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翻開《論語?子罕》,顏淵這番發自肺腑的慨歎,宛如一曲飽含崇敬與向往的讚歌,將兩千多年前師生間的深厚情誼與思想共鳴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初讀時,或許隻覺是弟子對老師的尋常讚譽,但當我們深入了解顏淵的生平、孔子的教育理念以及儒家思想的精髓後,便會發現,這短短數語背後,藏著一位求學之人對真理的執著追尋、對師者的無限敬仰,更藏著孔子教育智慧的無窮魅力。這種智慧與情感,如同穿越時空的暖流,曆經千年依舊能觸動每個求知者的心靈,為當今時代的教育、治學與為人處世提供深刻的啟示。
一、顏淵與孔子:儒家史上的“模範師徒”
要真正理解顏淵這番慨歎的重量,首先需走進顏淵與孔子的師生世界,了解這段被後世傳頌的“模範師徒”佳話。顏淵,名回,字子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以德行著稱,被後世尊為“複聖”,與孔子、孟子、曾子並稱“儒家四聖”。顏淵出身貧寒,“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但他對學問的熱愛與對道德的堅守,卻遠超常人。而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不僅學識淵博,更有著獨特的教育智慧與人格魅力,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將自己的思想與理念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弟子,而顏淵,便是最能領悟孔子思想精髓的弟子。
顏淵初識孔子時,年僅十三歲,此後便一直追隨孔子,無論是孔子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還是晚年回到魯國的潛心治學,顏淵始終不離不棄。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孔子一行人曾被困於陳蔡之間,糧食斷絕,弟子們大多饑寒交迫,甚至心生動搖,唯有顏淵依舊堅定地陪伴在孔子身邊,始終堅信老師的思想與理想。孔子曾多次稱讚顏淵,“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足見孔子對顏淵的喜愛與認可。而顏淵對孔子,也始終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他將孔子視為精神導師與真理的化身,全身心地投入到對孔子思想的學習與踐行中。
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顏淵總是最勤奮、最專注的那個。他不像子路那樣直率魯莽,也不像子貢那樣善於言辭,而是默默傾聽、認真思考,將孔子所傳授的知識與道理內化於心。據《論語》記載,“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孔子與顏淵交談一整天,顏淵都沒有提出反對意見,看似愚笨,可孔子觀察他課後的言行,發現他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有所發揮,才明白顏淵並非愚笨,而是對知識有著深刻的理解與思考。正是這種勤奮、專注與深刻的領悟力,讓顏淵成為孔子思想最忠實的傳承者,也讓他對孔子的學問與人格有著比其他弟子更深刻的體會,這才有了後來那番發自肺腑的慨歎。
二、“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對真理與師者的無限敬仰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顏淵用這八個字,精準地描繪出自己在學習孔子思想過程中的感受,既是對孔子學問高深莫測的讚歎,也是對自己追尋真理之路的真實寫照。
“仰之彌高”,從字麵意思來看,是說抬頭仰望孔子的學問與品德,越仰望越覺得高遠。在顏淵眼中,孔子的學問如同巍峨的高山,初學時或許隻能看到山腳下的風景,以為自己已經有所了解,可隨著學習的深入,才發現這座“高山”遠比自己想象的要高遠得多,無論如何努力仰望,都難以觸及頂峰。這種感受,源於孔子學問的博大精深。孔子的思想涵蓋了“仁”“禮”“義”“智”“信”等多個方麵,既包括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也包括治國理政的政治理念,還包括修身養性的方法途徑。從《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古代典籍的整理與解讀,到對社會倫理、人性本質的深刻思考,孔子的學問如同一個包羅萬象的寶庫,每一個領域都值得深入探索,每一個觀點都蘊含著深刻的智慧。
顏淵在學習過程中,隨著對孔子思想理解的不斷加深,越發感受到其中的深邃與廣闊。比如在對“仁”的理解上,初學時顏淵或許隻知道“仁”是一種善良的品德,可隨著學習的深入,他逐漸明白“仁”不僅是個人的道德修養,更是一種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準則,是“克己複禮為仁”的行為規範。越深入學習,越覺得“仁”的內涵豐富,越覺得孔子對“仁”的闡釋高遠深刻,難以完全領悟。這種“仰之彌高”的感受,並非讓人望而卻步,反而激發了顏淵更強烈的求知欲,讓他更加堅定地追尋孔子思想的腳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鑽之彌堅”,則是說深入鑽研孔子的學問,越鑽研越覺得堅固難攻。如果說“仰之彌高”是從整體上對孔子學問的讚歎,那麼“鑽之彌堅”則是從細節上對孔子思想深度的體會。孔子的學問不僅博大精深,更有著嚴密的邏輯與深刻的內涵,每一個觀點、每一句教誨,都不是表麵的空談,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真理,需要學習者付出極大的努力去鑽研、去領悟。
顏淵在鑽研孔子學問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難以理解的地方。比如在學習“禮”的過程中,“禮”不僅包括外在的禮儀規範,如祭祀、朝聘、宴飲等場合的儀式,更包括內在的道德修養,是“仁”的外在體現。顏淵需要不僅要記住各種禮儀的具體流程,更要理解這些禮儀背後所蘊含的道德意義與社會功能,明白“禮”對於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們言行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顏淵需要反複思考、不斷實踐,甚至會遇到困惑與迷茫,可越是深入鑽研,越覺得孔子對“禮”的闡釋深刻而嚴謹,如同堅固的磐石,難以輕易攻克。但正是這種“鑽之彌堅”的挑戰,讓顏淵更加投入,他不惜耗費全部精力去鑽研,隻為能更接近孔子思想的核心。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這不僅是顏淵對孔子學問的讚歎,更是他對求知之路的深刻感悟。在追尋真理的道路上,越是深入,越能感受到真理的高遠與深奧,而這種感受,不僅不會讓人退縮,反而會成為不斷前進的動力。顏淵用這八個字,將自己對孔子的敬仰與對真理的執著展現得淋漓儘致,也為後世的求知者樹立了榜樣——在追求學問與真理的道路上,要始終保持謙遜與敬畏,勇於麵對挑戰,不斷探索,永不停歇。
三、“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孔子思想的靈動與深邃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顏淵的這番描述,看似矛盾,實則精準地捕捉到了孔子思想的靈動與深邃。在顏淵看來,孔子的思想就像一道變幻莫測的光芒,剛剛還覺得它在前方清晰可見,可轉眼間又發現它在身後,讓人難以捉摸其確切的蹤跡。這種感受,源於孔子思想的豐富性與靈活性,它並非僵化的教條,而是能夠根據不同的情境、不同的對象,展現出不同的內涵與意義。
孔子的思想以“仁”為核心,但“仁”的表現形式卻多種多樣。在不同的場合、麵對不同的人,孔子對“仁”的闡釋也有所不同。比如,當子貢問“仁”時,孔子回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當顏淵問“仁”時,孔子則說“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當仲弓問“仁”時,孔子又道“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同樣是“仁”,孔子根據弟子的性格、學識與需求,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每一種答案都貼合弟子的實際,都能引導弟子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踐行“仁”。
這種靈活性,讓顏淵在學習過程中常常感到“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當他剛剛理解了孔子在某一情境下對“仁”的闡釋,以為自己已經掌握了“仁”的核心時,卻發現孔子在另一情境下對“仁”又有了新的解讀,這種新的解讀既與之前的闡釋一脈相承,又有著獨特的內涵,讓顏淵覺得之前的理解還不夠全麵,需要重新去思考、去領悟。比如,顏淵在學習“克己複禮為仁”時,起初可能認為“克己複禮”就是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遵守禮儀規範,可隨著學習的深入,他逐漸明白,“克己複禮”不僅是外在行為的規範,更是內在道德修養的提升,是要讓自己的言行舉止都符合“仁”的要求,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種不斷深化的理解,讓顏淵覺得孔子的思想始終在前方引領著自己,可當自己努力追趕時,又發現它早已在更高的層麵等待著自己去探索。
此外,孔子的教育方法也充滿了靈動性。他不喜歡用刻板的講授方式,而是常常通過對話、比喻、事例等方式,引導弟子自己去思考、去領悟。比如,孔子曾用“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來比喻時光的流逝,告誡弟子要珍惜時間;用“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來讚揚堅韌不拔的品格。這些生動的比喻,讓抽象的道理變得具體易懂,可其中蘊含的深層意義,卻需要弟子們反複琢磨才能領悟。顏淵在跟隨孔子學習的過程中,常常會被孔子這種靈動的教育方式所吸引,他認真傾聽孔子的每一句話,仔細思考其中的深意,可往往是剛剛理解了表麵的意思,又發現其中還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智慧,讓人覺得孔子的思想如同捉迷藏一般,時而在前方,時而在身後,始終充滿了探索的樂趣與挑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這種看似矛盾的感受,恰恰體現了孔子思想的無窮魅力。它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充滿活力與生命力的智慧體係,能夠隨著時代的發展、情境的變化而不斷展現出新的內涵。顏淵的這番描述,不僅是對孔子思想的讚歎,更是對求知過程中那種不斷探索、不斷超越的生動寫照——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沒有終點,隻有不斷前進的腳步,每一次的領悟都是新的開始,每一次的探索都能發現新的風景。
四、“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孔子的教育智慧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顏淵的這番話,精準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智慧。在顏淵眼中,孔子就像一位技藝高超的向導,總能用溫和而有效的方式,引導自己在學問的海洋中不斷前行,讓人對學習充滿熱情,欲罷不能。
一)循循然善誘人:循序漸進的引導藝術
“循循然善誘人”,是孔子教育智慧的核心體現。孔子深知,學問的積累與思想的提升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於求成,因此他總是根據弟子的學識水平、性格特點,製定適合他們的學習計劃,一步一步地引導弟子深入學習。
對於初學者,孔子會從最基礎的知識教起,比如《詩》《書》等古代典籍,讓弟子先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礎,了解曆史與禮儀的基本常識。在教授這些知識時,孔子不會要求弟子死記硬背,而是通過講解典籍中的故事、闡釋其中的道理,讓弟子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比如,孔子教授《詩經》時,會告訴弟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引導弟子從整體上把握《詩經》的思想內涵,同時還會結合具體的詩句,講解其中的情感與道理,讓弟子感受到詩歌的魅力與文化的底蘊。
當弟子具備了一定的基礎後,孔子會逐漸引導他們深入學習更複雜、更深刻的內容,比如“仁”“禮”等核心思想。在這個過程中,孔子常常會通過提問、對話的方式,激發弟子的思考,讓弟子自己去探索答案。比如,孔子曾問顏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引導顏淵思考“仁”與個人主觀能動性的關係,讓顏淵明白,“仁”並非遙不可及,隻要自己努力追求,就能達到“仁”的境界。這種循序漸進、啟發式的引導方式,讓弟子們在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著積極的思考狀態,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
二)博我以文:豐富知識的文化滋養
“博我以文”,是孔子教育的重要內容。孔子認為,要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首先需要具備豐富的文化知識,隻有通過廣泛學習各種文獻典籍,才能拓寬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為後續的道德修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孔子教授弟子的“文”,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部經典,後世稱之為“六經”。《詩經》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包含了風、雅、頌三個部分,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活與人民情感,學習《詩經》不僅能讓弟子了解古代的文化與曆史,還能培養弟子的審美情趣與情感表達能力;《尚書》是上古時期的曆史文獻彙編,記載了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古代聖王的言行與治國理念,學習《尚書》能讓弟子了解古代的政治製度與治國經驗,為今後的從政或處世提供借鑒;《禮記》記載了周代的禮儀製度,包括祭祀、朝聘、宴飲、婚喪嫁娶等各個方麵的禮儀規範,學習《禮記》能讓弟子明白禮儀的重要性,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樂經》雖然早已失傳,但孔子對音樂的重視卻絲毫未減,他認為音樂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道德品質;《易經》是一部蘊含著深刻哲學思想的著作,包含了對宇宙、自然、人生的思考與探索,學習《易經》能讓弟子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領悟事物發展的規律;《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國的曆史史料編撰而成的編年體史書,通過對曆史事件的記載與評價,暗含褒貶,表達了孔子的政治觀點與道德準則,學習《春秋》能讓弟子了解曆史的興衰得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孔子通過“博我以文”,為弟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廣闊知識世界的大門,讓弟子們在豐富的文化滋養中不斷成長。顏淵在學習這些文獻典籍的過程中,不僅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他通過對這些典籍的深入研究,逐漸領悟到其中蘊含的思想與智慧,為他後來理解和踐行孔子的“仁”“禮”思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約我以禮:規範言行的道德準則
“約我以禮”,是孔子教育的另一個重要方麵。在孔子看來,豐富的知識固然重要,但如果沒有道德準則的約束,知識反而可能成為作惡的工具。因此,孔子在教授弟子知識的同時,也十分注重用“禮”來規範弟子的言行舉止,培養弟子的道德品質。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