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陷入“能力焦慮”:為了職場競爭,拚命學習各種技能,考無數的證書;為了跟上潮流,跟風學習編程、設計、短視頻製作,生怕自己“技不如人”。我們追求“多能”,卻常常忘記了“多能”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更好地生活,還是為了在他人麵前炫耀?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還是為了迎合外界的標準?孔子的“多能觀”,恰好給了我們一劑清醒劑:能力的價值,不在於“多”,而在於“實”;不在於“炫”,而在於“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孔子的“多能”,是源於生存需求的“實用之能”——每一項能力都能解決現實問題,都能服務於生活與他人。比如,他會駕車,是為了出行方便,能帶著弟子周遊列國;他會管理,是為了謀生,也為了後來能更好地理解為政之道。而我們今天追求的“多能”,很多時候卻脫離了“實用”的本質:有人為了“顯得有能力”,盲目學習各種技能,卻從來沒有真正運用過;有人為了“內卷”,跟風考證,卻不知道這些證書對自己的人生規劃有什麼意義。這種“為了多能而多能”的做法,不僅浪費了時間與精力,還容易讓人迷失在“技能堆砌”的陷阱中,忘記了能力的本質是為了提升生活質量、實現自我價值。孔子的“多能觀”提醒我們,在培養能力時,要先想清楚“為什麼學”,再去思考“學什麼”“怎麼學”。如果一項技能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能讓我們更好地服務他人、貢獻社會,那它就值得學習;如果一項技能隻是為了“跟風”“炫耀”,那即便學會了,也無法真正為我們的人生增添價值。
比如,在教育領域,很多家長盲目地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鋼琴、舞蹈、繪畫、編程……從早到晚排得滿滿當當,卻從未問過孩子是否真正感興趣,也從未思考過這些技能對孩子的成長有什麼實際意義。結果,孩子不僅學得痛苦,還可能因為壓力過大而產生厭學情緒,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如果家長能借鑒孔子的“多能觀”,根據孩子的興趣和需求,選擇真正對孩子成長有幫助的技能去培養,比如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這些“能”雖然不像鋼琴、繪畫那樣“顯眼”,卻能讓孩子受益終身。
在職業發展中,很多人也陷入了“多能”的誤區,認為掌握的技能越多,職場競爭力就越強。於是,他們一邊工作,一邊拚命考取各種證書,卻忽視了對核心能力的培養。比如,一個從事市場營銷的人,不專注於提升自己的市場分析能力、品牌策劃能力、客戶溝通能力,反而去考取與工作無關的會計證、教師資格證,結果不僅浪費了時間和精力,還影響了本職工作的發展。實際上,在職場中,真正有競爭力的不是“技能數量”,而是“技能質量”——是那些與職業需求高度匹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的核心能力。孔子的“多能觀”告訴我們,職場中的“能”,應當是服務於職業目標、能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實用之能”,而非盲目堆砌的“證書之能”。
二)對“君子”的再認知:在當代踐行“德能兼備”
孔子的“多能觀”,本質上是與“君子”標準緊密相連的——君子不追求“多能”,但必須“德能兼備”。在當今社會,我們雖然不再用“君子”來定義一個人,但“德能兼備”依然是我們評判一個人價值的重要標準,也是我們每個人應當追求的人生目標。
在個人層麵,“德能兼備”意味著我們既要注重品德的修養,又要注重能力的提升。品德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是我們與他人交往、在社會立足的基礎。一個人即便能力再強,如果品德敗壞,自私自利、弄虛作假,也無法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最終也會被社會所淘汰;反之,一個人即便能力有限,但品德高尚,誠實守信、樂於助人,也能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贏得他人的認可。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遵守社會公德,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破壞公共設施;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堅守職業道德,誠實守信、尊重他人、團結協作;在家庭生活中,我們要弘揚家庭美德,孝敬父母、關愛家人、和睦相處。這些“德”的踐行,看似平凡,卻是我們成為“大寫的人”的基礎。
能力是我們實現人生價值、服務社會的工具。在注重品德修養的同時,我們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擁有為他人、為社會貢獻力量的“資本”。這種能力,既包括專業技能,也包括通用能力。專業技能是我們立足職場、實現職業目標的核心,比如醫生的診療能力、教師的教學能力、工程師的設計能力等;通用能力是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的能力,比如溝通能力、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等。我們要根據自己的人生目標和職業需求,有針對性地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能”服務於“德”,讓“德”指引“能”的方向。
在社會層麵,“德能兼備”的理念也對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個社會,如果大多數人都能做到“德能兼備”,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充滿正能量,人際關係會更加和諧,社會秩序會更加穩定,發展也會更加健康。比如,在企業中,如果員工都能“德能兼備”,既遵守職業道德,又具備較強的工作能力,那麼企業的凝聚力和競爭力就會大大提升,發展也會更加可持續;在政府部門,如果公職人員都能“德能兼備”,既廉潔奉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又具備較強的執政能力,那麼政府的公信力就會大大增強,社會治理水平也會不斷提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孔子的“多能觀”,雖然已經跨越了兩千多年的時光,但對當今社會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它提醒我們,在追求“多能”的同時,不要忘記“德”的重要性;在提升能力的同時,不要忘記能力的本質是“實用”“服務”。隻有做到“德能兼備”,我們才能在當今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才能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五、傳承與踐行:讓孔子“多能觀”照亮人生之路
一)在教育中融入“多能觀”:培養“實用”“有德”的人才
教育是傳承文化、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要讓孔子的“多能觀”在當代發揮作用,首先要在教育中融入“多能觀”的理念,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培養“實用”“有德”的人才。
在教育目標上,要從“知識傳授”轉向“德能並重”。傳統的教育模式過於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品德的培養和能力的提升,導致很多學生“高分低能”,甚至“有才無德”。我們要借鑒孔子的“多能觀”,將品德培養和能力提升納入教育目標,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能培養良好的品德,提升實用的能力。比如,在學校教育中,要開設專門的品德教育課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增加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
在教育內容上,要從“單一學科”轉向“實用導向”。傳統的教育內容過於注重學科知識的係統性,忽視了知識的實用性和與生活的聯係,導致很多學生學了知識卻不知道如何運用。我們要借鑒孔子的“多能觀”,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選擇實用的教育內容,讓學生學到的知識能與生活、與未來的職業需求相結合。比如,在中小學教育中,可以增加生活技能課程,教學生如何做飯、如何理財、如何應對突發情況等;在高等教育中,可以根據行業需求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增加與職業需求相關的實踐課程,讓學生畢業後能快速適應工作崗位。
在教育方法上,要從“填鴨式教學”轉向“因材施教”。孔子提倡“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這與他的“多能觀”是一致的——每個學生的“德”和“能”都不同,需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培養。我們要借鑒孔子的“因材施教”理念,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方法,比如小組合作學習、項目式學習、個性化輔導等,讓每個學生都能在適合自己的教育方法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二)在生活中踐行“多能觀”:做“務實”“有德”的普通人
孔子的“多能觀”不僅適用於教育和職業發展,也適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踐行“多能觀”,意味著我們要做一個“務實”“有德”的普通人,不追求“多能”,但要讓自己的“能”服務於生活、服務於他人。
在生活中,我們要培養“實用”的能力。這些能力不需要多麼“高大上”,但要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比如,學會做飯,能讓自己和家人吃得健康、吃得開心;學會理財,能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穩定、更加有保障;學會溝通,能讓自己與家人、朋友、同事的關係更加和諧;學會解決問題,能讓自己在麵對生活中的困難時更加從容。這些“能”雖然平凡,但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也能讓我們更好地服務於家人和他人。
在生活中,我們要堅守“有德”的底線。品德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要堅守品德的底線,不做違背道德、違背良心的事情。比如,在與人交往中,要誠實守信,不欺騙他人;在公共生活中,要遵守社會公德,不損害公共利益;在家庭生活中,要孝敬父母、關愛家人,不做傷害家人的事情。這些“德”的踐行,雖然簡單,但能讓我們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能讓我們的內心更加充實、更加安寧。
三)在社會中弘揚“多能觀”:營造“德能並重”的社會氛圍
要讓孔子的“多能觀”在當代社會發揮更大的作用,還需要在社會中弘揚“多能觀”的理念,營造“德能並重”的社會氛圍。
政府要發揮引導作用,通過政策製定、宣傳教育等方式,弘揚“德能並重”的理念。比如,在人才評價體係中,要改變“唯學曆”“唯證書”的評價標準,將品德和能力納入評價體係,讓“德能兼備”的人才得到更多的認可和機會;在社會宣傳中,要大力宣傳“德能兼備”的先進典型,比如那些品德高尚、能力出眾、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人,讓他們成為社會的榜樣,引導更多的人向他們學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媒體要發揮傳播作用,通過各種媒體平台,宣傳孔子的“多能觀”和“德能並重”的理念。比如,在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上,開設專門的欄目,解讀孔子的“多能觀”,分享“德能兼備”的故事,讓更多的人了解“多能觀”的內涵和意義;在社交媒體上,發起相關的話題討論,鼓勵人們分享自己踐行“多能觀”的經曆和感悟,形成良好的輿論氛圍。
企業和社會組織要發揮實踐作用,將“德能並重”的理念融入到日常運營和活動中。比如,企業在招聘和培養員工時,要注重員工的品德和能力,不隻是看重員工的學曆和技能;社會組織在開展活動時,要注重引導參與者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實用的能力,比如開展誌願服務活動,讓參與者在服務他人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
六、結語:以“多能觀”為鏡,做“德能兼備”的現代人
孔子與太宰、子貢的對話,雖然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但其中蘊含的“多能觀”,卻穿越了時空的阻隔,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孔子用自己的經曆告訴我們,“多能”不是天賦的饋贈,而是生活的磨礪;不是“聖人”的光環,而是“凡人”在困境中努力生存、不斷學習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孔子還告訴我們,“多能”並非“君子”的核心追求,“君子”真正追求的是“德能兼備”——是讓“能”服務於“德”,讓“行”踐行於“道”。
在當今社會,我們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也麵臨著“能力焦慮”的困擾。孔子的“多能觀”,就像一麵鏡子,讓我們看清了“能力”的本質,也讓我們明確了人生的方向。它提醒我們,在追求“多能”的同時,不要忘記“德”的重要性;在提升能力的同時,不要忘記能力的本質是“實用”“服務”。
願我們都能以孔子的“多能觀”為鏡,在教育中培養“德能兼備”的人才,在生活中做“務實”“有德”的普通人,在社會中營造“德能並重”的氛圍。讓我們在“德”的指引下提升“能”,在“能”的支撐下踐行“德”,做一個“德能兼備”的現代人,用自己的“德”和“能”,為自己創造美好的人生,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孔子的“多能觀”,是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每個人人生路上的重要指引。讓我們傳承這份智慧,踐行這份理念,在新時代的征程中,走出屬於自己的“德能兼備”之路,讓孔子的智慧在當代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喜歡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請大家收藏:()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