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守誌不移:孔子箴言裡的精神脊梁_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 第237章 守誌不移:孔子箴言裡的精神脊梁

第237章 守誌不移:孔子箴言裡的精神脊梁(1 / 2)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

隆冬的清晨,我站在古城牆下,看著寒風中挺拔的鬆柏,枝乾雖被積雪壓彎,卻始終朝著天空的方向生長。積雪簌簌從鬆針上滑落,砸在青灰色的城磚上,發出細碎的聲響,像是時光在輕聲低語。這堅韌的姿態,忽然讓我想起孔子的一句話:“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千年前,孔子坐著簡陋的馬車,在列國間奔波,曆經陳蔡之困、匡地之圍,糧食斷絕時弟子們皆麵露饑色,唯有他仍弦歌不輟,始終堅守著“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的誌向。這句箴言,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他在顛沛流離中,用生命體悟出的“誌”之力量——外在的困境可以摧殘身體,卻無法磨滅心中的信念。

“帥”是三軍的統領,手握兵權,麾下有千軍萬馬,看似不可撼動,可一場戰爭、一次政變,便能讓其失去權位,甚至性命;而“誌”是匹夫心中的信念,它無形無質,看不見摸不著,卻比鋼鐵更堅硬,比城池更堅固。從春秋時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到近代在刑場上慷慨就義的李大釗;從“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錢學森,到大山深處創辦女高的張桂梅,“誌”始終是支撐人們在困境中前行、在誘惑前堅守的精神脊梁。它如同深埋地下的種子,即便身處黑暗,也能衝破土壤,向陽而生。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探尋“誌”的豐富內涵,感受“守誌”的磅礴力量,看這穿越千年的箴言,如何在時光長河中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成為中華民族永不褪色的精神圖騰。

一、“誌”為何物:藏在心底的精神燈塔

“誌”,從甲骨文的字形來看,像是一個人站在土地上,抬頭仰望天空,心中懷著對遠方的向往;到了金文,字形演變為“心”與“士”的結合,仿佛在說,真正的“誌”,是士人心中那份超越個人私利、不可動搖的信念。在孔子的思想體係中,“誌”與“仁”“禮”緊密相連,它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比如孩童一時興起想要成為科學家,也不是短暫的目標追求——比如商人想要在年底賺多少錢,而是根植於內心深處,貫穿一生的精神追求,是對“何為正確”“何為有價值”的終極回答。它如同黑暗中的燈塔,在人生的海洋中為人們指引方向,無論遇到狂風巨浪、暗礁險灘,都能讓人不偏航、不迷失。

“誌”的核心,是對價值的堅守。這種價值,可以是對道德的追求,如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求道之誌;可以是對理想的執著,如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興國之誌;也可以是對責任的擔當,如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之誌。它無關身份高低、財富多寡,無論是身居高位的王侯將相,還是身處市井的平民百姓,隻要心中有“誌”,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不凡的意義,擁有超越常人的堅韌與力量。

一)古代仁人:以“誌”為骨,堅守本心

春秋時期的伯夷、叔齊,便是堅守“誌”的典範。兩人是孤竹國國君的兒子,父親去世前,留下遺願讓叔齊繼承王位。可叔齊認為,兄長伯夷比自己年長且賢能,按照禮法應由伯夷繼位,於是堅決推辭;伯夷則認為,父親的遺願不可違背,若自己即位,便是不孝,也堅決不肯接受。兄弟二人相互推讓,誰也不願登基,最終,伯夷帶著叔齊,一同離開了孤竹國,打算前往西岐投奔周文王——當時周文王以仁德治國,諸侯皆服,是天下人心中的賢君。

可當他們曆經千辛萬苦趕到西岐時,卻得知周文王已經去世,他的兒子周武王即位。更讓他們震驚的是,周武王正率領大軍,車載著周文王的靈位,準備討伐商紂王。伯夷、叔齊見狀,立刻攔住周武王的馬車,拉住韁繩,直言勸諫:“父死不葬,爰及乾戈,可謂孝乎?以臣弑君,可謂仁乎?”在他們看來,周武王作為兒子,父親剛去世就發動戰爭,是為不孝;作為臣子,討伐君主商紂王,是為不仁。孝與仁,是他們心中“誌”的核心,是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線。

周武王身邊的大臣見兩人如此無禮,想要動手驅趕,卻被薑子牙攔住。薑子牙說:“此義人也,不可殺。”隨後命人將他們扶到一邊,大軍繼續前進。最終,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打敗商紂王,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齊得知消息後,心中悲痛不已,他們認為自己堅守的“禮法之誌”被徹底違背,這天下已不是他們心中的“有道之天下”。於是,兩人隱居到首陽山上,發誓不食用周朝的糧食,每天隻靠采摘山上的野菜充饑。

有一天,一位上山砍柴的農夫看到他們,不解地問:“如今已是周朝的天下,這山上的野菜,不也是周朝的嗎?你們既然不食周粟,為何還要吃周朝的野菜呢?”農夫的話如同一記重錘,讓伯夷、叔齊陷入沉思。他們覺得農夫說得有道理,既然決心堅守自己的“誌”,就不該有絲毫妥協。於是,從那天起,他們連野菜也不再食用,最終餓死於首陽山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如今,我們或許會覺得伯夷、叔齊的做法有些迂腐,甚至不值得——為了所謂的“禮法”,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可如果回到那個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我們便能理解他們的堅守:在那個周天子權威衰落、諸侯爭霸戰亂頻繁的時代,“禮”是維係社會秩序的最後一根紐帶,而伯夷、叔齊的“誌”,正是對這根紐帶的守護。他們用生命證明,即便身處亂世,也有人願意為心中的道德信念堅守到底,這份執著,足以讓後人敬佩,也讓“匹夫不可奪誌也”有了最悲壯的注腳。

比伯夷、叔齊稍晚一些的屈原,他的“誌”則更多了一份對國家的忠誠與對理想政治的追求。屈原出身於楚國貴族,自幼飽讀詩書,才華橫溢,不僅擅長寫詩作文,還精通政治、軍事,深受楚懷王的信任,被任命為左徒——這是楚國的高級官職,相當於宰相的助手,負責製定政策、接待諸侯。當時的楚國,雖然是大國,卻麵臨著秦國的威脅,屈原主張對內改革政治,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選拔有才能的人治理國家;對外聯合齊國、趙國等諸侯國,形成“合縱”之勢,共同抗擊秦國。

他的主張,得到了楚懷王的支持,卻遭到了楚國貴族集團的強烈反對。以子蘭楚懷王的弟弟)、靳尚為首的貴族,擔心改革會損害自己的利益,便不斷在楚懷王麵前詆毀屈原,說他“專斷獨行”“圖謀不軌”。楚懷王耳根子軟,又貪圖眼前的利益,漸漸疏遠了屈原,後來甚至將他流放至漢北。

在流放期間,屈原並沒有心灰意冷,他看著楚國的百姓因戰亂流離失所,看著貴族們依舊醉生夢死,心中悲痛不已,卻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誌”。他沿著江邊行走,一邊走一邊吟誦詩句,將自己對國家的熱愛、對理想的執著、對奸佞小人的痛恨,都融入到《離騷》《九歌》《天問》等詩篇中。在《離騷》裡,他寫下“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表明自己即便死九次,也不會放棄心中的善與誌;在《天問》裡,他一口氣提出了172個問題,從天地起源問到人間治亂,既是對宇宙萬物的思考,也是對楚國命運的擔憂。

後來,楚懷王被秦國欺騙,前往秦國議和,結果被秦國扣留,最終客死他鄉。楚頃襄王即位後,更加昏庸無能,子蘭、靳尚等人掌握了朝政,楚國的國力日益衰弱。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率領大軍攻破楚國都城郢都,燒毀了楚國的宗廟和宮殿。屈原得知這個消息時,正在汨羅江邊垂釣,他手中的魚竿轟然落地,淚水順著臉頰流下。他知道,自己的“興國之誌”徹底無法實現了,楚國已經沒有希望了。

五月初五那天,屈原穿著破舊的衣服,披散著頭發,在汨羅江邊徘徊。一位漁翁看到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何會落到這般田地?”屈原歎了口氣,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翁勸他:“既然舉世皆濁,您為何不隨波逐流?既然眾人皆醉,您為何不也喝一點酒,何必如此清高,讓自己受苦呢?”屈原搖了搖頭,說:“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說完,屈原抱起一塊石頭,縱身跳入汨羅江中。百姓們得知屈原投江的消息後,紛紛劃著小船前往救援,卻再也找不到他的身影。為了防止江中的魚蝦啃食屈原的屍體,百姓們往江裡投放粽子、雞蛋,還在船上敲鑼打鼓,驅趕魚蝦。後來,這便演變成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而屈原的“誌”,也隨著這些習俗流傳下來,成為中國曆史上愛國精神的象征。

二)現代行者:以“誌”為燈,照亮前路

在現代社會,“誌”的內涵更加豐富,它不再局限於古代的“禮法”“忠君”,而是延伸到科學、教育、醫療、環保等各個領域。它可以是科學家對真理的探索,是教師對教育的熱愛,是醫生對生命的守護,也可以是普通人對生活的熱愛與對責任的擔當。無論“誌”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它都具備一個共同的特質——能在困境中給予人們力量,在誘惑前讓人們堅守底線,在迷茫時指引方向。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的“誌”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這個誌向,源於他年輕時的一段經曆。1959年至1961年,中國遭遇了嚴重的三年困難時期,糧食短缺,許多人因為吃不飽飯而餓死。當時,袁隆平正在湖南安江農校任教,他親眼看到學生們因為饑餓而麵黃肌瘦,看到農民們因為糧食不夠而發愁。有一次,他在田埂上看到一位老農,坐在地上痛哭,手裡拿著一把乾癟的稻穗,嘴裡念叨著:“今年又是歉收,這日子可怎麼過啊……”老農的哭聲,像針一樣紮在袁隆平的心裡,他暗暗下定決心:“我一定要研究出高產的水稻,讓老百姓都能吃飽飯,再也不用餓肚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從那以後,袁隆平便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雜交水稻研究。他每天都泡在稻田裡,觀察水稻的生長情況,記錄數據,尋找合適的稻種。一開始,研究進展並不順利,他提出的“水稻具有雜種優勢”的理論,遭到了許多同行的質疑——當時國際上普遍認為,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勢,袁隆平的理論是“天方夜譚”。可袁隆平沒有放棄,他堅信自己的判斷,繼續在稻田裡尋找天然雜交稻。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安江農校的試驗田裡,終於發現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這株水稻的雄蕊沒有花粉,無法自花授粉,正好可以作為雜交水稻的母本。他興奮地在筆記本上寫下:“發現天然不育株,這是突破雜交水稻研究的關鍵!”為了繁殖這株水稻,他每天都小心翼翼地給它澆水、施肥,還用毛筆將其他水稻的花粉塗抹在它的雌蕊上。可到了收獲季節,這株水稻隻結出了少量種子,而且第二年種植後,產量並沒有明顯提高。

袁隆平沒有氣餒,他意識到,要想培育出高產的雜交水稻,必須找到更多的“天然雄性不育株”。於是,他帶著學生,沿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地的稻田,開始了“大海撈針”式的尋找。夏天的稻田裡,溫度高達三四十攝氏度,悶熱潮濕,蚊子、螞蟥到處都是,袁隆平的皮膚被曬得黝黑,身上被蚊子咬得滿是紅包,可他毫不在意,依舊每天在稻田裡仔細搜尋。

1970年11月,袁隆平和他的團隊在海南南紅農場的沼澤地裡,發現了一株野生的雄性不育稻,他們將其命名為“野敗”。這株“野敗”的發現,徹底改變了雜交水稻研究的命運。袁隆平和團隊以“野敗”為母本,與其他水稻品種進行雜交,經過無數次試驗,終於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係雜交水稻,使水稻產量大幅提高。1976年,三係雜交水稻在全國推廣種植,當年就增產糧食200億斤,相當於多養活了幾千萬人。

可袁隆平並沒有停下腳步,他的“誌”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而三係雜交水稻的產量,還沒有達到他的預期。20世紀90年代,他又開始研究兩係雜交水稻,經過十年的努力,兩係雜交水稻的產量比三係雜交水稻又提高了10~20。21世紀初,他又提出了“超級雜交水稻”的計劃,目標是讓水稻畝產達到1000公斤以上。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已經八十多歲高齡,依舊每天都要去試驗田看看,有時候還會親自下田插秧、收割。

在研究過程中,袁隆平麵臨著無數的困難:“文化大革命”期間,他的試驗田被紅衛兵毀壞,研究資料被燒毀,他不得不將珍貴的稻種藏在自己的衣服口袋裡,甚至帶回家中,種在陽台上;晚年時,他患上了嚴重的關節炎,走路都很困難,可他依舊堅持要去試驗田,助手們勸他不要去,他卻說:“我不去看看,心裡不踏實,這些水稻就像我的孩子一樣。”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在他去世前,超級雜交水稻的畝產已經達到了1530.76公斤,遠超他最初的目標。他用一生的時間,踐行了自己的“誌”,不僅解決了中國的糧食問題,還幫助世界上許多國家提高了水稻產量,讓數億人遠離了饑餓。他的“誌”,如同稻田裡的陽光,溫暖而堅定,照亮了無數人的生活。

與袁隆平不同,“燃燈校長”張桂梅的“誌”,是“讓山區的女孩們走出大山,改變命運”。張桂梅出生於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年輕時隨姐姐來到雲南支邊,後來成為一名中學教師。1996年,她被調到華坪縣民族中學任教,也是在這一年,她的丈夫因病去世,巨大的悲痛讓她一度陷入絕望。可當她看到學校裡那些因為貧困而麵臨輟學的女孩時,她的心被觸動了——這些女孩都很聰明,也很努力,可因為家庭貧困、重男輕女的觀念,她們中的很多人,初中畢業後就不得不回家務農、嫁人,一輩子都被困在大山裡。

有一次,張桂梅遇到一個叫小娟的女孩,小娟的成績很好,卻因為家裡沒錢,不得不輟學回家。張桂梅找到小娟的家,看到的是一間破舊的土坯房,小娟的母親臥病在床,父親一邊抽煙一邊歎氣:“家裡實在沒錢,女孩子讀書也沒用,不如早點嫁人,還能給家裡減輕點負擔。”張桂梅看著小娟眼中的淚水,心裡像被針紮一樣疼,她對小娟的父親說:“大叔,小娟是個好苗子,讓她讀書吧,學費我來想辦法。”從那以後,張桂梅開始資助小娟上學,可她漸漸發現,像小娟這樣的女孩還有很多,僅憑她一個人的力量,根本幫不過來。

於是,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她心中萌生:創辦一所免費的女子高中,讓山區的女孩們都能免費上學,接受教育。可這個想法,實施起來卻困難重重。首先是資金問題,創辦一所學校需要大量的錢,而張桂梅的工資並不高,她把自己的積蓄都拿了出來,也隻是杯水車薪。為了籌集資金,她開始四處奔走,去企業、去政府部門、去慈善機構,一遍遍地講述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得到幫助。可很多人都不理解她,甚至覺得她是“瘋子”——“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折騰著辦什麼女高,簡直是自找苦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有一次,她去一家企業募捐,企業的老板不耐煩地說:“你一個老師,不好好教書,跑來要錢,是不是想騙錢啊?”說完,就讓保安把她趕了出去。張桂梅站在企業門口,寒風刮在臉上,像刀子一樣疼,可她沒有哭,也沒有放棄。她在心裡對自己說:“為了那些女孩,我不能認輸,就算被拒絕一百次、一千次,我也要繼續找下去。”

為了省錢,張桂梅每次出門募捐,都自帶乾糧和水,不舍得買火車臥鋪,就買硬座,甚至有時候買站票;不舍得住賓館,就找最便宜的招待所,甚至在火車站的候車室過夜。有一次,她去北京募捐,為了趕時間,她淩晨三點就起床去火車站,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膝蓋磕出了血,她簡單地用紙巾擦了擦,就一瘸一拐地繼續趕路。在北京的那些日子裡,她每天要跑好幾家單位,鞋子都磨破了,腳也起了水泡,可她依舊堅持著。

功夫不負有心人,張桂梅的堅持和執著,終於打動了一些人。2008年,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幫助下,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正式成立。學校成立那天,張桂梅站在學校門口,看著一個個背著書包、眼神裡充滿期待的女孩,激動得流下了眼淚。她對女孩們說:“孩子們,歡迎來到華坪女高,從今天起,這裡就是你們的家,我一定會讓你們走出大山,考上大學,改變自己的命運!”

可辦學的困難,遠遠沒有結束。華坪女高的學生,大多來自貧困家庭,基礎薄弱,很多學生連小學的知識都沒有掌握好。為了讓這些學生能跟上教學進度,張桂梅每天早上五點就起床,陪學生一起晨讀;晚上十二點多才睡覺,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生的功課。她還製定了嚴格的管理製度,要求學生每天學習十幾個小時,不許遲到、早退,不許玩手機、看電視。

有些學生受不了這樣的苦,想要退學。有一個叫小敏的學生,因為受不了高強度的學習和嚴格的管理,偷偷收拾行李,準備回家。張桂梅發現後,追上小敏,拉著她的手,語重心長地說:“孩子,我知道學習很苦,管理很嚴,可你想想,如果你現在放棄了,回到大山裡,一輩子都可能走不出來。隻有好好學習,考上大學,你才能有機會選擇自己的人生,才能讓你的家人過上好日子。再堅持一下,好嗎?”小敏看著張桂梅布滿血絲的眼睛和疲憊的臉龐,又想起了自己來學校時的初心,最終決定留下來。

張桂梅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還關心學生的生活。她知道學生們家裡貧困,經常給學生們買衣服、鞋子、生活用品;學生們生病了,她親自帶學生去醫院看病,墊付醫藥費;學生們想家了,她就像媽媽一樣,安慰學生,陪學生聊天。有一次,一個學生因為家裡親人去世,情緒低落,張桂梅就陪著她,給她講故事,開導她,直到學生的情緒慢慢好轉。

長期的勞累和操心,讓張桂梅的身體越來越差。她患上了子宮肌瘤、肺纖維化、小腦萎縮等二十多種疾病,經常疼得直不起腰,走不了路。醫生多次勸她住院治療,可她總是說:“學校裡還有那麼多學生等著我,我不能住院,等學生們考上大學了,我再去治療。”她每天都要吃大量的藥物來緩解疼痛,有時候疼得實在受不了,就坐在椅子上休息一會兒,然後繼續工作。

在張桂梅的努力和堅持下,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的教學成績越來越好。從2008年到2023年,華坪女高共培養了2000多名畢業生,其中大部分都考上了大學,有的考上了重點大學,有的還考上了研究生、博士生。這些女孩走出大山後,有的成為了醫生,有的成為了教師,有的成為了公務員,她們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為社會做出了貢獻。

有一個叫小燕的學生,從華坪女高畢業後,考上了一所醫學院,成為了一名醫生。她回到雲南,在一家醫院工作,經常去貧困山區為百姓看病。她說:“張校長改變了我的命運,我也要像張校長一樣,幫助更多的人,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張桂梅的“誌”,不僅改變了無數女孩的命運,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讓“守誌”的精神在新時代繼續傳承。

二、“奪誌”之難:為何“誌”能超越外在力量

孔子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為何手握重兵的“帥”能被奪取,而普通“匹夫”的“誌”卻難以被撼動?這背後,是“誌”的特殊性——它源於內心,不受外在物質條件的束縛,也不被權力、財富、武力等外在力量所左右。外在的力量可以剝奪人的生命、財產、地位,卻無法剝奪人心中的信念。

縱觀曆史,有無數人在麵對外在壓力時,始終堅守自己的“誌”,即便付出生命的代價,也不願妥協。南宋末年的文天祥,他的“誌”是“忠君報國,收複河山”。在元軍南下時,文天祥散儘家財,招募義軍,全力抗元,卻因寡不敵眾,兵敗被俘。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欣賞文天祥的才華,多次派人勸降,許以高官厚祿。第一次勸降時,元朝的大臣對文天祥說:“如果你願意投降,皇上可以封你為宰相,讓你享受無儘的榮華富貴。”文天祥堅定地說:“我是宋朝的臣子,豈能背叛宋朝,投降元朝?我寧願死,也不會投降。”

後來,忽必烈又讓已經投降元朝的南宋皇帝趙?親自出麵勸說。趙?見到文天祥後,還沒開口,文天祥就跪在地上,朝著宋朝的方向磕了三個頭,然後對趙?說:“陛下,臣文天祥無能,不能保衛國家,讓陛下受辱,臣罪該萬死。可臣寧死也不會投降元朝,還請陛下自重。”趙?見狀,隻好無奈地離開。

忽必烈見文天祥如此堅定,十分生氣,下令將文天祥關進監獄。監獄裡的環境十分惡劣,陰暗潮濕,冬天寒風刺骨,夏天悶熱難耐,還經常有老鼠、蟲子出沒。文天祥在監獄裡,每天隻能吃一些粗糙的飯菜,可他依舊沒有放棄自己的“誌”。他在監獄裡寫下了《正氣歌》,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詩,成為了千古名句,表達了他寧死不屈、堅守氣節的決心。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赴刑場。在刑場上,文天祥朝著宋朝的方向磕了三個頭,然後從容就義,年僅47歲。他的“誌”沒有被元朝的權力和財富所“奪取”,反而成為了千古流傳的精神財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堅守自己的信念和氣節。

而近代的革命先烈李大釗,他的“誌”是“傳播馬克思主義,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社會黑暗,民不聊生,李大釗看到了中國的危機,也看到了希望。他從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中,看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力量,開始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組織工人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1927年4月6日,奉係軍閥張作霖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派兵闖進北京東交民巷的蘇聯大使館,逮捕了李大釗等80多名革命誌士。在獄中,李大釗遭受了嚴刑拷打,敵人用竹簽釘他的手指,用鞭子抽他的身體,用烙鐵燙他的皮膚,可他始終堅貞不屈,沒有泄露任何黨的秘密。

敵人見李大釗不肯屈服,就對他說:“隻要你放棄馬克思主義,不再從事革命活動,我們就放你出去,還可以給你高官厚祿。”李大釗笑著說:“馬克思主義是拯救中國的真理,我既然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革命事業,就不會輕易放棄。我寧願死,也不會背叛自己的信仰。”

4月28日,李大釗等20多名革命誌士被押赴刑場。在刑場上,李大釗麵對敵人的絞刑架,毫無懼色,他發表了最後的演說:“我們相信,中國一定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馬克思主義一定會在中國取得勝利。我們雖然死了,但我們的精神會永遠存在,會激勵更多的人投身到革命事業中來。”說完,他從容地走上絞刑架,英勇就義,年僅38歲。

李大釗的“誌”,沒有被敵人的武力所“奪取”,他用自己的生命,為中國革命事業點燃了希望的火種,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的精神,永遠銘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外在力量之所以難以“奪誌”,是因為“誌”與個人的精神信仰緊密相連,它能讓人在麵對困境時產生強大的精神力量,抵禦外在的壓力和誘惑。當一個人堅信自己的“誌”是正確的、有價值的,他就會願意為了“誌”付出一切,甚至生命。

在現代社會,“奪誌”的外在力量不再是戰爭、牢獄和屠刀,更多的是物質誘惑、生活壓力和世俗偏見。可即便如此,依然有許多人堅守自己的“誌”,不被外界所動搖。

比如“大國工匠”徐立平,他的“誌”是“為導彈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火藥進行微整形”。這項工作被稱為“在炸藥堆裡繡花”,危險性極高,稍有不慎就會引發爆炸。徐立平從事這項工作已有三十多年,在這期間,他麵臨著許多誘惑——有的企業開出高薪邀請他,有的朋友勸他換一份更安全、更輕鬆的工作。

有一次,一家民營企業的老板找到徐立平,對他說:“徐師傅,你在工廠裡工作,又危險又辛苦,工資還不高。你要是來我這裡工作,我給你三倍的工資,還讓你當技術總監,工作輕鬆又安全。”徐立平笑著說:“謝謝你的好意,可我不能離開這裡。這項工作雖然危險,但關係到國家的國防安全,我必須堅持下去。我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會一直做下去,直到我做不動為止。”

為了提高工作精度,徐立平不斷練習,他的手上布滿了疤痕,有的是被火藥燙傷的,有的是被工具劃傷的。可他依舊沒有放棄,他說:“導彈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火藥整形,精度要求非常高,差一點點就可能影響導彈的性能,甚至引發爆炸。我必須做到精益求精,不能有絲毫馬虎。”在他的努力下,導彈的精度越來越高,為國家的國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又如鄉村教師支月英,她的“誌”是“讓鄉村的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1980年,十九歲的支月英來到江西貧困山區的白洋教學點任教,這裡交通不便,條件艱苦,沒有教室,她就把自己的家當作教室;沒有課本,她就自己編寫教材;沒有黑板,她就用木板刷上黑漆當黑板。

在這期間,她有多次機會離開山區,回到城市工作。有一次,她的家人在城市裡為她找了一份不錯的工作,工資高,工作環境好,還能照顧家人。家人勸她說:“月英,你在山區教了這麼多年書,也該為自己考慮考慮了。回到城市工作,不僅能讓你過上好日子,還能照顧我們,你就回來吧。”

支月英看著孩子們渴望知識的眼神,心裡十分糾結。她知道,自己如果離開了,這裡的孩子們就可能再也沒有機會上學了。她對家人說:“爸媽,我知道你們是為我好,可這裡的孩子們需要我。我要是走了,他們怎麼辦?我不能丟下他們,我要在這裡繼續教下去,直到有更多的老師來這裡任教。”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