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月英在鄉村任教四十多年,培養了一千多名學生,許多學生都考上了大學,走出了山區。她的臉上布滿了皺紋,頭發也白了,可她依舊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她說:“隻要孩子們需要我,我就會一直教下去,我要讓更多的鄉村孩子走出大山,看看外麵的世界。”
“誌”之所以難以被“奪取”,還因為它具有傳承性。一個人的“誌”,不僅能支撐自己前行,還能影響他人,讓更多的人加入到堅守“誌”的行列中,形成強大的精神力量。
比如“雷鋒精神”,雷鋒的“誌”是“為人民服務”。他雖然隻活了二十二歲,卻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這個“誌”——他幫助戰友洗衣服、補襪子,為災區捐款,為陌生老人讓座,為迷路的孩子尋找家人……他做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事,卻體現了“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精神。
雷鋒去世後,他的“誌”沒有消失,反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1963年3月5日,毛澤東主席親筆題詞“向雷鋒同誌學習”,從此,“學雷鋒”成為了一種社會風尚。無數人以雷鋒為榜樣,踐行“為人民服務”的“誌”——有的誌願者走進社區,為老人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有的大學生加入支教隊伍,到貧困山區為孩子們上課;有的環衛工人默默奉獻,為城市的整潔付出努力……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無數的醫護人員、誌願者、社區工作者,他們不顧個人安危,衝鋒在抗疫一線,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為人民服務”的“誌”。他們有的連續工作幾十個小時,累得倒在工作崗位上;有的不能回家,隻能通過視頻和家人見麵;有的甚至犧牲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的行為,正是雷鋒精神的傳承和發揚,也是“誌”的力量的體現。
外在的力量可以改變一個人的生活狀態,卻無法改變一個人心中的信念。“誌”是一個人精神世界的核心,它能讓人在麵對任何外在壓力時,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立場,不被“奪取”,不被動搖。
三、“守誌”之途:在困境與誘惑中堅守
“守誌”並非易事,它需要人們在困境中保持堅韌,在誘惑前保持清醒,在迷茫時保持堅定。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隻有具備強大的意誌力和堅定的信念,才能堅守自己的“誌”,不偏離方向。
一)困境中的堅守:以堅韌對抗磨難
在困境中“守誌”,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困境是“守誌”的試金石,它能考驗一個人“誌”的堅定程度。許多人在順境中能夠堅守“誌”,可一旦遇到困境,就容易動搖、放棄。而真正能“守誌”的人,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能保持堅韌,繼續前行。
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他的“誌”是“編寫一部準確、完整的醫藥典籍”。為了實現這個“誌”,他放棄了科舉考試,專心研究醫藥學。在編寫《本草綱目》的過程中,他麵臨著諸多困境。
首先是資料短缺。當時的醫藥典籍中存在著許多錯誤和遺漏,比如《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等典籍,對一些藥物的記載不準確,有的甚至把有毒的藥物當成了無毒的藥物,給醫生的用藥和患者的治療帶來了很大的風險。李時珍意識到,要編寫一部準確、完整的醫藥典籍,必須重新收集、整理資料,糾正以往典籍中的錯誤。
為了收集資料,李時珍走遍了全國各地。他不僅閱讀了大量的醫藥典籍,還收集了許多民間的藥方和偏方。他拜訪了無數的民間醫生、藥農、獵人、漁民,向他們請教藥物的特性、用法和功效。有一次,他聽說有一種叫“曼陀羅花”的藥物,具有麻醉作用,可他不知道這種藥物的具體特性和用法。於是,他就親自去尋找這種藥物,找到了之後,他還親自嘗試,記錄下藥物的反應和效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其次是資金不足。李時珍的家境並不富裕,他的父親李言聞也是一名醫生,雖然家裡有一些積蓄,可遠遠不夠支撐他編寫《本草綱目》的費用。為了籌集資金,李時珍不得不一邊行醫,一邊編寫書籍。他行醫所得的收入,大部分都用來購買書籍、藥材和旅途的費用。有時候,為了節省資金,他還會自己上山采藥,自己炮製藥物。
最後是路途艱險。為了采集藥物標本,李時珍需要走遍全國各地的名山大川,包括武當山、廬山、黃山、泰山等。這些地方山高路險,交通不便,還經常有野獸出沒。有一次,他在武當山采集藥物時,遇到了一隻老虎,他嚇得趕緊爬上一棵大樹,才躲過了一劫。還有一次,他在廬山采藥時,不小心掉進了一個山洞裡,幸好山洞不深,他才沒有受傷。
可即便如此,李時珍也沒有放棄自己的“誌”。他曆時二十七年,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多個省份,采集了數千種藥物標本,拜訪了無數的民間醫生和藥農,記錄了大量的醫藥知識和臨床經驗。在編寫過程中,他多次修改書稿,精益求精,有時候為了一個藥物的名稱、特性或用法,他會查閱幾十種書籍,谘詢十幾個專家,直到確定準確無誤為止。
1578年,《本草綱目》終於完成,全書共五十二卷,記載了一千八百九十二種藥物,附有一千一百零九幅插圖,收錄了一萬一千零九十六個藥方。這部著作不僅糾正了以往醫藥典籍中的錯誤,還豐富了中國的醫藥學知識,對中國乃至世界醫藥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本草綱目》出版後,很快就傳遍了全國,後來又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傳播到世界各地,成為世界醫藥學史上的經典著作。李時珍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守誌”的精神,他的故事告訴我們,隻要心中有“誌”,並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即便麵臨再多的困境,也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二)誘惑前的清醒:以初心抵禦浮華
在誘惑中“守誌”,需要堅定的自我約束和對初心的堅守。現代社會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誘惑,金錢、權力、名譽等,這些誘惑很容易讓人迷失自我,放棄自己的“誌”。而真正能“守誌”的人,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堅定地約束自己,不被誘惑所左右,始終堅守自己的初心。
北宋時期的包拯,他的“誌”是“清正廉潔,為民做主”。包拯出身於官僚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考取進士後,曆任知縣、知府、禦史中丞等職。在任期間,他始終堅守自己的“誌”,不貪贓枉法,不徇私舞弊,深受百姓的愛戴,被稱為“包青天”。
當時的官場,貪汙腐敗現象十分嚴重,許多官員都利用職權搜刮民脂民膏,接受賄賂。有一次,一個富商為了讓包拯幫忙辦事,偷偷給包拯送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包拯見到後,十分生氣,對富商說:“我身為朝廷官員,應該為百姓做主,豈能接受你的賄賂?你趕緊把這些東西拿走,否則我就將你繩之以法。”富商見包拯態度堅決,隻好灰溜溜地離開了。
還有一次,包拯的親戚犯了法,當地的官員因為包拯的關係,想要包庇他的親戚。包拯得知後,立即派人將親戚逮捕,並按照法律的規定進行了處罰。他的親戚對他說:“我們是親戚,你就不能網開一麵嗎?”包拯說:“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我不能因為你是我的親戚,就違背法律,放棄我的初心。”
包拯在任期間,還製定了許多有利於百姓的政策,比如減輕百姓的賦稅,興修水利,改善百姓的生活。他還敢於直言進諫,彈劾那些貪汙腐敗的官員,為朝廷清除了許多蛀蟲。包拯的“誌”,沒有被金錢、權力等誘惑所動搖,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清正廉潔,為民做主”的內涵,成為了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傳頌。
在現代社會,也有許多人在誘惑中“守誌”。比如“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錢學森,他的“誌”是“為祖國的國防事業貢獻力量”。錢學森早年在美國留學,畢業後留在美國工作,在航空航天領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擁有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崇高的社會地位。美國政府為了留住他,給予他豐厚的待遇和先進的科研資源,甚至還為他提供了私人彆墅和專用汽車。
可當錢學森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後,毅然決定回國,為祖國的國防事業效力。他說:“我是中國人,我的根在中國,我應該回到祖國,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美國政府得知後,百般阻撓,他們認為錢學森的知識對美國的國防事業至關重要,不能讓他回到中國。美國政府不僅吊銷了錢學森的安全許可證,禁止他從事科研工作,還將他軟禁了五年之久,甚至沒收了他的科研資料和個人財產。
在軟禁期間,錢學森沒有放棄自己的“誌”,他不斷向美國政府提出回國申請,還通過各種渠道與中國政府取得聯係,表達自己想要回國的願望。1955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斡旋下,美國政府終於同意釋放錢學森。當錢學森乘坐的輪船抵達中國港口時,他激動得流下了眼淚,他說:“我終於回到了祖國,我可以為祖國的國防事業貢獻力量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回國後,錢學森全身心投入到“兩彈一星”的研製工作中。當時的中國,科技水平落後,科研條件艱苦,沒有先進的科研設備,沒有充足的科研資金,甚至連基本的生活條件都難以保障。可錢學森沒有抱怨,他帶領科研團隊,克服重重困難,日夜奮戰在科研一線。他親自設計方案,指導科研人員進行實驗,還經常深入工廠,指導設備的製造和調試。
在錢學森的帶領下,中國的科研團隊先後成功研製出了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核壟斷和技術封鎖,為中國的國防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錢學森在誘惑中“守誌”,用堅定的信念和對祖國的熱愛,實現了自己的“報國之誌”,他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科學家為祖國的科技發展而努力奮鬥。
三)迷茫時的堅定:以認知錨定方向
在迷茫中“守誌”,需要清晰的自我認知和對價值的深刻理解。人生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有時會遇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自己的“誌”是否正確,不知道自己是否應該繼續堅持。而真正能“守誌”的人,能夠清晰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內心需求和價值追求,在迷茫中找到方向,繼續堅守自己的“誌”。
現代作家史鐵生,他的“誌”是“用文字探索生命的意義,給他人帶來希望和力量”。史鐵生在年輕時,因為一場重病,失去了雙腿,從此隻能坐在輪椅上生活。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讓史鐵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和絕望中,他曾經多次想過自殺,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沒有了意義。
在迷茫的日子裡,史鐵生經常去地壇公園,他坐在輪椅上,看著公園裡的花草樹木、飛鳥蟲魚,思考著生命的意義。他說:“地壇的每一棵樹下我都去過,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過我的車輪印。無論是什麼季節,什麼天氣,什麼時間,我都在這園子裡待過。”在與地壇的對話中,史鐵生逐漸認識到,生命的意義不在於是否擁有健康的身體,而在於是否能為他人、為社會創造價值。
他開始嘗試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他寫下了《我與地壇》《務虛筆記》《病隙碎筆》等一係列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史鐵生用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講述了自己對生命、對苦難、對幸福的理解,給無數身處困境中的人帶來了希望和力量。有許多讀者寫信給史鐵生,說他的作品讓他們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讓他們在迷茫中看到了方向。
在創作過程中,史鐵生也遇到過迷茫。有時候,他會覺得自己的寫作沒有意義,不知道自己的文字是否真的能幫助他人;有時候,他會因為身體的痛苦,無法集中精力寫作,想要放棄。可每當這時,他都會想起自己的“誌”,想起那些需要他的文字來慰藉的讀者。他說:“我的寫作不是為了出名,也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表達我對生命的理解,為了給那些身處困境中的人帶來一絲溫暖和希望。”
正是因為這份清晰的自我認知和對“誌”的堅定堅守,史鐵生在迷茫中找到了方向,他的作品不僅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還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史鐵生的故事告訴我們,在迷茫時,隻要我們能清晰地認識自己,堅定地堅守自己的“誌”,就一定能找到前進的方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四、“誌”的力量:個人成長、社會進步與國家發展的引擎
“誌”不僅是個人成長的動力,更是社會進步和國家發展的引擎。一個人有了“誌”,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堅定前行,不斷提升自己,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一個社會有了無數堅守“誌”的人,就能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推動社會不斷進步;一個國家有了無數為國家發展而堅守“誌”的人,就能不斷強大,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
一)“誌”是個人成長的動力源泉
對於個人而言,“誌”是成長的動力源泉,它能激勵人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克服成長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著名科學家屠呦呦,她的“誌”是“研製出治療瘧疾的藥物,拯救更多患者的生命”。屠呦呦在年輕時,就對中醫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她立誌要將中醫藥的精華發揚光大,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貢獻。
在研製治療瘧疾藥物的過程中,屠呦呦麵臨著諸多困難。當時,瘧疾在全球範圍內肆虐,尤其是在非洲地區,每年都有數百萬人死於瘧疾,而當時的治療藥物效果不佳,且副作用較大。屠呦呦帶領科研團隊,查閱了大量的中醫藥典籍,從中尋找治療瘧疾的線索。他們發現,古代醫書中有“青蒿一握,水二升漬,絞取汁,儘服之”的記載,這給了他們很大的啟發。
可在實驗過程中,屠呦呦發現,按照傳統的方法提取青蒿素,效果並不理想。她沒有放棄,而是不斷嘗試新的提取方法。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屠呦呦終於發現,用乙醚低溫提取的方法,能夠有效提取出青蒿素,並且效果顯著。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臨床試驗階段,屠呦呦還親自服用青蒿素,驗證藥物的安全性。最終,青蒿素的研製取得了成功,它能有效治療瘧疾,拯救了全球數百萬患者的生命。屠呦呦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本土科學家。
屠呦呦的成長曆程,離不開她對“誌”的堅守。正是因為有了“研製出治療瘧疾藥物”的“誌”,她才能在科研過程中不斷克服困難,不斷創新,最終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目標,為人類的健康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誌”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
對於社會而言,無數人堅守“誌”,就能形成強大的合力,推動社會不斷進步。這些堅守“誌”的人,可能是醫生、教師、科學家、工人、農民等,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誌”的內涵,為社會的進步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在教育領域,有無數像張桂梅、支月英這樣的教師,她們堅守“讓更多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誌”,在貧困山區或偏遠地區默默耕耘,為孩子們傳授知識,點亮孩子們的希望之光。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教師的堅守,無數貧困家庭的孩子才能走出大山,接受高等教育,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為社會的進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醫療領域,有無數像屠呦呦、鐘南山這樣的醫生,他們堅守“拯救患者生命,守護人民健康”的“誌”,在醫療一線日夜奮戰,攻克一個又一個醫學難題,為人民的健康保駕護航。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無數醫護人員不顧個人安危,衝鋒在抗疫一線,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守護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推動了社會的穩定和發展。
在科技領域,有無數像錢學森、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家,他們堅守“為祖國科技發展貢獻力量”的“誌”,在科研一線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為國家的科技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科學家的堅守,中國的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在航空航天、農業、醫學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三)“誌”是國家發展的核心引擎
對於國家而言,“誌”是發展的核心引擎,無數人為國家發展而堅守“誌”,就能彙聚成推動國家發展的強大力量,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麵臨著百廢待興的局麵,科技水平落後,經濟基礎薄弱。在這樣的背景下,無數科學家、工人、農民等,堅守“為祖國富強而奮鬥”的“誌”,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工作。
“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就是無數人堅守“誌”的結果。當時,科研人員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日夜奮戰,克服了技術、設備、資金等諸多困難,最終成功研製出了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打破了西方國家的核壟斷和技術封鎖,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中國的國防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農業領域,袁隆平堅守“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誌”,研製出了高產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中國的糧食問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雜交水稻的推廣種植,不僅提高了中國的糧食產量,還帶動了農業產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繁榮,為國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新時代,無數中國人堅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誌”,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奮鬥。在科技創新領域,科研人員不斷攻克關鍵核心技術,推動中國的科技水平不斷提升;在經濟領域,企業家們不斷創新,推動中國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在文化領域,文化工作者們不斷創作優秀的文化作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正是因為有了無數人的堅守和奮鬥,中國在經濟、科技、文化、國防等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綜合國力不斷提升,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目標不斷邁進。
五、當代社會的“誌”之困境與堅守
在當代社會,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麵臨著更多的誘惑和壓力,“誌”的堅守也麵臨著諸多困境。一方麵,物質主義、功利主義的盛行,讓一些人迷失了自我,將金錢、權力、名譽作為人生的唯一追求,放棄了自己的“誌”;另一方麵,生活壓力的增大,讓一些人在麵對困難和挫折時,容易動搖自己的“誌”,選擇放棄。
一)當代社會“誌”之困境
在當代社會,“誌”的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是物質誘惑導致“誌”的迷失。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財富的積累成為了許多人追求的目標。一些人在麵對金錢、權力、名譽等誘惑時,容易迷失自我,將這些外在的物質財富作為人生的唯一追求,放棄了自己最初的“誌”。比如,一些年輕人在選擇職業時,不考慮自己的興趣和理想,隻看重薪資待遇和職業前景,導致在工作中缺乏動力和熱情,無法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一些官員在麵對權力和金錢的誘惑時,放棄了“為人民服務”的“誌”,貪汙腐敗,最終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