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安貧守誌:子路與孔子的布衣箴言_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曆史的回響:那些震撼人心的話語 > 第238章 安貧守誌:子路與孔子的布衣箴言

第238章 安貧守誌:子路與孔子的布衣箴言(1 / 2)

子曰:“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終身誦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暮春時節,我在古籍書店偶然翻到一本泛黃的《論語》注本,書頁間夾著一張舊照片——照片裡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鄉村教師,穿著洗得發白的藍布褂子,站在教學樓前,身旁是穿著整潔校服的學生,臉上卻滿是坦然自信的笑容。這畫麵忽然讓我想起《論語》裡的一句話:“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兩千多年前,孔子指著子路,對弟子們稱讚這位性格直率的弟子:即便穿著破舊的棉袍,與身穿狐貉裘皮的富貴之人站在一起,也毫無羞愧之色。這份不因外物貧富而動搖的坦然,正是“不忮不求”的生動寫照——不嫉妒他人的富貴,不貪求非分的利益,如此行事,又怎能不美好呢?可當子路將這句讚語當作人生信條反複誦讀時,孔子卻又提醒他:“是道也,何足以臧?”這看似矛盾的評價背後,藏著孔子對“安貧”與“進取”、“自足”與“修行”的深刻思考。

從春秋時期的子路,到後世堅守本心的文人雅士,再到如今在平凡崗位上安貧樂道的普通人,“衣敝縕袍而不恥”的精神始終未變。它不是對貧困的麻木,而是對精神富足的追求;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對本心的堅守。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句箴言,探尋“不忮不求”的智慧,感受安貧守誌的力量,看孔子與子路的這段對話,如何在時光長河中為我們指引人生方向。

一、衣敝縕袍不恥:子路的坦蕩與風骨

“衣敝縕袍”,指的是穿著破舊的棉袍,“敝”是破舊,“縕”是亂麻、舊棉絮,這樣的衣物在春秋時期,是貧賤之人的象征;而“狐貉”是珍貴的毛皮,是富貴之人的服飾。當穿著破舊棉袍的子路,與身穿狐貉裘皮的人並肩而立時,他沒有自卑躲閃,沒有羞愧難堪,反而泰然自若——這份坦然,不是故作姿態的逞強,而是源於內心的篤定與風骨。

要理解子路的這份坦蕩,首先要走進他的人生。子路,名仲由,出身貧寒,年輕時“冠雄雞,佩豭豚”,戴著公雞形狀的帽子,佩著野豬皮製成的飾品,性格魯莽好勇,甚至曾“陵暴孔子”,拿著劍欺負過孔子。可當他被孔子的學識與德行打動後,便毅然拜師,從此追隨孔子周遊列國,成為孔子最忠實的弟子之一。

子路的貧寒,不是一時的困境,而是貫穿早年的生活底色。《孔子家語》中記載,子路年輕時“常食藜藿之實”,隻能靠吃野菜充饑,甚至“負米養親”——為了贍養父母,他常常步行百裡之外,背著米回家。這樣的生活,讓他早早體會到貧困的滋味,卻也磨煉出他堅韌的性格。他不將貧困視為恥辱,因為他清楚地知道,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衣著的華貴與否,而在於品德的高低、誌向的大小。

當子路穿著破舊的棉袍,站在身穿狐貉裘皮的貴族麵前時,他心中沒有嫉妒,沒有自卑,因為他的注意力,從不在外在的物質比較上。他關注的是孔子所傳授的“仁”與“禮”,是如何踐行“義”,是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君子。在他看來,穿著狐貉裘皮的人,若沒有品德,不過是徒有其表;而自己即便衣著破舊,隻要堅守本心,踐行道義,便是值得驕傲的。

這種“不恥”,在春秋時期尤為可貴。當時的社會,等級森嚴,貧富差距懸殊,人們往往以衣著、車馬、府邸來判斷一個人的身份與地位。貧者見富者,往往自慚形穢;而富者見貧者,也多有輕視。可子路卻打破了這種世俗的偏見,他用自己的坦然,證明了“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君子即便身處貧困,也能堅守道義;而小人一旦貧困,便會無所不為。

孔子之所以格外稱讚子路,正是因為他看到了這份坦然背後的“不忮不求”。“忮”是嫉妒,“求”是貪求,子路不嫉妒富者的錦衣玉食,不貪求不屬於自己的財富地位,所以他能在貧富對比中保持本心,不卑不亢。這種品質,在任何時代都難能可貴。

在後世,也有許多像子路一樣“衣敝縕袍而不恥”的人。東晉時期的陶淵明,便是其中之一。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因不願“為五鬥米折腰”,毅然辭官歸隱,過著“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的生活。他的房屋簡陋得遮不住風雨,穿著打補丁的粗布短衣,飯筐和水瓢常常是空的,可他卻“晏如也”,依然保持著樂觀坦然的心態。他在《五柳先生傳》中寫道:“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這份不因為貧賤而憂愁,不因為富貴而急切追求的心境,與子路的“不忮不求”如出一轍。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陶淵明歸隱後,常常與鄉鄰一起飲酒賦詩,即便沒有好酒好菜,也能自得其樂。有一次,一位刺史帶著禮物來看他,他卻推辭不受,說:“我不需要這些東西,隻要能有酒喝,有詩寫,就足夠了。”他不羨慕刺史的高官厚祿,不貪求物質的享受,隻堅守自己心中的“田園之誌”,這份坦然與子路“衣敝縕袍不恥”的風骨,跨越千年,遙相呼應。

在現代社會,也有許多這樣的人。雲南大山裡的支教老師張桂梅,最初創辦華坪女高時,學校條件艱苦,她自己也穿著樸素的衣服,住著簡陋的宿舍,每天吃著簡單的飯菜。有一次,一位捐贈者看到她穿著舊衣服,便要給她買新衣服,她卻拒絕了,說:“我穿這些衣服就很好,把錢用在孩子們身上,比給我買衣服更有意義。”張桂梅不羨慕他人的錦衣玉食,不貪求物質的享受,她心中隻有“讓山區女孩走出大山”的誌向,這份坦然與堅定,正是子路“衣敝縕袍不恥”精神的當代延續。

子路的“不恥”,不是對貧困的麻木,而是對精神價值的重視;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對本心的堅守。它告訴我們,一個人的價值,不在於外在的物質條件,而在於內心的品德與誌向。當我們能像子路一樣,不嫉妒他人的富貴,不貪求非分的利益,就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坦然與篤定。

二、不忮不求:穿越千年的處世智慧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這句出自《詩經?邶風?雄雉》的詩句,被孔子用來稱讚子路,足見其對“不忮不求”的重視。“不忮”,即不嫉妒他人的長處、財富、地位;“不求”,即不貪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做非分的追求。這看似簡單的四個字,卻蘊含著深刻的處世智慧,它不僅是子路“衣敝縕袍不恥”的內在支撐,更是千百年來中國人修身養性的重要準則。

一)不忮:消解嫉妒,心懷坦蕩

嫉妒,是人性中常見的弱點。看到他人比自己富有、比自己優秀、比自己順利,心中便會生出不滿、怨恨,甚至想要破壞他人的幸福——這種情緒,不僅會傷害他人,更會折磨自己。而“不忮”,就是要消解這份嫉妒,以坦蕩的心態看待他人的成功與幸福。

春秋時期的晏嬰,便是“不忮”的典範。晏嬰是齊國的宰相,身材矮小,衣著樸素,卻才華出眾,深受齊景公的信任。當時,齊國還有一位大臣叫高繚,才華不如晏嬰,卻因為身材高大、儀表堂堂,很受齊景公的喜歡。有人便對晏嬰說:“高繚不如您有才華,卻比您更受國君的寵愛,您難道不嫉妒他嗎?”晏嬰卻笑著說:“國君喜歡高繚,是因為他有他的長處,我為什麼要嫉妒呢?我隻要做好自己的事情,儘到自己的職責,就足夠了。”

晏嬰不僅不嫉妒高繚,還經常在齊景公麵前稱讚高繚的優點,推薦他擔任更重要的職務。在晏嬰看來,他人的長處,不是對自己的威脅,而是國家的財富;他人的成功,不是對自己的否定,而是激勵自己進步的動力。正是因為這份“不忮”的心態,晏嬰才能在齊國相位上任職多年,與其他大臣和諧相處,共同為齊國的發展出謀劃策。

相反,因嫉妒而害人害己的例子,在曆史上也屢見不鮮。戰國時期的龐涓,與孫臏同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龐涓先下山,在魏國擔任將軍,深受魏惠王的信任。後來,孫臏也來到魏國,魏惠王見孫臏才華出眾,便想重用他。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華,擔心孫臏會取代自己的位置,於是設計陷害孫臏,挖掉了他的膝蓋骨,讓他變成了殘疾人。

可龐涓的嫉妒,最終也害了自己。孫臏後來逃到齊國,成為齊國的軍師,在馬陵之戰中,孫臏設計大敗魏軍,龐涓走投無路,拔劍自刎。龐涓的悲劇,正是源於他的“忮”——因為嫉妒,他失去了理智,做出了傷害他人的事情,最終也葬送了自己的性命。

在現代社會,嫉妒的情緒依然存在。有的人看到同事比自己升職快,便心生嫉妒,暗中散布謠言;有的人看到朋友比自己富有,便心生不滿,疏遠對方;有的人看到他人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幸福生活,便心生怨恨,惡意評論。這些行為,不僅破壞了人際關係,也讓自己陷入了負麵情緒的泥潭,無法自拔。

而“不忮”的人,則能以平和的心態看待他人的成功。他們知道,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同,機遇不同,他人的成功,不代表自己的失敗;他人的幸福,也不會影響自己的幸福。他們會將他人的成功視為榜樣,激勵自己努力進步,而不是心生嫉妒,怨天尤人。

比如,在科研領域,許多科學家都具備“不忮”的品質。屠呦呦在研製青蒿素的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同事的幫助。當青蒿素研製成功後,屠呦呦並沒有獨占功勞,而是多次在公開場合感謝同事們的付出。當其他科學家在醫學領域取得新突破時,屠呦呦也會真誠地表示祝賀,她說:“科學研究是一項集體事業,每個人的貢獻都很重要,他人的成功,也是整個醫學領域的進步。”正是因為這份“不忮”的心態,屠呦呦才能在科研道路上不斷前行,也贏得了同行們的尊重與敬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二)不求:克製貪求,堅守本心

“不求”,不是指不追求任何目標,而是指不貪求非分的利益,不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違背道德準則的追求。它是一種克製,一種清醒,一種對本心的堅守。

春秋時期的子罕,便是“不求”的典範。子罕是宋國的大夫,為人清廉,不貪求財物。有一次,一位宋國人得到了一塊美玉,想要獻給子罕,子罕卻拒絕了。獻玉的人說:“我已經請玉工鑒定過了,這是一塊稀世珍寶,所以我才敢獻給您。”子罕說:“你以美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美玉,那麼你失去了寶,我也失去了寶,不如我們各自保留自己的寶吧。”

子罕的“不求”,不是不喜歡美玉,而是不貪求不屬於自己的財物。他清楚地知道,美玉雖然珍貴,但如果因為接受美玉而失去了“不貪”的品德,那就得不償失了。在他看來,品德的珍貴,遠勝於物質的財富。正是因為這份“不求”的堅守,子罕成為了春秋時期著名的清官,深受百姓的愛戴。

而曆史上因貪求而身敗名裂的人,也不在少數。秦朝的趙高,原本是一個宦官,卻因為貪求權力,一步步爬上了高位。他陷害忠良,篡改詔書,扶持胡亥即位,導致秦朝朝政混亂,民不聊生。最終,趙高被秦王子嬰設計殺死,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趙高的悲劇,正是源於他的“求”——因為貪求權力,他失去了良知,做出了危害國家和百姓的事情,最終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在現代社會,“不求”的智慧依然重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物質財富日益豐富,人們麵臨的誘惑也越來越多。有的人貪求金錢,不惜鋌而走險,從事違法犯罪的活動;有的人貪求權力,不擇手段,拉關係、走後門;有的人貪求名利,弄虛作假,欺騙他人。這些行為,不僅違背了道德準則,也觸犯了法律,最終隻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而“不求”的人,則能在誘惑麵前保持清醒,堅守本心。他們知道,物質財富固然重要,但不能為了追求財富而失去品德;權力地位固然誘人,但不能為了追求權力而不擇手段;名利榮譽固然美好,但不能為了追求名利而弄虛作假。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追求合理的目標,不貪求、不妄求。

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為解決全球糧食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他的研究成果,為他帶來了許多榮譽和財富,可他卻始終保持著簡樸的生活。他穿著普通的衣服,住著普通的房子,吃著簡單的飯菜,將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有人問他為什麼不追求更好的生活,他說:“我的目標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隻要這個目標能實現,我就滿足了。至於物質生活,能過得去就行,不需要太好。”袁隆平的“不求”,不是不追求生活的改善,而是不貪求物質的享受,他將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到更有意義的事情上,這份堅守,正是“不求”智慧的生動體現。

“不忮不求”,看似簡單,實則不易。它需要我們有寬廣的胸懷,消解嫉妒的情緒;需要我們有清醒的頭腦,克製貪求的欲望。隻有做到“不忮不求”,我們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保持一份坦然與篤定,才能行得正、走得穩,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三、子路終身誦之:從自足到修行的跨越


最新小说: 漫畫重啟後,論壇讀者為我哭崩了 年代:穿書八零,軍官老公動心了 在毀滅邊緣開花 夜色拂曉 零域建築師 雪葬紀元 星淵之下:地球的崛起 開局一木筏:大佬的求生日常 山醫逍遙行 漢末三國路