季氏的家臣,推薦子貢參與外交事務,推薦冉有擔任魯國大夫季康子的宰臣等。他認為,官員應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通過做官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但孔子反對的是將“求祿”作為求學的唯一目標,反對“為學求祿”的功利化傾向。他認為,求學的根本目的應該是“修身”——提升個人的道德品質、知識素養與精神境界,而“求祿”“仕”隻是求學的自然結果,而非最終目的。如果將“求祿”作為求學的唯一目標,就會忽視道德修養與精神成長,導致“學”成為謀取私利的工具,最終不僅無法實現個人的真正成長,還可能因缺乏道德約束而做出危害社會的事情。

孔子曾對弟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他認為,真正的“好學”之人,不會過分追求物質生活的安逸,而是會專注於做事勤勉、說話謹慎,向有道德的人學習,修正自己的行為。這種“好學”,正是“不至於穀”的體現——不將物質利益作為學習的目標,而是將道德修養與精神成長放在首位。

二、解析“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為學初心的稀缺性

“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孔子的這句感歎,道出了為學初心的稀缺性——在功利化的社會環境中,能夠堅守“為學不為祿”的初心,純粹為了提升自我、追求理想而學習的人,始終是少數。這種稀缺性,不僅存在於春秋時期,更貫穿於整個曆史進程,在當代社會表現得尤為明顯。

一)“為學求祿”的普遍性:功利化求學的曆史慣性

從春秋時期開始,“為學求祿”的功利化求學傾向便成為一種曆史慣性,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求學之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科舉製度成為連接“學”與“祿”的主要紐帶——讀書人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官職,進而獲得俸祿與社會地位,“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成為無數讀書人的夢想。這種“科舉入仕”的製度,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教育的普及與社會階層的流動,但也強化了“為學求祿”的功利化傾向——許多讀書人將科舉考試作為學習的唯一目標,將《四書》《五經》視為應付考試的工具,忽視了知識的真正價值與道德的修養。

例如,明清時期的一些讀書人,為了通過科舉考試,死記硬背八股文,缺乏獨立思考與創新能力,甚至出現了“讀書隻為做官,做官隻為發財”的錯誤觀念。他們一旦通過科舉獲得官職,便開始大肆搜刮民財,追求奢華的生活,完全忘記了求學的初心與為官的責任。這種“為學求祿”的功利化傾向,不僅導致了教育的僵化與人才的畸形發展,還加劇了官場的腐敗與社會的矛盾。

在當代社會,“為學求祿”的功利化傾向依然普遍存在,隻是形式發生了變化。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許多學生將學習的目標鎖定在“考高分、上名校”上,將知識學習視為應付考試的手段,忽視了興趣培養、能力提升與道德修養。進入大學後,許多學生選擇專業時,首先考慮的是“就業前景好不好”“薪資待遇高不高”,而非自己的興趣與理想;畢業後,找工作時也優先選擇“高薪、穩定、社會地位高”的職業,忽視了職業的社會價值與個人的精神追求。這種功利化的求學與擇業觀念,導致許多人雖然擁有豐富的知識與技能,卻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與堅定的理想信念,在工作與生活中感到迷茫與空虛。

二)“為學不為祿”的稀缺性:堅守初心的艱難與可貴

與“為學求祿”的普遍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為學不為祿”的堅守始終是稀缺的。這種稀缺性,源於堅守初心麵臨的多重困難與挑戰——現實的生存壓力、社會的功利氛圍、他人的不解與質疑,都可能讓人放棄純粹的求學初心,轉向功利化的追求。

1.現實生存壓力的挑戰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首先要麵對的是現實的生存壓力。在物質生活成本日益提高的社會中,人們需要通過學習獲得謀生技能,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賺取足夠的收入來維持自己與家人的生活。這種生存壓力,使得許多人不得不將“求祿”作為求學的首要目標,甚至唯一目標。例如,一些家境貧寒的學生,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不得不選擇就業前景好、薪資待遇高的專業,即使自己對這些專業毫無興趣;一些畢業生為了儘快就業,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理想職業,選擇一份與自己專業不符但薪資較高的工作。在生存壓力麵前,“為學不為祿”的初心,往往顯得脆弱而不切實際。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2.社會功利氛圍的影響

社會的功利氛圍,也對堅守“為學不為祿”初心的人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在當今社會,“成功”往往被定義為“有錢、有權、有地位”,而“學習”則被視為實現這種“成功”的工具。媒體過度宣傳“高考狀元”“名校畢業生高薪就業”等案例,進一步強化了“學習=考名校=找好工作=成功”的功利化邏輯;社會輿論對“冷門專業”“自主創業”的不理解與質疑,也讓許多追求理想的人感到壓力重重。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堅守“為學不為祿”的初心,需要強大的內心與堅定的信念,否則很容易被功利化的潮流所裹挾。

3.個人意誌的考驗

堅守“為學不為祿”的初心,還需要經受個人意誌的考驗。學習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與心血,尤其是在追求非功利目標的學習中,往往缺乏即時的反饋與回報,更容易讓人感到枯燥、疲憊與迷茫。例如,一些人選擇研究基礎學科如數學、物理、哲學),這些學科的研究周期長、成果見效慢,短期內難以獲得可觀的收入與社會認可,需要長期的堅持與付出;一些人選擇從事藝術創作、公益事業等,這些領域的成功也需要長期的積累與沉澱,短期內難以看到回報。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放棄的念頭,轉而追求更功利、更易見效的目標。

正是因為麵臨著現實生存壓力、社會功利氛圍與個人意誌的多重挑戰,“三年學,不至於穀”的人才顯得“不易得也”,而這種稀缺性,也恰恰凸顯了堅守為學初心的可貴——那些能夠超越功利追求,純粹為了提升自我、追求理想而學習的人,不僅能夠實現個人的真正成長,還能為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注入強大的精神動力。

三)“為學不為祿”的典範:曆史上堅守初心的求學之人

儘管“為學不為祿”的人極為罕見,但在曆史上,依然有許多人堅守求學初心,為後世樹立了榜樣。他們的故事,不僅展現了“為學不為祿”的可貴,更讓我們看到了學習的真正價值與意義。

1.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求學堅守

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也是“為學不為祿”的典範。顏回家境貧寒,“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論語?雍也》),生活極為簡樸,卻始終專注於學習,追求道德修養與精神成長,從未將“求祿”作為學習的目標。孔子曾多次稱讚顏回的好學與品德:“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意思是說,顏回真是賢德啊!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裡,彆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真是賢德啊!

顏回不僅好學,還善於思考與實踐孔子的思想,能夠“聞一知十”,將孔子的“仁”“禮”理念融入自己的言行舉止中。他雖然沒有擔任過重要官職,沒有獲得豐厚的俸祿,卻通過自己的學習與修養,成為了孔子思想的重要傳承者,對後世儒家思想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顏回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的真正價值不在於獲得物質利益,而在於提升個人的道德品質與精神境界,在於追求內心的豐盈與快樂。

2.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求學與人生選擇

東晉時期的陶淵明,也是“為學不為祿”的代表人物。陶淵明出身於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博覽群書,擅長詩文創作。他早年曾多次擔任官職,如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卻始終無法忍受官場的腐敗與黑暗,不願為了俸祿而違背自己的道德準則與人生理想。

在擔任彭澤縣令時,上級官員前來視察,縣吏告訴陶淵明需要穿戴整齊、恭敬迎接。陶淵明感歎道:“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裡小人邪!”《晉書?陶潛傳》)意思是說,我不能為了五鬥米的俸祿,向鄉裡的小人卑躬屈膝!於是,他毅然辭去官職,歸隱田園,專注於詩文創作與田園生活。歸隱後的陶淵明,雖然生活更加清貧,卻創作了大量優秀的詩文,如《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飲酒》等,表達了自己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對自由的追求以及對官場腐敗的批判。

陶淵明的求學與人生選擇,展現了“為學不為祿”的堅定——他通過學習獲得了知識與才華,卻沒有將其作為謀取官職與俸祿的工具,而是將其用於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追求內心的自由與精神的獨立。他的故事,成為了後世無數文人墨客追求精神自由、堅守道德底線的榜樣。

3.宋應星:“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的科學探索

明代科學家宋應星,也是一位堅守“為學不為祿”初心的人。宋應星出身於書香門第,自幼勤奮好學,不僅精通經史子集,還對自然科學、工藝技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他早年曾參加科舉考試,希望通過科舉獲得官職,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多次應試均未成功。在經曆了多次科舉失利後,宋應星逐漸認識到科舉製度的僵化與弊端,轉而將精力投入到自然科學與工藝技術的研究中,不再將“求祿”作為學習的目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宋應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深入民間,考察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收集整理各種生產經驗與技術資料,最終完成了《天工開物》這部不朽的科學著作。《天工開物》詳細記載了當時中國農業、手工業的生產技術與工藝流程,如水稻種植、養蠶繅絲、金屬冶煉、陶瓷製作等,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這部著作的創作,“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宋應星《天工開物?序》),完全是出於宋應星對科學探索的熱愛與對社會生產的關注,沒有任何功利性的目的。

宋應星的故事告訴我們,學習的領域不僅包括傳統的經史知識,還包括自然科學、工藝技術等實用領域,而學習的價值也不僅在於謀求官職與俸祿,更在於滿足個人的興趣愛好、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不僅為後世保留了寶貴的科學技術資料,更激勵著無數人追求非功利性的學習與探索,成為“為學不為祿”的生動典範。

4.鄧稼先:“隱姓埋名二十八年”的報國求學

近現代以來,也有許多科學家、學者堅守“為學不為祿”的初心,將學習與國家命運、民族複興緊密結合起來,不計個人名利,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鄧稼先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鄧稼先出生於書香門第,自幼勤奮好學,對物理學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先後在西南聯大、美國普渡大學學習,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後,放棄了美國優厚的生活待遇與科研條件,毅然回國,投身於中國的核武器研製事業。當時的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麵臨著技術落後、設備匱乏、外部封鎖等諸多困難,且工作環境極為艱苦,需要隱姓埋名,長期遠離家人。但鄧稼先毫無怨言,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帶領團隊克服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為中國核武器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長達二十八年的時間裡,鄧稼先始終隱姓埋名,沒有獲得任何公開的榮譽與物質回報,甚至連家人都不知道他具體從事的工作。他將自己的知識與才華,完全奉獻給了國家的國防事業,從未將“求祿”作為學習與工作的目標。鄧稼先的故事,展現了“為學不為祿”的最高境界——將個人的學習與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實現學習的最大價值。

三、當代反思:功利化求學的表現與危害

在當代社會,隨著教育的普及與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功利化求學傾向愈發明顯,這種傾向不僅扭曲了教育的本質,還對個人成長與社會發展產生了諸多負麵影響。深入反思當代功利化求學的表現與危害,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孔子“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的箴言,重新回歸為學初心。


最新小说: 驚悚靈異 穿越六零年代之狩獵傳奇 星辰墟 濱津市第十三中學 少年特戰 山野神醫好快活! 周途儘處,唯汝有爾 直播出海打撈後,我成了警局常客 你和好兄弟共同穿越到了修仙世界 和反派權臣共享痛感後殺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