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深秋的午後,我坐在書房裡整理舊物,偶然翻出一本泛黃的筆記本,裡麵記錄著學生時代老師的批評與鼓勵。那些嚴厲的告誡,曾讓我羞愧不已,卻也幫我改正了不少缺點;那些溫和的讚許,曾讓我滿心歡喜,也讓我在後來的日子裡不斷琢磨其中的期許。這熟悉的感受,忽然讓我想起孔子的一句話:“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兩千多年前,孔子在杏壇之上,將對言語的思考娓娓道來。“法語之言”,是正直嚴厲的勸誡;“巽與之言”,是溫和讚許的鼓勵。這兩種言語,貫穿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如同兩麵鏡子,映照出我們對待他人意見的態度,也決定著我們能否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孔子的智慧,不僅在於區分了兩種言語的特質,更在於點出了對待它們的核心——“改”與“繹”。若隻一味聽從卻不改正,隻一味歡喜卻不琢磨,便是放棄了成長的機會。從春秋到如今,這份關於“聞言思行”的智慧,始終在時光裡閃耀,指引著我們如何在他人的言語中汲取力量,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法語之言:逆耳忠言中的警醒力量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所謂“法語之言”,是合乎正道、正直嚴厲的言語,它往往不那麼悅耳,甚至帶著尖銳的批評,卻如同寒冬裡的一盆冷水,能瞬間澆醒迷茫中的我們,讓我們看清自己的不足。麵對這樣的言語,大多數人都會下意識地“從”——表麵上接受,可真正可貴的,是將這份“從”轉化為行動,去改正自己的過錯。
在曆史的長河中,因重視“法語之言”而成就大業的故事,比比皆是。戰國時期的齊威王,便是一位善於傾聽“法語之言”並勇於改正的君主。齊威王即位初期,沉迷於酒色,不理朝政,導致齊國國力日漸衰弱,諸侯紛紛來犯。大臣鄒忌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卻沒有直接指責齊威王,而是以自己“比美”的經曆為喻,委婉卻嚴厲地指出齊威王被身邊的人蒙蔽,聽不到真實的意見。鄒忌的話,雖未直言批評,卻字字戳中要害,屬於典型的“法語之言”。齊威王聽後,不僅沒有生氣,反而深受觸動,意識到自己的過錯。他立即下令:“群臣吏民能麵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這道命令下達後,齊國上下紛紛進言,齊威王則一一聽取,認真改正自己的不足。他整頓吏治,廢除弊政,任用賢能,很快便讓齊國重新強大起來,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齊威王的故事告訴我們,“法語之言”或許逆耳,卻藏著最真誠的警醒。隻有放下身段,虛心接受,並切實改正,才能在錯誤的邊緣及時回頭,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反之,若對“法語之言”充耳不聞,甚至反感抵觸,往往會釀成大錯。商紂王便是曆史上著名的反麵例子。他在位初期,也曾有過勵精圖治的想法,可隨著權力的鞏固,他逐漸變得驕奢淫逸,暴虐無道。大臣比乾多次直言進諫,指出他的過錯,勸他體恤百姓、遠離奸佞。比乾的話,句句都是“法語之言”,是為了商朝的江山社稷著想。可商紂王卻聽不進去,反而認為比乾是在挑戰自己的權威,最終殘忍地將比乾挖心處死。此後,再也沒有人敢向商紂王進諫,商朝的統治也日益腐朽,最終被周武王推翻,紂王自焚而亡。商紂王的悲劇,正是因為他拒絕“法語之言”,不願改正自己的過錯,最終走向了毀滅的深淵。
在現實生活中,“法語之言”同樣無處不在。上學時,老師的批評——“你這次作業太馬虎,基礎知識都沒掌握好,再這樣下去成績會越來越差”,是“法語之言”,它提醒我們要端正學習態度,查漏補缺;工作後,領導的告誡——“這個項目你考慮得不夠周全,忽略了市場風險,必須重新梳理方案”,是“法語之言”,它督促我們要嚴謹細致,提升業務能力;生活中,朋友的提醒——“你總是愛發脾氣,這樣很容易傷害身邊的人,該改改了”,是“法語之言”,它讓我們反思自己的性格,學會控製情緒。
可麵對這些“法語之言”,很多人卻很難做到“改之為貴”。有的人心存僥幸,覺得“一次馬虎沒關係”“這次忽略了下次注意就好”,將批評當作耳邊風;有的人自尊心過強,認為他人的批評是對自己的否定,不僅不改正,反而與對方產生矛盾;還有的人表麵接受,承諾“我會改”,可轉身就拋之腦後,依舊我行我素。這些做法,都是對“法語之言”的浪費,也是對自己成長機會的放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其實,“法語之言”的本質,不是否定,而是幫助。那些願意對我們說“法語之言”的人,往往是真心為我們好的人——他們或許是希望我們進步的師長,或許是希望我們成功的領導,或許是希望我們幸福的親友。他們冒著被我們反感的風險,指出我們的不足,隻為讓我們少走彎路,少犯錯誤。因此,我們應該珍惜這樣的言語,將其視為成長的階梯。當聽到“法語之言”時,首先要放下抵觸情緒,冷靜地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存在這樣的問題;然後要製定具體的改正計劃,一步步落實到行動中;最後還要及時反饋,讓對方知道我們的改變。隻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法語之言”的價值,在不斷改正中提升自己。
二、巽與之言:悅耳嘉許中的思辨深意
“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與“法語之言”不同,“巽與之言”是溫和順從、充滿讚許的言語,它如同春日裡的暖陽,能讓人滿心歡喜,感受到被認可、被肯定的溫暖。麵對這樣的言語,每個人都會自然而然地“說”——感到愉悅,可真正可貴的,是在這份愉悅之後,進行“繹”——琢磨、思考,弄清楚對方讚許的原因,以及這份讚許背後的期許與方向。
在人生的旅途中,“巽與之言”是重要的精神動力,它能給予我們信心,讓我們在困境中堅持下去。但如果隻停留在“說”的層麵,而不進行“繹”,這份讚許就可能變成“糖衣炮彈”,讓我們變得驕傲自滿,停滯不前。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貶謫,可他始終能在逆境中保持樂觀的心態,這與他善於從“巽與之言”中“繹”出力量密不可分。蘇軾年輕時,才華橫溢,得到了當時許多文壇名家的讚許。歐陽修曾評價他:“讀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此人出一頭地。”這樣的“巽與之言”,讓蘇軾備受鼓舞,可他並沒有因此驕傲自滿,而是不斷琢磨歐陽修讚許的原因——是自己的文章有新意,還是情感真摯?他深知,歐陽修的讚許,不僅是對自己當下才華的肯定,更是對自己未來發展的期許。於是,蘇軾更加勤奮地讀書寫作,不斷提升自己的文學造詣,最終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留下了無數流傳千古的詩詞文章。
蘇軾在被貶謫到黃州時,生活困苦,心情低落,可當地百姓對他的友善與認可,成為了他重要的精神慰藉。百姓們喜歡他的文章,敬佩他的人品,常常邀請他參加當地的活動,對他讚不絕口。這些“巽與之言”,讓蘇軾感受到了溫暖,可他並沒有沉溺於這份愉悅,而是思考百姓為何會認可自己——是因為自己能關心百姓疾苦,還是能與他們真誠相處?這份“繹”,讓蘇軾更加堅定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他在黃州興修水利、減免賦稅,為百姓做了許多實事,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相反,若隻“說”而不“繹”,就很容易在讚許中迷失自我。曆史上,許多帝王因為沉迷於臣下的“巽與之言”,聽不到真實的意見,最終導致國家衰敗。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初期,英明神武,開創了“開元盛世”,可到了後期,他卻變得驕傲自滿,沉迷於楊貴妃的美色,不理朝政。大臣們為了迎合他,紛紛說些諂媚的“巽與之言”,誇讚他“功蓋五帝,德超三皇”,唐玄宗聽後滿心歡喜,卻從不琢磨這些話是否屬實,也不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得當。最終,“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轉衰,唐玄宗也被迫退位,在孤獨中度過了餘生。
在現代生活中,“巽與之言”同樣常見。學生考試成績進步,老師會說:“你這次表現很棒,繼續加油!”;員工完成項目,領導會說:“做得很好,這個項目你立了大功!”;朋友看到我們的新作品,會說:“太厲害了,你真有天賦!”這些話語,都能讓我們感到愉悅,可如果隻停留在愉悅中,不進行“繹”,就可能產生負麵影響。
比如,有的學生聽到老師的讚許後,覺得自己“很厲害”,不再努力學習,結果下次考試成績一落千丈;有的員工得到領導的肯定後,認為自己“功勞最大”,變得驕傲自滿,不再與同事合作,影響了團隊的凝聚力;有的創作者受到朋友的誇讚後,覺得自己“有天賦”,不再鑽研技藝,作品質量越來越差。這些情況,都是因為沒有做到“繹之為貴”,浪費了“巽與之言”中蘊含的成長機會。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繹之為貴”呢?首先,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在感到愉悅的同時,思考對方讚許的具體原因。比如,老師誇讚你“表現很棒”,是因為你這次作業認真,還是考試時審題仔細?領導肯定你“項目做得好”,是因為你方案設計合理,還是執行過程中應變能力強?隻有弄清楚具體原因,才能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其次,要思考這份讚許背後的期許。老師說“繼續加油”,是希望你保持良好的學習態度,爭取更好的成績;領導說“立了大功”,是希望你在未來的工作中繼續發揮優勢,為團隊做出更大的貢獻。理解了這些期許,就能明確自己未來的努力方向。最後,要將讚許轉化為動力,在保持優勢的同時,彌補自己的不足。比如,你因為作業認真得到老師的讚許,可你知道自己在知識拓展方麵還有欠缺,那就可以在課後多閱讀相關書籍,讓自己全麵發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巽與之言”如同一份甜蜜的禮物,而“繹”就是打開禮物的鑰匙。隻有通過“繹”,我們才能真正讀懂禮物背後的心意,將這份讚許轉化為成長的動力,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三、從改與說繹:言語互動中的成長哲學
孔子說“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這句話看似嚴厲,實則是對每個人成長的深切期許。“從改”與“說繹”,是對待“法語之言”與“巽與之言”的兩種核心態度,也是言語互動中重要的成長哲學。它們看似獨立,卻相互關聯,共同構成了我們在他人言語中汲取力量、完善自我的完整路徑。
“從改”是麵對批評時的勇氣與行動,“說繹”是麵對讚許時的清醒與思考。一個人隻有同時具備這兩種態度,才能在言語的互動中不斷成長。如果隻做到“從改”而不“說繹”,就可能在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失去信心,變得自卑怯懦;如果隻做到“說繹”而不“從改”,就可能在自我滿足中停滯不前,無法突破自我。隻有將“從改”與“說繹”結合起來,才能在正視不足的同時,保持自信,在肯定自我的同時,不斷進步。
在曆史上,許多有成就的人,都是“從改”與“說繹”的踐行者。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王陽明,就是其中的代表。王陽明年輕時,曾癡迷於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論,他對著竹子“格”了七天七夜,卻沒有得出任何結論,反而病倒了。這時,有人對他提出批評,認為他的做法過於迂腐,不懂得靈活變通——這便是“法語之言”。王陽明聽後,沒有固執己見,而是認真反思自己的行為,最終放棄了“格竹”的做法,這是“從改”。後來,王陽明在龍場驛悟道,提出了“心即理”的哲學思想,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與讚許——這便是“巽與之言”。王陽明沒有因此驕傲,而是不斷琢磨自己思想的內涵與價值,思考如何將其應用到實踐中,這是“說繹”。在“從改”與“說繹”的過程中,王陽明的思想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陽明心學”,他本人也成為了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人物。
王陽明的故事告訴我們,“從改”與“說繹”是相輔相成的。“從改”讓我們擺脫錯誤的束縛,找到正確的方向;“說繹”讓我們在正確的方向上不斷深入,實現自我突破。隻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在現代社會,“從改”與“說繹”的成長哲學同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教育領域,老師不僅要對學生的錯誤提出批評,引導學生“從改”,也要對學生的進步給予讚許,引導學生“說繹”。比如,學生在作文中出現了錯彆字,老師可以指出錯誤,讓學生改正從改);同時,老師也要肯定學生作文中的優點,比如“你的作文立意新穎,情感真摯”,並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讓立意更加深刻,如何讓情感表達更加細膩”說繹)。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既能改正不足,又能發揮優勢,全麵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在企業管理中,領導對待員工也需要兼顧“從改”與“說繹”。當員工在工作中出現失誤時,領導要及時指出問題,幫助員工分析原因,製定改正計劃從改);當員工取得成績時,領導要給予肯定和獎勵,並引導員工思考“這次成功的經驗是什麼,如何在未來的工作中複製這種成功”說繹)。這樣的管理方式,既能幫助員工不斷成長,也能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
在人際交往中,朋友之間同樣需要“從改”與“說繹”的互動。當朋友有缺點時,我們要真誠地指出,幫助他改正從改);當朋友取得成就時,我們要真心地祝賀,並與他一起分析成功的原因,探討未來的發展方向說繹)。這樣的友誼,才能在相互促進中更加牢固,讓雙方都能在成長的道路上結伴前行。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要真正做到“從改”與“說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們具備自我反思的能力、勇於承認錯誤的勇氣,以及保持清醒的頭腦。很多人之所以做不到,是因為他們缺乏自我反思的意識——麵對批評,隻想著辯解;麵對讚許,隻想著享受。要改變這種情況,首先要學會傾聽,無論是批評還是讚許,都要認真聽取對方的意見,不要急於反駁或沉溺;其次要學會自我剖析,客觀地評價自己的行為,找出自己的優點與不足;最後要學會行動,將反思的結果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在改正與思考中不斷提升自己。
“從改”與“說繹”,是孔子言語智慧中最珍貴的部分。它告訴我們,言語不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成長的契機。每一次批評,都是一次改正的機會;每一次讚許,都是一次思考的起點。隻有珍惜這些機會,把握這些起點,才能在言語的互動中不斷完善自我,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